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世人都希望自己一生是顺风顺水的,但现实却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寺庙,试图祈请师父帮助、祈求佛菩萨加持而解决生活中的是非难关。
但弘恩法师却在《师父来了》节目中说,出了家仍会遇到难关,佛菩萨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为何?
身边很多人都是顺风顺水,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呢?
弘恩法师: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人生所有境遇跟别人都没关系,都是自己造成的。佛法里面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显现什么样的行为,显现什么样的语言。
我们身口意显现什么,决定了我们感召人生的种种境遇,如果心是清净的,是安乐的,是善良的,那么人生就会感召种种悦意、美妙、快乐的境界。如果心是烦恼的、是恶劣的、是不清净的,人生就会感召来种种的障碍、挫折、烦恼、痛苦,如是而已。所以说这一切,但问自心,莫问前程。
出了家,是否就会避开升学、就业、婚配这些难关?师父您碰到难关是怎么度过的?
弘恩法师:出家了确实可以避开很多世俗上的烦恼,佛在《优婆塞经》里面说,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一者出家,在家菩萨比出家菩萨更难修行,何以故?
在家菩萨多恶因缘缠绕。因为在家人处在世俗生活和社会当中,要比出家人多很多障碍和烦恼,出家人会相对清净许多。
出家人虽然舍弃了世俗的一些烦恼和障碍,但也会遇到出家的障碍和烦恼,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对道和德有追求,对佛菩萨境界有追求,对圣贤境界有追求,而这些追求都会跟人生显现的烦恼产生很大的矛盾。
佛陀给我们开示人的心应该是清净无染的,应该是慈悲智慧的,但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时时感觉到自己的身口意与佛陀的开示有所违背,也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不能合一,这就是我们出家最大的困难。它也是一种烦恼,我们需要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依靠过去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开示,尊重传承,精进的修行,努力生发利益众生的心,这样在人和事当中才能不断勇猛精进、破除万难。
战胜这些困难,内心的智慧和福德就会提升,被困难挫折、烦恼所战胜的话,修行就不会有进步,这一生也不会有成就,这就是我们出家修行所面临的最大的难关:知行不能合一。
佛菩萨会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弘恩法师:会啊。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不了呢?众生不信,众生不做,众生不行,这个佛菩萨就很无奈。
佛菩萨希望每一位众生都能得到安乐和解脱,但是大家都不听话。就像我们小时候上学每个老师都希望我们成为一流的学生,都成为社会的顶尖人才,我们不听啊,老师不让看小说,我们偏要看小说。老师不让传纸条,我们偏要传纸条,所以对于不听话和没信心的众生,即使是佛菩萨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难题。
宋朝有一位禅师,在题一幅观世音菩萨画赞的时候有两句非常有意思“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若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所以真正要度化一切苦厄,还需要众生自己发奋图强,依靠诸多佛祖菩萨的护佑、加被和引导,我们才能够生起信心,而后行之,这种行持的力量就能感应到佛菩萨,感应到佛菩萨后,我们一定能解脱种种苦难。
所以佛菩萨唯一解决不了的就是无缘众生,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所谓无缘众生就是没有信心、没有精进力的众生。因此佛陀你看出世之后他一直在等待种种因缘,众生因缘与善根都成熟了,他就会化现;当众生心智恶劣、烦恼粗重,社会浊乱的时候,佛就不会出现于世间,就是因为缘不到。
这里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大家加深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宋朝时期,有一位禅师是国师,他还有一位师兄在四川不远的地方做住持,这个国师文采很好,对禅宗公案的评点非常精彩。
有一次,他跟一位同参去看望这位在四川做住持的师兄弟,去了之后就看到这位师兄弟道场里面规矩没立起来,僧众的形象、素质,整个寺院的气息都非常不好。
但国师跟他聊天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提起他看到的这寺院的感想。只是嘱咐这位住持要注意身体,要好好发心,随后就走了。
在回来的路上,这位国师的同参就不高兴了,他说你这个人有点不厚道,为什么呢?你自己的道场昭觉寺整理的那么规矩和兴盛,如理如法,你师弟的道场却相反,你怎么不教导教导他呢?
国师听了之后不以为然的一笑,说我给你打个比喻吧,比如地里的瓜你知道要什么时候给它浇水吗?一般是上午或者傍晚的时候浇水最好,如果在气温最高的正午浇水这个瓜就会死掉。而我这个师弟就是没有这样的才气和能力,没有通达的智慧去管理这个道场,这样的人告诉他种种的道理也没用,说了反而显的我很傲慢,干脆没有说。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过去祖师大德也是传承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众生没有缘或因缘不到的时候不能随便的去劝化和引导他们。那时候贸然的去帮助他们,可能会适得其反,断了他的善根,只有安然的等待时机成熟的一棵。
中阴身一念佛就往生了吗?
中阴身一念佛就往生了吗?明证法师开示:如果中阴身能念佛的话,同时信、愿具足,就一定往生,如果只是念佛,不见得能往生,因为他没有信,没有愿,必须要有信愿同时具足才可以。摘自明证法师《精进佛一开示暨问答3》..
