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位于古天竺西北部,乌仗那国东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古书记载中,迦湿弥罗有多个译名,如羯湿弥罗、个湿蜜罗、迦叶蜜多或称罽宾等。
传说,迦湿弥罗这片土地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龙池。释尊在乌仗那国制服了恶龙,回北印度时途径这里,对阿难说:我涅槃后,将有一位末田底迦阿罗汉在这里建国安民,弘扬佛法。果然在释尊涅槃后第五十年,末田底迦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他听说佛的预言后,内心喜悦,来到这里坐在林中现大神通。池中龙王看到后,坚定了对佛教的信仰,于是问阿罗汉有什么愿望能帮他满足。阿罗汉说:我希望你能在这池中给我一块容膝之地。于是龙王缩减一些池水,献出干地给阿罗汉。但是阿罗汉运用神通不断增大自己的身躯,龙王只好继续扩大干地面积。直到池水将尽,龙王反过来请求阿罗汉给他一些容身之处。阿罗汉便在西北处为他留了一个方圆百余里的水池,龙王的下属们住在其余的小水池里。
龙王说:我将这块土地全部都舍给您了,愿您能永远接受我的供养。阿罗汉说:我不久就要进入无余涅槃,就算想接受你的供养也办不到了。龙王又请求:那请您让我能常常供养五百罗汉,直到佛法消失后,我再收回这块土地作为我居住的龙池。阿罗汉答应了,运用神通建立了五百座寺院,又从别处找来仆役供养寺院僧人。阿罗汉涅槃后,这些仆役拥立了自己的国王,建立了迦湿弥罗国。
而依《善见律毗婆沙》卷2所述,末田底迦是在华氏城第三次经典结集后,奉阿育王之命前往迦湿弥罗传法。阿育王时期,传说大天比丘被阿育王招入宫中供养,但是因为兴起了五种恶见而在诵戒时引起诸比丘的问难,这便是引起佛教上座部与大众部公开决裂的大天五事。依说一切有部的观点,上座部的长老们在这次分裂之后,来到了迦湿弥罗,这里成为上座部佛教的化区。
后来迦湿弥罗为纥利多族所征服,佛教遭迫害而衰退,印度教在此时有所发展。后来睹货罗国(即吐火罗)呬摩呾罗王成为迦湿弥罗王,讨伐了纥利多族,使佛法再次兴盛起来。
公元7世纪初,玄奘大师游历至迦湿弥罗,到达该国护瑟迦罗寺时,寺内僧众在夜里同时梦见了一位神人告诉他们:这位僧人是从信奉大乘佛法的国家而来,去往印度求法的高僧。他有无量善神随护,现在来到本寺,你们应当勤奋地诵经学习,使客人赞赏,怎么可以昏睡呢?所有僧人都从梦中惊醒,立即经行、坐禅或诵经,直到清旦,不敢懈怠。后来玄奘大师又在阇耶因陀罗寺停留一年半,从僧称法师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文法学等。
玄奘大师所见的迦湿弥罗国有百余座伽蓝及四座阿育王建造的佛塔,僧徒五千余人,多信奉小乘佛法[1]。此外,还有佛牙舍利塔、僧伽跋陀罗造《顺正理论》的旧伽蓝、索建地罗作《众事分毗婆沙论》的伽蓝、收藏大食罗汉舍利的石塔以及布剌拏论师作《释毗婆沙论》的商林伽蓝等圣迹。近邻的僧诃补罗、乌剌尸、半笯嗟、曷逻阇补罗和呾叉始罗等国,都隶属于迦湿弥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悟空奉敕出使迦湿弥罗时,该国内有伽蓝三百余座,灵塔瑞像颇多。到了14世纪,伊斯兰教势力入侵,直到今天当地住民大部分都还是穆斯林。1846年这里成为英国的藩属,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在印、巴两国之间纷争不休。若以现代印巴两国的疆域来衡量,古代迦湿弥罗国的领土,大约相当于今印度的西北部和巴基斯坦的东北部。
经典中关于迦湿弥罗的记述有很多,如《莲华面经》卷下云:佛灭后,罽宾国佛法兴,阎浮提之阿罗汉皆往彼国,犹如兜率天处。《大方等大集经》卷55《分布阎浮提品》云:佛以罽宾那国付嘱怖黑天子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载:迦诺迦伐蹉尊者与其眷属五百阿罗汉共住迦湿弥罗国。由此可见迦湿弥罗佛教之兴盛。
从迦湿弥罗来到中国的僧人,东晋有僧伽提婆、僧伽跋澄、弗若多罗、佛陀耶舍、昙摩耶舍、佛陀什;刘宋有昙摩蜜多、求那跋摩;唐代有佛陀多罗、佛陀波利、宝思惟等。他们所译经论中,有关长、中、增一诸《阿含》,《十诵》、《四分》、《五分》等律以及小乘阿毗昙的数量最多。据《出三藏记集》记载,竺法护、佛陀耶舍、法勇诸师于罽宾得《贤劫经》、《观世音受记经》等经,可知公元3世纪左右,该国曾流传大乘经典。
迦湿弥罗还是北传佛教所说的第四次结集(南传上座部以僧伽罗国结集为第四次结集)所在地。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佛涅槃600年后,正值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统治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信奉佛教,每天请一位僧人进宫说法。但是不同宗派的学说各异,让国王深感疑虑。于是在胁尊者的支持下,他下旨召集各地高僧在迦湿弥罗结集教法,七天之内四事供养。成千上万的高僧才俊云集而来,见此情景国王就说:请已经证得圣果的留下,烦恼未除的就请回吧。话语一出,依然留下了很多僧人。于是国王再次说道:已证得四果[2]的留下来,只证得前三果的就请回吧。留下的僧人还是很多。国王只好再次宣布:具备三明[3]六通[4]的都留下来,其余的请回吧。这样依然留下许多人,最后国王只能再次下令:内通三藏,外达五明的请留下,其余的请回去吧。经过几番筛选,最终剩下四百九十九人。
当时众阿罗汉见到世友尊者站在门外,便对他说:你的烦恼尚未除尽,议论仍然荒谬,不该留在这里。尊者说:各位对于教法没有任何疑滞,正要结集大义,以便教化民众。我虽然愚鲁却也粗通义理,对三藏文辞以及五明至理颇有研究。阿罗汉们说:你还是赶快证得四果,再来参加吧。尊者说:我看证得四果不过就像吐口唾沫一样容易,我志在求得佛果,才不走这种小径呢。我现在把这个丝团往上抛,在它落地之前我就能证得四果。阿罗汉们都责备他:你不能如此自负,四果是诸佛所赞叹的,你应当速证四果,以决众疑。
但当尊者把丝团往上一抛时,空中的天神们接住了丝团,说:你应该在证得佛果后接替慈氏菩萨,为三界尊崇,四生仰赖,怎能在这儿希望证得小果呢?阿罗汉们见此情景才纷纷认错,并将世友尊者推举为上座。这便是第四次结集所谓的五百尊者。此次结集共同编纂了阐释经藏的《优波提舍论》十万颂、阐释律藏的《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与阐释论典的《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字,备释三藏,大义重明,微言再显,示范千古。迦腻色迦王令人将赤铜铸成薄片,刻上结集好的经论,并用石匣封住,建塔藏好,令药叉看守。此后,迦腻色迦王返回犍陀罗国,把迦湿弥罗布施给了僧人们。
