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事业
佛的事业
任运无间的佛事业
谈到事业,世间人人都有。佛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至为寂静的涅槃,他还会有事业吗?如果有,佛对于事业的作为又与凡人有什么差异?
佛的事业是度众生。一位修行人成佛后,不会独取涅槃,而是以无量大悲为正被痛苦所逼迫的众生赐予解脱的方便,精勤成办救拔众生的广大事业。大悲的力量遮止了佛心趣入寂灭。
但这种度生事业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有为造作。《入中论》云:
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陶匠在制作陶器的时候,经过前期竭尽全力地长时间转动陶轮,即使后来停下来不再去推动,陶轮也会自动运转,最后造出陶坯。同样,成佛前修行人已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精勤积集福慧二资粮,一旦修行人最终成佛,即便没有任何念头与劳作,讲法、度生的事业也能自然而然非常广大地进行。
诸法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佛事业也不例外。佛陀安住在究竟无生的法性境界中,在众生的善业与自己的大愿相汇聚时,会毫无造作地示现出八相成道等种种度生事业,不可思议地饶益有情。因此,具足因缘的众生都能得度,也只有具足因缘的众生才能得度。就像阳光普照是花开的条件,但只有花瓣成熟的花朵才能充分利用阳光。
以上两颂事实上体现了佛事业无功用行(任运)与常不休息(无间)的两大特点。对此,《宝性论》用偈颂作了概括:
方便教化可化众,所行教化应根机,应时与地无休息,无功用作教化事。
智海盈满诸胜德,具福与智日光华,知佛体性若虚空,周遍无中且广大。
此即无垢功德藏,观察有情诸差别,烦恼所知障云覆,以大慈风吹令散。
任运表示佛事业是不费力的。佛没有花费大量金钱去宣导佛法,也不需要庞大的团队去执行他的教法。虽然佛陀在2500年前入于涅槃,但佛教仍然广布许多国家,这正是因为佛事业是任运自然,毫无造作的缘故。
当弘扬某种教法的时机成熟时,佛事业会任运自然地满足这种需要。佛陀从不需刻意考量现在我应该传播小乘教法,或现在众生需要的是大乘教法。不同的教法在不同的时机呈现,当有待度化的众生是小乘根机时,小乘教法自然盛行;当有待度化的众生具备大乘根机时,大乘教法自然盛行。
弘法时,佛陀也不需要评估相应众生的性情,然后决定应用何种方法教化他们。对佛陀而言,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与教法是任运的。正如《宝性论》所言:化谁及以何方便,以何教法何时处,种种分别皆无有,牟尼自在无功用。谁者即是所化机,方便即为诸教化,其处与时即应机,如是即为教化业。对于哪位有情是所化对象,应通过何种方式度化,在何种状态、地方与时间去救度最为适当等,佛陀不会有任何念头去思考和分析,而能恒常、贴切地利益一切众生。
佛事业的无间,如《宝性论》云:
教化他众而出离,有情与己见平等,
以教化业未圆满,尽轮回际不休息。
只要轮回未空,佛陀度生的事业永远不会中断。因为众生无穷无尽,所以佛陀以无尽的大悲心来利益众生认识并全然显现自身佛性的行为也就永远没有尽头。
佛陀度生的真实状况佛事业九喻
佛陀的庄严法性,尤其是佛体性无为,却又能任运无间地在世间利益众生的不可思议境界,实非凡人所能通达,为了让众生断疑生信,《宝性论》对于佛的身语意事业做了九个譬喻,以此阐述佛陀的色身如何任运地示现,佛法如何任运地惠泽众生,以及佛陀的证悟境界如何无间地持续。
这九种譬喻非常有助于我们(相似地)理解佛境界,下面依《宝性论》一一进行阐释[1]:
一、佛身如帝释天
如净帝青宝,能现天帝像,有情清净心,亦能现牟尼。
影相显与隐,唯缘心净垢,诸世间显像,不取有与无。