过午不食之功德利益为何?
过午不食之功德利益为何?明证法师开示:第一,减肥,你少吃一顿当然就没那么肥了,另外,能够比较好地修禅定,为什么?因为人吃了东西以后,血就往胃那儿跑,因为它要消化食物,往胃那儿跑的多了,头上血就不足了,血不足,气就不..
义工是不是要聚在一起讨论沟通事项,才能决定事情?
师父,义工是不是要聚在一起讨论沟通事项,才能决定事情?明证法师开示:道场与道场不同,有的道场不搞这些,就是那个主要人说了算,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其他人听就好了,因为他比较有威信,做事也公平,不必讨论,大家都相信他..
明证的妄想
明证的妄想刚才我批注完慧修的日记之后,因为没有什么可批注的,突然打了一个妄想。有一块金子,被人做成了屎橛的形状。人见了问它:你是屎橛吗?答:是。有人问:你是金子吗?答:是。又有人问:你既是屎橛又是金子吗?答:是。..
如何让孩子也来学佛
明证法师:如何让孩子也来学佛问:请师父开示,小孩子经如何让他走入佛堂念经,或来听闻佛法?明证法师答:小孩子,如果能够生在居士家里,大部分的小孩子在他上一世,临终之前曾经发过愿,愿我生生世世,生在学佛人的家里,能够..
论僧尼皆宜急力求学
论僧尼皆宜急力求学明真法师余闻古之为僧尼者,必有超方之学识,出格之见地,乃获投入空门,染衣削发,而为出尘之上士。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不受人愚,不为物屈,盖以有学故耳。是以学能转昏为明,化愚成智;可以开拓心胸,可以..
论人生苦乐之由来
论人生苦乐之由来明真法师夫人生之境遇,岂可一概而论哉。有苦者焉,有乐者焉,有先苦而后乐者焉,有先乐而后苦者焉。不了唯心者,以为苦乃人之所恶,乐乃人之所好,遂有不平之见,而以人力争矣。于是乐者极欲穷奢,流连忘返,..
研究世人不信佛法之理由
研究世人不信佛法之理由明真法师佛法是东西文化的结晶,具宇宙人生的真理。人们当奉之为国教,视之为异宝。潜心研究,发明妙旨,饶益身心,感化社会,那才表示有相当的认识,不枉费古人些心血。而乃一般时髦的人物,不明佛教..
什么是“烦恼”?
什么是“烦恼”?明真法师烦恼这东西,在我们生活里,好像并不十分生疏。我们过去或多或少都尝过一点烦恼的滋味。就是在今天,我们面前新社会里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到处触目灿熠,扑鼻芬香,大家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幸福..
论学佛者应打破贪心
论学佛者应打破贪心明真法师窥观今之世道所以日坏,人心所以不古者,其病虽非一端,而推其致病之由,实由于贪之一字。故贪为三毒之魁,五盖之首。其贻害也至酷,其造祸也实深。举全世界上,无论何人,几无不受其害而遭其祸。..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明真法师一、佛衣徒只有一个人民的立场问:佛教徒为什么只有一个人民的立场?不应在人民立场外,别有一个佛教徒的立场?答:我们要搞清这个问题,最好是先对“人民”、“立场”和“佛教徒”这些名词,能有一个正确..
对于端阳节之感言
对于端阳节之感言明真法师俗以五月五日为端阳节。是日也,家家挂艾,户户悬蒲,其意何居?大率以蒲剑锋芒,可以斩怪;艾虎雄威,可以逐邪。此乃迷信之举,余窃以为不然,故因此而有感焉。夫邪怪为不祥之物,诈现丑形,巧作媚语,..
净除妄念方是真修说
净除妄念方是真修说明真法师天下不治,由人心不净;人心不净,由妄念不除;妄念不除,由止观不修。故欲治天下,则必净人心;净人心,则必除妄念;除妄念,则必修止观。此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诚以妄念,为万恶之源,众祸之首..
《心经》的探索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探索明真法师一、题解般若,译智慧。在经论中主要是指证悟真如涅槃的智慧。结合《心经》,即是证悟五蕴皆空、 诸法空相、 究竟涅槃的智慧,这在我国口用的智慧一词中,根本就找不出这种含义。..
出家僧尼的生产和持戒问题
出家僧尼的生产和持戒问题明真法师天下之事多矣,未有不由己者。善者己也,极其善,则为尧舜禹汤。恶者己也,极其恶,则为桀纣幽厉。前无御者,欲圣则圣;后无挽者,欲凡则凡。世人果明此理,则证涅槃、堕地狱,无不由己也。所..
至心忏悔文
至心忏悔文明真法师夫玉之美也,不能无瑕,圭之白也,不能无玷,而况人乎!故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改过之道无他,忏悔而已矣。忏悔之法多端:有对首焉,有作法焉,有无生焉。随修一法,皆可出欲海,离爱河..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