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24

繁体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

阿姜查尊者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受具足戒,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出家后第五年,因父亲重病不治而逝世的因缘而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生起厌离。通过了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他放弃学业,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阿姜查走了四百公里抵达泰国中部,终于在1948年遇见阿姜曼尊者,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相处,但阿姜查尊者却因阿姜曼尊者的简短却直中要害的指点而悟道。

尊者的修行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二者皆是延续大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

住在坟场,是对头陀行者的一个重要要求。阿姜查尊者曾经叙述自己如何在坟场战胜自己:

整晚坐着看那具焚烧的尸体,我无法描述那种恐惧,我忘了睡觉这件事,连想都没想它,我吓得两眼发直。没有人可以投靠,在那个漆黑的深夜里,也无处可逃。“所有的一切都被我抛到脑后,忘了持诵Buddho、Bhammo、Sangho(佛法僧),脑袋里一片空白,内心中满是恐惧,除了恐惧,没有其他。打从我出生以来,不曾经历过如此的恐惧。恐惧充塞在胸腔,直到它仿佛像一张紧绷的鼓皮。”“我究竟在害怕什么?”一个内在声音问道。“我怕死!”另一个声音回答。“死在哪里?为何要如此惊慌?看看死亡的所在。”“哎呀!死亡就在我面前!”“若死亡在你那里,那么你还能逃去哪里呢?若逃走,你会死;若待在这里,也会死。无论到哪里,它都跟着你,因为死亡就在你里面,你根本无处可逃。无论你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面对死亡,你无处可逃。”“想到这点,我的观念似乎整个翻转过来。一切恐惧完全消失,无畏取代了恐惧。当时我的心愈升愈高,仿佛置身云端。

阿姜查尊者终其一生都住在森林里,过着简朴的生活。1954年他回到故乡,在热病横行的巴蓬森林里住了下来。后来,追随他的弟子愈来愈多,并建立了巴蓬寺。

在泰国,只要是尊者到访的地方,都有人群蜂拥而至。而且在当代泰国佛教大师中,阿姜查对西方佛弟子的影响无人能及。60年代末以来,不断有西方人来到尊者的座下求道,并且一待就是好几年。西方的弟子们说,他“具有奇特的吸引力,以及超越文化障碍与社会阶层的传道能力”。如今,在西方,仍然有许多属于阿姜查尊者这一法脉的僧团。他们常说:“隆波(泰语,尊贵的父亲)很棒,不是吗?”或者,“他是我见过最了不起的人……也是泰国所曾出现最伟大的人。”

阿姜查尊者对自己的修行要求极为严格、极为精进:“我将一生看成一天,不敢懈怠。”对于弟子们,尊者则给予极大的包容,总是希望他们尽力去做。他说过,有些人将出家的生活想象成是一种解放,但是真正出家后,初次面对自己而无处隐藏时,才发觉像是卷入一场风暴中。他纠正机械教条的行为和过度的追求苦行:“过度苦行与追求感官欲乐一样,都是远离中道的行为。苦行的重点应该放在简朴与离染上,而非自虐。”他不鼓励绝食、禁语或与世隔离,他说:“我们应该睁开眼睛修行,如果隔绝外界接触可以让人觉悟,则盲人与聋人早就觉悟了。”在规律的寺院生活中与人互动,日复一日,以此揭露自身的习气,观察痛苦产生的方式。

尊者喜欢引用狗、芒果、鸡、稻田与水牛各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他所学得的经典术语。他一向主张,教导者必须知道哪些内容最适合听者。对于禅宗乃至佛性的思想,尊者曾多次提及与赞扬,这在南传大师当中并不多见。他认为禅宗不思善、不思恶,向上一着的方法,符合念住或觉知者的精神,同时佛性,亦是众生本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尊者可以说是为大小乘间的对话开启了一扇门。

1918年,阿姜查尊者的健康开始走下坡路,但他认为:“如果它可以治愈,就治愈;如果不能,就不能。”他不断提醒人们,要努力在自己心中找到一个真实的皈依之所。1992年,尊者于巴蓬寺圆寂。

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位于古天竺西北部,乌仗那国东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古书记载中,迦湿弥罗有多个译名,如羯湿弥罗、个湿蜜罗、迦叶蜜多或称罽宾等。传说,迦湿弥罗这片土地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龙池。释尊..

僧宝论24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阿姜查尊者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受具足戒,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出家后第五年,因父亲重病不治而逝世的因缘而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生起厌离。通过了最高级的..

第二十二讲

胜义中二谛异体有四过关于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如何确定,有没有界限?不能只是讲道理,需要定标准。定了标准,才不会发生混乱。如何定标准?就是二谛,有在世俗状态中的应用,也有在胜义状态中的应用。如果不在灭定中,而在..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六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烦恼无穷世界无边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烦恼无穷世界无边现在凡夫所说的世界结构是凡夫的结构,而世俗谛的结构是圣者..

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入胎象国北天竺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释迦族居于喜马拉雅山麓,罗泊提河东北,是甘蔗王的后裔。甘蔗王族出于瞿昙(即乔达摩)仙人,所以也以瞿昙为姓氏。佛陀时代正值释迦族强盛时期,该族有人口约百万,分居十城,佛陀..

僧宝论21

僧宝论21、诸经律论盛赞僧宝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六)《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迦叶,尔时达摩善法二童子,闻佛说法,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欲求出家。从城而出来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说颂曰:一切诸如来,..

第十九讲

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础下面学习《入中论》如何破他生。破他生前,已了解到自生的观念有问题,无法成立。自生的思想,较早源于迦毗罗仙人,几万年前已有这一思想派别。自..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三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民主时期也发展了几十万年。其后,人民选民主就出现了一..

佛的事业

佛的事业任运无间的佛事业谈到事业,世间人人都有。佛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至为寂静的涅槃,他还会有事业吗?如果有,佛对于事业的作为又与凡人有什么差异?佛的事业是度众生。一位修行人成佛后,不会独取涅槃..

僧宝论18

僧宝论18、释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关于僧宝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三)《悲华经》中,宝海梵志(即释迦牟尼佛前生)白佛言:“我以金刚智慧,破一切众生诸烦恼山,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为一一众生故,过百千由旬,不..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一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小康社会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小康社会这样发展下去,人民聚会一处,安居乐业,各自建立私产,没有政府管治,人心纯..

佛与菩萨不同

佛与菩萨不同上文提到了从十地菩萨到佛的证悟过程。菩萨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对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并不亚于佛陀。但无论从证悟境界还是度化众生来看,菩萨与佛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佛的神通智慧与自证..

僧宝论16

僧宝论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一)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出家的功德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

第十四讲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正式进入破四生的学习。这会彻底将我们对因缘法的执著一一铲除,包括对净土、非净土、功德、非功德的理解,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破斥。在开学之前,我有一个担心:有些人只见其一不知其二,拿憨山大师的话来..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八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了解完这个大框架,我们就知道:《地藏经》所说这个世界成、..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就胜义谛而言,究竟的佛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就世俗谛而言,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也有着成住的因缘。如缘起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在涅槃前的三个月,释尊宣说了《佛说法灭尽经》[1],亲自..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