如果世间的大地变为清净光洁的帝青宝(琉璃),那么帝释天住在忉利天宫,与众多天人无限快乐的天界情景便会映现其中。世间老百姓看到后,为了将来也能转生天界,便会努力勤修善法。帝释天没有刻意将他的影像投射到帝青宝中,但却对凡人起到鼓励行善的效应。
同样,佛陀色身在世间出现与否,关键在于众生内心是否清净无垢。众生心清净时,心中便会有圆满佛陀色身的显现,从而发愿修行乃至究竟成佛,如同帝青宝映现帝释天。这一在世间人心中所现的佛影像并没有诸如在某时某地开示佛法的分别念,但对于他们却有着极大的利益。
因此,我们不能说佛出现了,或灭寂了,这些只能说明我们内心清净了或者污浊了,其实佛本身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动。这是佛身能显现,如帝释天的譬喻。
二、佛语如天鼓
诸天以彼宿生善,离诸勤作离方处,亦离身意等分别,而令法鼓响无停。
法鼓响声作调化,惊醒放逸诸天众,示以无常及诸苦,示以无我及寂静。
佛陀在于此世间,周遍而离勤作等,为诸具福有情众,佛音周遍而说法。
由于天人的宿世善业所感,他们会恒常听到天界法鼓发出的法音之声。虽然天鼓之声并没有任何勤作,也没有我要对这些天人讲法等分别念,但却能够恒常发出讲说无常、无我、苦、空的法音,激励贪图天界享乐而懈怠放逸的天人。
同样,佛陀并没有我要对一切众生讲法等分别念,也没有任何勤作,但是佛陀的法音却能够遍布一切众生,往昔具备善业的有缘众生都能听到。佛陀从未思索:我必须给予某人大乘教法,给予另外一人小乘教法。佛陀任运自在地言说,任运自然地利益无量众生,有的众生将其理解成小乘教法,有的则将其理解成大乘教法。
三、佛意(智悲)如云
此即恰如雨季云,实为谷物丰收因,
水蕴任运无作意,雨降大地亦如是,
慈悲之云亦如是,降下胜者正法水,
此雨无分别而降,世间善谷物之因。
雨云出现在空中,降下甘露,滋润谷物,使谷物生长成熟。但云并未想过:我要降一些雨,好让谷物生长。佛意也是如此,佛陀无缘无尽的大悲浓云中,也会毫无妄念、意愿地自然降下正法甘霖,催生、催熟一切众生的三乘善业。佛不会想:现在,我应该生起大悲,因为这对众生有益。
如同天空中清凉甘美的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因为地面环境的不同而成为千差万别的水质,但云是无心的;佛的正法甘霖本来圆满,因为众生相续的种种差别而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法味,但佛却不会有任何观待。
四、佛示现化身如梵天王(譬喻佛身业及语业)
譬如梵天王,梵天宫无动,诸天之宫殿,离作而示现,
此即如牟尼,其法身无动,于诸具福者,任运现化身。
色界的梵天王不需离开所住的天宫,就能在整个欲界六天的天人前有种种显现,使他们为获得色界天的成就而断除种种欲乐。同样,佛陀不须离开法身本性,就能毫无劳作勤苦地于一切刹土中自在示现化身(为世间具福者所见),转大*轮而利益众生。这是佛陀往昔宏大愿力和有缘众生往昔善缘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佛智如日(譬喻意业)
如日光华同时照,莲花开绽睡莲卷,
花开花闭不分别,佛日亦无功过算。
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美丽地开放,而睡莲将花瓣收拢起来,但太阳丝毫没有分别花开花闭,只因本性而如此照耀。佛陀以圆满智慧摄受众生的方式也是如此,佛智犹如圆满的日轮,恒常以妙法的智光遍照世间,不会计度众生的功德与过失。
然而正如阳光逐渐照耀世间时会依次照到高、中、低的山峰,无尽法界虚空中的佛日,也是依次照耀利、中、钝根的一切有缘众生。
六、佛意不可思议如摩尼宝珠
如摩尼宝珠,虽然无差别,同时能满足,各有情意乐,
佛如意宝珠,有情各异想,佛虽无差别,闻法各异见。
摩尼宝珠无分别,任运为他现诸宝,
牟尼利他亦无作,唯应根器长住世。
摩尼宝珠不会有任何的意愿或妄念,却能够在同一时间让所有有愿求的人都得到充分满足,求衣者得衣,求食者得食。同样,佛陀没有任何的差别意愿和妄念,却能根据众生机缘、根器、业力的不同来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当佛陀演说一个法义时,不同的众生会听成适合各自的教法,正因为如此,在一些大乘经典中才会说佛根本就是一转*轮,只是因所化众生根机的差别,才会认为有三转*轮之说。就像摩尼宝珠以无数方式满足众生的愿望,佛意的这种奥秘不可思议,实非凡人所能实际了解。