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位于古天竺西北部,乌仗那国东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古书记载中,迦湿弥罗有多个译名,如羯湿弥罗、个湿蜜罗、迦叶蜜多或称罽宾等。传说,迦湿弥罗这片土地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龙池。释尊..
僧宝论24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阿姜查尊者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受具足戒,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出家后第五年,因父亲重病不治而逝世的因缘而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生起厌离。通过了最高级的..
第二十二讲
胜义中二谛异体有四过关于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如何确定,有没有界限?不能只是讲道理,需要定标准。定了标准,才不会发生混乱。如何定标准?就是二谛,有在世俗状态中的应用,也有在胜义状态中的应用。如果不在灭定中,而在..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六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烦恼无穷世界无边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烦恼无穷世界无边现在凡夫所说的世界结构是凡夫的结构,而世俗谛的结构是圣者..
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入胎象国北天竺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释迦族居于喜马拉雅山麓,罗泊提河东北,是甘蔗王的后裔。甘蔗王族出于瞿昙(即乔达摩)仙人,所以也以瞿昙为姓氏。佛陀时代正值释迦族强盛时期,该族有人口约百万,分居十城,佛陀..
僧宝论21
僧宝论21、诸经律论盛赞僧宝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六)《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迦叶,尔时达摩善法二童子,闻佛说法,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欲求出家。从城而出来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说颂曰:一切诸如来,..
第十九讲
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础下面学习《入中论》如何破他生。破他生前,已了解到自生的观念有问题,无法成立。自生的思想,较早源于迦毗罗仙人,几万年前已有这一思想派别。自..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三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民主时期也发展了几十万年。其后,人民选民主就出现了一..
佛的事业
佛的事业任运无间的佛事业谈到事业,世间人人都有。佛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至为寂静的涅槃,他还会有事业吗?如果有,佛对于事业的作为又与凡人有什么差异?佛的事业是度众生。一位修行人成佛后,不会独取涅槃..
僧宝论18
僧宝论18、释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关于僧宝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三)《悲华经》中,宝海梵志(即释迦牟尼佛前生)白佛言:“我以金刚智慧,破一切众生诸烦恼山,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为一一众生故,过百千由旬,不..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一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小康社会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小康社会这样发展下去,人民聚会一处,安居乐业,各自建立私产,没有政府管治,人心纯..
佛与菩萨不同
佛与菩萨不同上文提到了从十地菩萨到佛的证悟过程。菩萨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对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并不亚于佛陀。但无论从证悟境界还是度化众生来看,菩萨与佛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佛的神通智慧与自证..
僧宝论16
僧宝论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一)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出家的功德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
第十四讲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正式进入破四生的学习。这会彻底将我们对因缘法的执著一一铲除,包括对净土、非净土、功德、非功德的理解,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破斥。在开学之前,我有一个担心:有些人只见其一不知其二,拿憨山大师的话来..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八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了解完这个大框架,我们就知道:《地藏经》所说这个世界成、..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就胜义谛而言,究竟的佛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就世俗谛而言,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也有着成住的因缘。如缘起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在涅槃前的三个月,释尊宣说了《佛说法灭尽经》[1],亲自..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