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18
僧宝论18、释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关于僧宝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三)
《悲华经》中,宝海梵志(即释迦牟尼佛前生)白佛言:
“我以金刚智慧,破一切众生诸烦恼山,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为一一众生故,过百千由旬,不乘神力,往至其所而为说法,令得安住无所畏中。或有诸人于我法中欲出家者,愿无障阂,所谓羸劣失念,狂乱骄慢,无有畏惧,痴无智慧,多诸结使,其心散乱。若有女人,欲于我法出家学道受大戒者,成就大愿……”
“若有众生少于善根,于善根中心生爱乐,我当令其于未来世,在佛法中出家学道,安止令住梵净十戒。若有众生悕心求于诸善根法,我当安止善根法中,令得成就梵行具足大戒……”
尔时,宝藏如来复重赞叹大悲菩萨:“善哉!善哉!善大丈夫!汝能如是行菩萨道,譬如往昔须弥山宝菩萨在世间光明佛前,初发如是菩提之心,作是誓愿,亦行如是菩萨之道,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东方去此百千亿佛世界,彼有世界名光明智炽,人寿百岁,于中成佛,号智华无垢坚菩提尊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住世说法四十五年,作于佛事。”
尔时,佛告大悲菩萨:“彼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满一千岁,正法灭已,像法住世亦一千岁。大悲!彼佛世尊若在世,若涅槃,正法、像法于此中间,有诸比丘及比丘尼,非法毁戒,行于邪道,断法供养,无惭无愧,或断寺院僧物,或断现前僧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取众僧物以为己有、自用、与人、及与在家者。善男子!如是等人,彼佛世尊皆与授记于三乘中。大悲,彼如来所,若有出家着袈裟者,皆得授记不退三乘。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犯四重禁,彼佛于此起世尊想,种诸善根,亦与授记不退三乘。
尔时大悲菩萨摩诃萨复作是言:“世尊!我今所愿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我要劝化令安止住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乃至劝化令住如一毛端善根,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安止,乃至一众生于三乘中令退转者,则为欺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等现在诸佛,必定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成佛已,若有众生入我法中,出家着袈裟者,或犯重戒,或行邪见,若于三宝轻毁不信,集诸重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于一念中生恭敬心,尊重世尊,或于法僧。世尊!如是众生,乃至一人不于三乘得授记而退转者,则为欺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等现在诸佛,必定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成佛已,诸天龙、鬼神、人、及非人,若能于此着袈裟者,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其人若得见此袈裟少分,即得不退于三乘中。若有众生为饥渴所逼,若贫穷鬼神、下贱诸人,乃至饿鬼众生,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即得饮食充足,随其所愿,疾得成就。若有众生,共相违反,起怨贼想,展转斗诤,若诸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拘办、荼毘、舍遮、人及非人,共斗诤时,念此袈裟,寻生悲心、柔软之心、无怨贼心、寂灭之心、调伏善心。有人若在兵甲斗讼断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至此辈中,为自护故供养、恭敬、尊重是诸人等,无能侵毁、触娆、轻弄,常得胜他过此诸难。世尊!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事圣功德者,则为欺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等现在诸佛,未来不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佛事也,没失善法必定不能破坏外道。
善男子!尔时宝藏如来伸金色右臂,摩大悲菩萨顶,赞言:善哉!善哉!大丈夫!汝所言者,是大珍宝,是大贤善。汝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是袈裟衣服,能成就此五圣功德作大利益。善男子!尔时,大悲菩萨摩诃萨闻佛称赞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因佛伸此金色之臂,长指合缦,其手柔软,犹如天衣,摩其头已,其身即变,状如童子二十岁人。善男子!彼会大众,天、龙、鬼神、干闼婆、人及非人,叉手恭敬向大悲菩萨,供养散种种华,乃至伎乐而供养之。复种种赞叹,赞叹已,默然而住。……
愿我亦于半贤劫之中调伏众生。是半劫中,诸佛所有声闻弟子,毁于禁戒,堕在诸见,于诸佛所,无有恭敬,生于嗔恚、恼害之心,破法坏僧、诽谤贤圣,毁坏正法、作恶逆罪。世尊!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当拔出于生死污泥,令入无畏涅槃城中。我般涅槃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若我涅槃,正法贤劫俱灭尽已,我之齿骨并及舍利,悉当变化作佛形像,三十二相璎珞其身,一一相中有八十种好,次第庄严,遍至十方无量无边无佛世界,一一化佛以三乘法,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悉令不退。
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位于古天竺西北部,乌仗那国东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古书记载中,迦湿弥罗有多个译名,如羯湿弥罗、个湿蜜罗、迦叶蜜多或称罽宾等。传说,迦湿弥罗这片土地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龙池。释尊..