七、佛语不可思议如同回响
彼空谷回响,依他识相起,离功用分别,非内非外住,
如来声亦然,依他心识相,离功用差别,非内非外住。
空谷中的回响,在有人呼喊的时候才会出现,而山谷本身没有任何发声的造作。回响不存在于山谷之内,也不存在于山谷之外。佛陀的法语也是如此,犹如回声,离于文字,完全是因为各个有缘化机才会出现的。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的众生认为佛陀讲述了各种法语、法要,但在此过程中,佛陀本身没有任何分别,也没有任何发声的造作。
八、佛身不可思议如同虚空
本无一物无显现,无对境亦无依止,
抑且超越眼识境,空中无色不可见,
似见虚空有低昂,而彼虚空实非是,
所见佛陀种种身,实在佛陀非若此。
虚空没有任何显现,没有任何观待和所缘,也没有任何所依,完全超越了一般的感官所知,没有丝毫的色相,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展示。虽然众生可以见到这里的虚空高,那里的虚空低,但实际上,虚空根本就没有高低可言。同样,虽然有缘众生可以看到佛出生、住世、涅槃等显现,但对于佛陀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生、住、异、灭。佛身犹如虚空,恒常周遍,但却根本没有真正的色相,凡人见到的种种佛身,其实并非佛陀真实的自性。
九、佛事业因如同大地
草木之所依,无分别大地,于此得生长,广大且繁茂,
世间诸善根,亦如是依止,无分别大地,而能得长养。
大地没有任何分别,却可以蕴育各种庄稼与花草树木。种种生命不但在大地上出生,他们的生长和成熟也都依赖于大地。佛陀的大悲也如同大地,虽然根本没有任何分别,但是一切有缘众生的善根都能在其中得到长养,这就是作为一切轮回与涅槃共同基础的佛地。
譬喻的局限
以上是对于佛陀任运度生事业的九种譬喻,但也仅是譬喻而已,对于佛陀圆满广大的功德,这些例子只能在某些很小的层面上,让我们通过比量进行相似地了解。因为语言表达及用来譬喻的事物本身的局限性,每个譬喻只能说明部分涵义,还有着很多欠缺之处:
从无劳而显现这个角度而言,佛身的显现类似于帝释天影像在琉璃大地上的显现,但帝释天影像不能如佛一般发音讲法。
天鼓可以发音,但声音只局限于天界,佛陀的法音却能遍布整个佛刹。
云彩可以遍布天空,却不能说明佛陀智悲可以断除有缘众生无明种子的功用。
大梵天在欲界六天的显现能断除欲界天人对妙欲的贪著,但却只能让他们上升色界,不能如佛一样让众生彻底去除无明烦恼,出离轮回。
太阳可以驱除黑暗,但只能在白天出现,不能如佛陀般恒常放射智光,清除一切无明黑暗。
摩尼宝珠可以昼夜放射光芒,但比起佛陀的出世,摩尼宝珠就不能说是难遇了。
佛语犹如回声,不住内外,毫无自性,但回声是有为法,佛陀的法语却不是缘起生。
从无为法的角度而言佛如虚空,但虚空却不是一切善法出生的根基。
大地能出生各种作物与花草,但无上菩提却可出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道法。
因此,我们可以依这些比喻了解佛陀度生的广大事业,但却不应执着于进行比喻的事物本身,超离这些譬喻并通过真修实证,方能逐渐真实地了知佛陀的圆满功德。
结语
上文依照大乘经典与正理,对大乘佛教所认知的佛陀作了概要性的介绍。其中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佛功德,以及佛陀任运无间的度生事业等,声缘罗汉与诸大菩萨尚不能如法遍知,唯是诸佛自证境界。经典中说,若能对这些胜境以及众生本具的佛性产生信解,哪怕是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蕴含法义的人,也将获得无量功德。
本书的诠释挂一漏万,难穷法海一滴,见闻者若能以此进阶诸大乘经论,彻悟般若实相而圆成佛果,是所深愿!
