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
所谓“佛”,是指清净的境界。其中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我们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的报身与化身;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
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在众生的面前示现的一种比较符合凡夫观点的形式,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佛。
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心的本性如来藏。... 真正胜义谛的咒,不是声音、文字、语言与符号,而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
我们平时念诵的咒语,比如金刚萨垛的心咒“嗡班杂尔萨埵吽”,也有六种不同级别的认识。
我们目前的认识是其中最低的,认为咒语的本质,就是人的语言、声音,咒语与平时说话、唱歌的区别,只是有没有加持,有没有消除障碍、得到成就的力量而已,但本质都是自己的声音。
最高层次的认识,是了知“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佛尊与我们念出来的声音“嗡班杂尔萨埵吽”完全是等同一体的。
很多人在看到金刚萨埵佛像的时候,会认为佛像很有功德,应该恭敬顶礼,但却认为咒语是自己发出来的声音,没什么值得恭敬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本来金刚萨埵佛像也是画匠用矿物等颜料画出来的图像,也是有漏的,它与动物图像的差别,只是加持作用的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图画。因为我们把金刚萨埵佛像当作有加持力的佛像来看待,所以佛像才能对我们起作用;如果我们把佛像看得和动物画像一样,则即使是佛像,也不会起什么加持的作用。
其实,墙上画的金刚萨埵像,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当我们的眼识感受到金刚萨埵像的时候,金刚萨埵像实际上就是我自己的眼识,也即心的现象。同样,念“嗡班杂尔萨埵吽”的声音,是我们的耳根所感受到的对境,是我们的耳识,也同样是心的现象。
也即是说,眼识所见的本尊与口中所念的心咒都是佛智的现象,一个是通过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一个是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二者完全等同,没有任何差别。如果我们能了知咒语和佛像平等一味的道理,咒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 最简单的观想,是在念金刚萨埵心咒的时候,把金刚萨埵心咒当作祈请金刚萨埵的语言,就像现实生活中呼唤一个人的名字一样,如果足够虔诚,则即使没有什么正知正见,也能见到金刚萨埵,得到金刚萨埵的加持。
....... 世界是我们的心的一种反射,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世界是以我们的心来决定,而不是由造物主等等来决定,也不是无因无缘,毫无次序与规律的。当心发生变化时,世界就有变化。
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不清净现象,甚至包括清净的现象在内,都是习气的反映。什么叫做习气呢?比如说,如果在地面的雪上撒一点有颜色的东西,当雪融化以后,颜色就会残留在地面上。同样,如果我们偷了东西,这个偷东西的业就会像雪上的颜料一样,以类似能量的方式,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能量,就叫做习气。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玄奘故里行
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被搬上银幕之际,唐僧的形象家喻户晓。反而,很少有人知晓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故里之行,使我更加缅怀和敬仰这位高僧,由此诱发出泉涌般的情思。唐僧寺的一位老居士殷勤地领我们前去拜..
弘法是家务
弘法是家务妙华法师在中国佛教弘法史上,开示录以其真切、平实的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古往今来的佛门大德都很重视讲开示。并将开示的精要部分记录在案,整理成册,成为语录。这些语录体的言行录,语言简洁明快,见地深刻,可..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 妙华法师按营员对佛法的认知水平和我自己的身份来说,我应该给各位讲三皈五戒、四摄六度或者是佛教的十二缘起,但是今天为什么选了一个与和尚的身份似乎不大相符的题目去..
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
信众问:如果认为业障重,那就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梦参法师答:有很多的佛教徒,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嘴里马上会说,自己的业障大。其实,只要学了佛的人业障都不大。真正业障大的人,是根本遇(听闻)不到佛..
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三千年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他在五台山,看见五台山每天夜间十点钟一过,..
梦参法师:怎样学佛才不迷信?
问:怎样学佛才不迷信?答: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
亲人临终时,设大供养可助其离恶道
【经典原文】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
修定、修慧、修福报之前一定要先修忏悔之法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地藏菩萨说,末法的众生要想超脱生老病死,学习戒定慧,修习禅定..
举世皆从忙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修
有些众生寿命很长的,他享受都很快乐的,他就不修法不求道,菩萨在这个中间,就给他示现自在,菩萨得了利生的自在行。对这些个年老的,对这有病的,对这死的,一切众生啊,他不知道生老病死的苦患,菩萨就示现老、示..
为什么念佛不能间断?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圣号,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断,这个就难了。念一千圣号很容易,那你一个小时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够不断念三年,得靠你坚持力量了..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