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繁体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

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及知见上的疑难和困扰等问题,否则不但无法得益,相反地很可能受害。特别是修行禅定,精进勇猛的话,会有种种的禅病和魔障发生,那就是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变化。所以,初学的人,不宜单独修行。

集体修行,纵然没有明师指导,尚有其他同修的彼此照顾,互相纠正,只要知见正确,不会发生太大问题。

再说,个人修行很容易成为冷热不均,忽而勇猛精进,忽而懈怠放逸,乃因为无人约束,也没有大众的生活规制。勇猛过火,会引来身心疲惫而产生禅病;懈怠放逸更会使人放弃修持,退失道心。如果经过几度的冷冷热热之后,便会对于修行退失信心。若在团体中修行,由于共同生活的制约,且有同修之间的制衡,会使人逐步前进,所以,比较安全。

从心力而言,个人的心力是极其有限的,最初修行的人,也无法造成修持道场的气氛,如果能结合多人共同修行,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目标,共同的心态,同样的作息时间共修,就会形成修行道场的气氛,其中只要乃至一人正常修行,就会使得全体导入正轨。如果,多半人处于正常状态,此种心力的共鸣、共感,就会使得每一个人得到全体修行者的全部力量,十个人参加,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十个人的力量;一百人参加,每一个人也可能得到一百个人的力量,所以,佛教赞成以集体的修行为初学者的常规。

纵然是修行已久的人,偶尔能够参与集体修行,也是有益的事,所以,当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常有弟子一千多人,追随佛陀过僧团的生活;在中国佛教史上,不论那一宗派,人才辈出之时,多是由于集体修行产生。例如:禅宗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及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诸大师,其门下无不龙象辈出,而他们都是集合了四、五百人,上千人等的大僧团。因此,将禅宗的寺院称为大海丛林,大海是龙蛇混杂,鱼鳖居中,但是不容腐尸。修行者的根器,虽有大小、利钝之不等,如果腐败了,反常了,就会被海水弃之于外。丛林之中,林木虽有大小、粗细,但是无不挺拔向上,否则就接受不到雨露、阳光,就会自然地被淘汰。

由此可见,单独地专精修行,不是初学者所宜。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玄奘故里行

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被搬上银幕之际,唐僧的形象家喻户晓。反而,很少有人知晓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故里之行,使我更加缅怀和敬仰这位高僧,由此诱发出泉涌般的情思。唐僧寺的一位老居士殷勤地领我们前去拜..

弘法是家务

弘法是家务妙华法师在中国佛教弘法史上,开示录以其真切、平实的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古往今来的佛门大德都很重视讲开示。并将开示的精要部分记录在案,整理成册,成为语录。这些语录体的言行录,语言简洁明快,见地深刻,可..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 妙华法师按营员对佛法的认知水平和我自己的身份来说,我应该给各位讲三皈五戒、四摄六度或者是佛教的十二缘起,但是今天为什么选了一个与和尚的身份似乎不大相符的题目去..

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

信众问:如果认为业障重,那就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梦参法师答:有很多的佛教徒,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嘴里马上会说,自己的业障大。其实,只要学了佛的人业障都不大。真正业障大的人,是根本遇(听闻)不到佛..

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三千年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他在五台山,看见五台山每天夜间十点钟一过,..

梦参法师:怎样学佛才不迷信?

问:怎样学佛才不迷信?答: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

亲人临终时,设大供养可助其离恶道

【经典原文】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

修定、修慧、修福报之前一定要先修忏悔之法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地藏菩萨说,末法的众生要想超脱生老病死,学习戒定慧,修习禅定..

举世皆从忙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修

有些众生寿命很长的,他享受都很快乐的,他就不修法不求道,菩萨在这个中间,就给他示现自在,菩萨得了利生的自在行。对这些个年老的,对这有病的,对这死的,一切众生啊,他不知道生老病死的苦患,菩萨就示现老、示..

为什么念佛不能间断?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圣号,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断,这个就难了。念一千圣号很容易,那你一个小时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够不断念三年,得靠你坚持力量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