僧宝论24
僧宝论24、阿姜查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三)阿姜查尊者年幼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受具足戒,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出家后第五年,因父亲重病不治而逝世的因缘而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生起厌离。通过了最高级的..
第二十二讲
胜义中二谛异体有四过关于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如何确定,有没有界限?不能只是讲道理,需要定标准。定了标准,才不会发生混乱。如何定标准?就是二谛,有在世俗状态中的应用,也有在胜义状态中的应用。如果不在灭定中,而在..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六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烦恼无穷世界无边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烦恼无穷世界无边现在凡夫所说的世界结构是凡夫的结构,而世俗谛的结构是圣者..
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入胎象国北天竺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释迦族居于喜马拉雅山麓,罗泊提河东北,是甘蔗王的后裔。甘蔗王族出于瞿昙(即乔达摩)仙人,所以也以瞿昙为姓氏。佛陀时代正值释迦族强盛时期,该族有人口约百万,分居十城,佛陀..
僧宝论21
僧宝论21、诸经律论盛赞僧宝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六)《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迦叶,尔时达摩善法二童子,闻佛说法,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欲求出家。从城而出来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说颂曰:一切诸如来,..
第十九讲
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础下面学习《入中论》如何破他生。破他生前,已了解到自生的观念有问题,无法成立。自生的思想,较早源于迦毗罗仙人,几万年前已有这一思想派别。自..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三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民主时期也发展了几十万年。其后,人民选民主就出现了一..
佛的事业
佛的事业任运无间的佛事业谈到事业,世间人人都有。佛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至为寂静的涅槃,他还会有事业吗?如果有,佛对于事业的作为又与凡人有什么差异?佛的事业是度众生。一位修行人成佛后,不会独取涅槃..
僧宝论18
僧宝论18、释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关于僧宝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三)《悲华经》中,宝海梵志(即释迦牟尼佛前生)白佛言:“我以金刚智慧,破一切众生诸烦恼山,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为一一众生故,过百千由旬,不..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十一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小康社会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小康社会这样发展下去,人民聚会一处,安居乐业,各自建立私产,没有政府管治,人心纯..
佛与菩萨不同
佛与菩萨不同上文提到了从十地菩萨到佛的证悟过程。菩萨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对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并不亚于佛陀。但无论从证悟境界还是度化众生来看,菩萨与佛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佛的神通智慧与自证..
僧宝论16
僧宝论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一)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出家的功德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
第十四讲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正式进入破四生的学习。这会彻底将我们对因缘法的执著一一铲除,包括对净土、非净土、功德、非功德的理解,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破斥。在开学之前,我有一个担心:有些人只见其一不知其二,拿憨山大师的话来..
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八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总第八讲之: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4月1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佛教的世界起源论了解完这个大框架,我们就知道:《地藏经》所说这个世界成、..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
释迦佛法灭尽因缘就胜义谛而言,究竟的佛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就世俗谛而言,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也有着成住的因缘。如缘起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在涅槃前的三个月,释尊宣说了《佛说法灭尽经》[1],亲自..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