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位于古天竺西北部,乌仗那国东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古书记载中,迦湿弥罗有多个译名,如羯湿弥罗、个湿蜜罗、迦叶蜜多或称罽宾等。传说,迦湿弥罗这片土地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龙池。释尊..
僧宝论24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阿姜查尊者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受具足戒,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出家后第五年,因父亲重病不治而逝世的因缘而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生起厌离。通过了最高级的..
第二十二讲
胜义中二谛异体有四过关于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如何确定,有没有界限?不能只是讲道理,需要定标准。定了标准,才不会发生混乱。如何定标准?就是二谛,有在世俗状态中的应用,也有在胜义状态中的应用。如果不在灭定中,而在..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六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烦恼无穷世界无边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烦恼无穷世界无边现在凡夫所说的世界结构是凡夫的结构,而世俗谛的结构是圣者..
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入胎象国北天竺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释迦族居于喜马拉雅山麓,罗泊提河东北,是甘蔗王的后裔。甘蔗王族出于瞿昙(即乔达摩)仙人,所以也以瞿昙为姓氏。佛陀时代正值释迦族强盛时期,该族有人口约百万,分居十城,佛陀..
僧宝论21
僧宝论21、诸经律论盛赞僧宝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六)《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迦叶,尔时达摩善法二童子,闻佛说法,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欲求出家。从城而出来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说颂曰:一切诸如来,..
第十九讲
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础下面学习《入中论》如何破他生。破他生前,已了解到自生的观念有问题,无法成立。自生的思想,较早源于迦毗罗仙人,几万年前已有这一思想派别。自..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三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民主时期也发展了几十万年。其后,人民选民主就出现了一..
佛的事业
佛的事业任运无间的佛事业谈到事业,世间人人都有。佛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至为寂静的涅槃,他还会有事业吗?如果有,佛对于事业的作为又与凡人有什么差异?佛的事业是度众生。一位修行人成佛后,不会独取涅槃..
僧宝论18
僧宝论18、释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关于僧宝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三)《悲华经》中,宝海梵志(即释迦牟尼佛前生)白佛言:“我以金刚智慧,破一切众生诸烦恼山,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为一一众生故,过百千由旬,不..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一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小康社会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小康社会这样发展下去,人民聚会一处,安居乐业,各自建立私产,没有政府管治,人心纯..
佛与菩萨不同
佛与菩萨不同上文提到了从十地菩萨到佛的证悟过程。菩萨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对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并不亚于佛陀。但无论从证悟境界还是度化众生来看,菩萨与佛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佛的神通智慧与自证..
僧宝论16
僧宝论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一)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出家的功德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
第十四讲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正式进入破四生的学习。这会彻底将我们对因缘法的执著一一铲除,包括对净土、非净土、功德、非功德的理解,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破斥。在开学之前,我有一个担心:有些人只见其一不知其二,拿憨山大师的话来..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八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了解完这个大框架,我们就知道:《地藏经》所说这个世界成、..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就胜义谛而言,究竟的佛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就世俗谛而言,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也有着成住的因缘。如缘起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在涅槃前的三个月,释尊宣说了《佛说法灭尽经》[1],亲自..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