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这条文也是引自《观无量寿经》。《观经》讲的内容非常广博,讲了十三定观,又讲了..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这条文也是引自《观无量寿经》。《观经》讲的内容非常广博,讲了十三定观,又讲了..
善导大师:念佛百分之百往生有四个原因【无外杂缘得正念】第一,“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因为没有外杂之缘、内心有了正念的缘故。这一点要解释,有人以为什么叫“无外杂缘”呢?(我当初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家里..
净界法师:心住在外境,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修证,它是分成内外两个因缘来看。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意思,是一个充满障碍的因缘;而..
十八、十九 离恶止恶业十八、十九 离恶止恶业「严以责己,宽以责人」是止恶行善的根本概念。学佛之人宜时时作是念:我亦是有诸贪嗔痴,仍有是习气毛病的人;怎可於他看不顺眼?岂能於他诸多挑剔?只要 时时抱著宽容之..
钟茂森博士:见他色美。起心私之(下)【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刚才我们还没有讲完,见到美色,这心里动了心,这就已经犯下了恶行。要知道犯罪,包括身体,包括口,讲的言语,包括念头上,起这不正念头,那都是造..
化永法师:谁见菩提离了烦恼1、谁见菩提离了烦恼古贤名言欣赏:[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这是《菜根谭》语。纵观十方菩萨成就菩提皆在人间,人间、是人间哪..
一般人所说的「十八层地狱」,数目是对了,但却不是想象中如楼房般的一层一层的。据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这十八层的差别,最主要不在空间的上下,而在于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同,尤其时间上。 若与人间的时..
净土法门法师:造口业的后果罪业的深重要看动机,要看对人伤害的程度,程度里头有空间大小不同,时间久暂不同,所以果报差别很大。(1)现生花报 谚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不善护口业,那口就会出祸害,言语..
念佛人不必改诵《地藏经》念佛人不必改诵《地藏经》印祖开示:凡做功德,仍以念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苏州杨鉴庭因于城门向东洋兵鞠躬..
达真堪布:学佛人真的可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吗问:学佛人真的可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吗?达真堪布上师答疑:一听说济公喝酒吃肉,自己也跟着学。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现实中,有的人..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
钱财方面的因果很惊人 不可不知!钱财因果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会钻法律的空子,很不好。有个道友讲,现在假离婚的现象很严重。为了低价一些买房子,就去做假离婚。其实这个很损婚姻的福报。法律是为了让人更加规范,但..
长期以来,蔬菜被视为是人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近5年来,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蔬菜中存在的、以前认为有害的化合物具有抗癌特性。随之,医学家建议人们要多吃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如:胡萝卜、西兰花、椰菜及..
克勤禅师奉诏住持云居山的时候,道元禅师亦随而从之。道元禅师对宗门之旨虽然早有信人,但是蕴积在胸中的疑滞尚未完全脱落,因此,在克勤禅师身边,他仍然朝夕请益不倦。一日,有僧前来参问克勤禅师,克勤禅师便问:生死到来..
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德国是个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说到宾士,BMW,西门子……没有人不知道,世界上用于核子反应炉中最好的核心泵就是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产生的。在..
药师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书,很多的人都会选择诵持药师经。其实抄写药师经也是非常好的,我们抄写经书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抄写经文在于将心神沉淀,集中意志力,可得到安心于安逸,让人心态平衡,如果一个人长..
前月十八接手书,以目疾未愈,后以函件堆积,故迟至今。所言以智自牧牧人者,即克敦伦常,笃修净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汝于此外,论自牧牧人之道,便成言行乖张,不知即此就是大般若智。汝既作此说,犹是将此等言..
阳德与阴德,福德与功德的区别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执著,就有功德,功德里面有智慧。阳德与阴德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
晚上读大悲咒也是好的,能使自己可以很好的记忆住大悲咒,这样也是能使自己可以有着很好的感悟,也是能使自己可以有着更多的理解,让自己能够很好的完善自身,也是能使自己可以很好的做到心中所想,这样也是能让自己..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5 专注于“无”5 专注于“无”如果你刻意去追寻自由,就不会找得到自由。在得到绝对的自由之前,你必须先拥有绝对的自由,这就是我们的修行。想要了解佛法,你必须先忘掉所有..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