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入胎象国北天竺
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释迦族居于喜马拉雅山麓,罗泊提河东北,是甘蔗王的后裔。甘蔗王族出于瞿昙(即乔达摩)仙人,所以也以瞿昙为姓氏。佛陀时代正值释迦族强盛时期,该族有人口约百万,分居十城,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城[2]位列诸城之首,城主净饭王是当时整个释迦族的首领。根据佛经记载,迦毗罗卫是一座大城市,四周被美丽而高峻的台地所环绕。城中到处是园林、街衢与市场,并有处理一切行政与法律事务的议事厅,还有许多拱门及高塔。
佛陀的母亲摩诃摩耶夫人,是天臂城善觉长者的长女。根据《佛本行集经》记载:一生补处菩萨投胎以前,受胎的母亲必须受持八关斋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逸,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无义语,不非时食。菩萨即将入胎的那晚,摩耶夫人向净饭王表示希望受持净戒,净饭王当下赞同。经中还有一个偈子称赞净饭王的行为:
王见菩萨母,从座恭敬起,如母如姊妹,心不行欲想。
摩耶夫人受持净戒以后,护明菩萨便以正念入胎。凡夫受胎多因见父母不净行而生颠倒心,而菩萨入胎是化生[3],为愿力所致,所以正念不失,叫做正慧入母胎。菩萨入胎时,摩耶夫人在睡梦中见到一头六牙白象,头部红色,象牙用黄金装饰,从空而下,进入自己右胁。夫人顿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乐,就像服下了甘露,于是就怀孕了。此时,一切世间光明普照,大地有六种震动,诸千山王一齐震动,四千大海和河池里的水一起逆流,一切草木滋润繁茂,乃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安乐。
摩耶夫人醒后便将梦境告诉净饭王,净饭王当即召见了八位婆罗门相师来占卜瑞相。相师们当时就预言摩耶夫人将诞下圣子,以后必成圣道。净饭王异常欢喜,召开了无遮大会,布施给一切与会之人以饮食资具。这也得益于菩萨的托生。
因为是正念受胎,菩萨在胎中有多种异于凡人的表现:凡人在胎,左右不定,常常让母亲不适,而菩萨常住右胁,不移不动,不会损伤母胎;凡人在胎,处于涕唾脓血中,容易受到震动惊吓,而菩萨在胎,不惊不怖,一切不净物不能染污;凡人在胎,母亲怀孕十月,长期负重,身心不安,而菩萨在胎,母亲行住坐卧都非常安乐;凡人在胎,母亲淫欲炽盛于平常,而菩萨在胎,母亲不生杂染之念,不为欲念所扰;凡人在胎,母亲大多贪吃或容易得病,情绪也多不稳定,而菩萨在胎,母亲不贪异味,不患寒热,不自烦恼。此外还有种种凡圣差别。
关于释迦族的来源,历来有种种争议。传统的说法认为释迦族是属于雅利安人的刹帝利种姓,也有学者考证释迦族起源于黄皮肤的蒙古人。人们对待种族问题,很容易落入高下分别甚至是歧视之中,但无论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种姓,还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佛陀所提倡的众生平等精神都足以冲破族类的界限,这在当时乃至今天种姓制度仍然森严的印度地区,无疑是一种对传统勇敢的反叛。在不少西方人眼中,佛陀就是叛逆世俗的第一人。
今天,在尼泊尔王国,居住着位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印度雅利安人,位于北部高山的蒙古人和主要分布在加德满都的尼娃尼人(被认为是尼泊尔的原住民),在佛陀故乡还能遇到释迦族的后代。虽然古老的种姓制度依然存在,但各族之间都相处得较为和谐,这是众生平等精神在当地的延续。
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位于古天竺西北部,乌仗那国东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古书记载中,迦湿弥罗有多个译名,如羯湿弥罗、个湿蜜罗、迦叶蜜多或称罽宾等。传说,迦湿弥罗这片土地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龙池。释尊..
僧宝论24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阿姜查尊者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受具足戒,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出家后第五年,因父亲重病不治而逝世的因缘而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生起厌离。通过了最高级的..
第二十二讲
胜义中二谛异体有四过关于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如何确定,有没有界限?不能只是讲道理,需要定标准。定了标准,才不会发生混乱。如何定标准?就是二谛,有在世俗状态中的应用,也有在胜义状态中的应用。如果不在灭定中,而在..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六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烦恼无穷世界无边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烦恼无穷世界无边现在凡夫所说的世界结构是凡夫的结构,而世俗谛的结构是圣者..
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入胎象国北天竺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释迦族居于喜马拉雅山麓,罗泊提河东北,是甘蔗王的后裔。甘蔗王族出于瞿昙(即乔达摩)仙人,所以也以瞿昙为姓氏。佛陀时代正值释迦族强盛时期,该族有人口约百万,分居十城,佛陀..
僧宝论21
僧宝论21、诸经律论盛赞僧宝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六)《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迦叶,尔时达摩善法二童子,闻佛说法,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欲求出家。从城而出来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说颂曰:一切诸如来,..
第十九讲
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础下面学习《入中论》如何破他生。破他生前,已了解到自生的观念有问题,无法成立。自生的思想,较早源于迦毗罗仙人,几万年前已有这一思想派别。自..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三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民主时期也发展了几十万年。其后,人民选民主就出现了一..
佛的事业
佛的事业任运无间的佛事业谈到事业,世间人人都有。佛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至为寂静的涅槃,他还会有事业吗?如果有,佛对于事业的作为又与凡人有什么差异?佛的事业是度众生。一位修行人成佛后,不会独取涅槃..
僧宝论18
僧宝论18、释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关于僧宝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三)《悲华经》中,宝海梵志(即释迦牟尼佛前生)白佛言:“我以金刚智慧,破一切众生诸烦恼山,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为一一众生故,过百千由旬,不..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一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小康社会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小康社会这样发展下去,人民聚会一处,安居乐业,各自建立私产,没有政府管治,人心纯..
佛与菩萨不同
佛与菩萨不同上文提到了从十地菩萨到佛的证悟过程。菩萨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对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并不亚于佛陀。但无论从证悟境界还是度化众生来看,菩萨与佛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佛的神通智慧与自证..
僧宝论16
僧宝论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一)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出家的功德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
第十四讲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正式进入破四生的学习。这会彻底将我们对因缘法的执著一一铲除,包括对净土、非净土、功德、非功德的理解,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破斥。在开学之前,我有一个担心:有些人只见其一不知其二,拿憨山大师的话来..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八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了解完这个大框架,我们就知道:《地藏经》所说这个世界成、..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就胜义谛而言,究竟的佛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就世俗谛而言,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也有着成住的因缘。如缘起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在涅槃前的三个月,释尊宣说了《佛说法灭尽经》[1],亲自..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