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罪恶尚未消除,不要忙于否认地狱
一人一世界,风月有谁争?
进行禅修,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观念是佛教世界观。禅院主张的佛教世界观是一人一世界。为什么世界观的问题会跟禅修有关呢?
有一次去韩国弘法的因缘,在首尔的市政大厅领众禅修,这个过程有一些问答环节。有一位青年人站起来提了一个问题:佛教说有地狱,但我不相信有地狱。因为我既没有亲眼见过,也没有任何人能拿出科学依据来验证地狱的存在。所以,我不相信。您能解释一下关于地狱的问题吗?我这样回答他:在人间的罪恶还没有彻底消除之前,你还是不要忙于否认地狱吧。以你现在的状态,恐怕也不能永远确保罪恶不发生吧!这一问一答,实际上牵扯到世界观的问题。
首先,作为个体的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有关联的还是没有关联的?如果彻底无关,那么纯粹物化就可以了,外面有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真的。但如果有关联呢?可能外部世界的一草一木都与你的心理状态、道德水准、情操、意识存在关联。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主张人和自然是有关联的而不是断然无关的?都主张人要为这个世界负起责任?为什么?通过对佛法的了解,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高阶文化层次的表现,就是文化发展到高层次后,就不再把人纯粹孤立,也不会把大自然放到人以外去进行思索和探讨。
新的工业文明包括一些西方世界观,正在逐渐扩散影响力。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这在中国很重要,但对西方和欧洲则未必。什么事物但凡到中国来了,容易变成重要的事。我曾看过一个文献,美国的调查显示,知道进化论的人只有百分之三十,既不知道也不接受的人是很多的。但在中国,通过百年教育,大家对进化论物化思维的程序已经刻骨铭心地接受了。接受以后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以外,有一个独立世界的发展轨迹,可以脱离人对世界的影响,它是可以纯粹跟人跟我们现在心的状态无关的。这是一个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主张,的确是很大的挑战。
人和世界究竟有没有关系?《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人和世界的关联成为佛教探讨观念的核心主题。事实上,文化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很关键。就大乘佛教来看,有四种部派基本能够表达最核心的佛法要义:小乘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和大乘佛教的唯识、中观。这四个派系对心和物的关系是这么看的:根本说一切有部侧重唯物一些,它对客观的确定超过对心的作用的确定,因此外物的存在被首先确定下来。就大乘佛教观念来说,这是偏重唯物的。经量部则反过来向大乘靠拢,在心物关系中偏向于心,认为物要服从于心。最极致的是唯识宗,认为心变万物,一切万物根本就没有,纯粹只是心的化现。中观系统平衡地处理了这件事,主张心和物是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外境出现,心就出现;外境泯灭,心就泯灭。因此就心物关系来说,佛教的世界观逐步递进,到中观系统是平衡对待的关系。要谈物一定脱离不开心,要谈心也脱离不开物。如果用唯物和唯心的观念来解读,那就是:没有离开心的唯物,也没有离开物的唯心。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对心和物的判断,自古以来一直在进行,但各有偏重。西方社会对心物关系,实际也一直在探讨。从现在的情况看,西方文化的主流特质还是相对物化,物站在一个主要位置上。即便没有唯物主义,但西方文化体系中物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东方文化则偏重于心,是向内的。从文艺作品中,我们能看出很多问题。比如西方的文艺作品,无论绘画还是雕塑,从意识中进行抉择抽离的作品很少,基本都是大写实,肌肉骨骼等一切都要写得很真实。东方则要在心里做一番处理,然后再把有用的线条和形态留下,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诗词
这样看来,佛教世界观在各文化领域都会占到一个重要位置,因为佛教各大部派的思想几乎把有可能的心物关系都包容进去了。目前为止,大乘佛教中被认为最了义、最究竟、最彻底的是中观学派,这个学派里的物和心都是观待生起、观待泯灭的关系。刚说过的一人一世界这个主题,实际源于中观的见物便见心。为什么一切物和心都能同步升起?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属于这颗心。就像我们现在有近二百人坐在大殿里,你用什么方式解读?是一个大殿包容这二百人,还是二百人每人有一座大殿,只是大殿相似,所以重叠在一起,认知上有相似性和类同性,但绝不是同一个?选择哪种?中观的主张选择后者:这座大殿并不是一个存在,而是有二百个存在并重合在这里。如果我们走出殿门,就会有二百个海北州重叠在这里,因为你所看到的就是你的世界,这个世界真的属于你,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世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首先让人不争,所谓故乡风月有谁争。如果所有外部世界都是属于你的,你会到外面的世界里偷东西拿回家吗?皇帝以天下万类众生为其子民,他会偷老百姓的东西回家去私藏吗?他得要为这个世界负责,所以不会去侵犯他所拥有的这个世界。如果一套房子是你的,你会从厨房把饭菜偷到洗手间里去藏起来自己吃吗?不需要了!一人一世界就有这样的作用。从社会功用来说,种种偷盗、诽谤、欺诈和贪赃枉法,在这种世界观面前都将迅速地消失于无形。
但如果不是这样的世界观,会带来什么结果?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共同在一个世界里,产生的结果就是瓜分资源。因为杯子只有一个,却有二百个人想要,他抢去了我就没有,所以我一定要先抢到手,不能让他得手。争抢和各种偷盗,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世界观会决定价值论。你认为什么行为有价值、什么行为没价值,世界观会帮你确定。
一人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是我们所主张的,是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并且确立的。因为三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在验证这种世界观。诸佛菩萨之所以能转凡成圣,也是因为确立了这样的世界观。一个人能够彻底为世界做奉献,也是因为这样的世界观。一旦他认为自己跟世界没有责任性的关联,那么他是不会为世界做出任何奉献的,因为他没有奉献的理由。如果二百个人面前只有一个水杯,但人人都知道,这个水杯是我世界里的水杯,我如果把它奉献他人,就会使我的世界更加美丽。那么我给出去了,我的世界没有缺少,他再拿着用,也就是我世界里的人在用我世界里的杯子。所以施舍并不是损失,给予也没有什么坏处,相反只有好处。但如果二百人共一个世界、只有一个水杯,大家一定要去拼抢的,先抢到先得。这就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彼此没有宽容、没有忍让。所以禅修营要大家共同服务、彼此支持,实际上是源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关于佛教世界观的问题,核心要义就是一人一世界,简单说明就是这样。
唯独佛才能具有的十八种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
学佛时如何发心才是如法的
闻法的第一个要求是发心。我们来听这部论,虽然各位是当机的,但大家要发一个好的心。我们要了解,下面的三类用心中,只有一类是可取的。第一类是恶心。如果出于寻求世间八法的想法,比如说,听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
修行着魔后的二十五种现象
一、依德相不具之师。这是个很大的麻烦。这次课程,我将它当作是对大家建议性的学习,可千万不要认为,我现在教大家就是我有此证悟,或已经有此水平。我只是将理路告诉大家,是一个提前的修行预备,现在还不是你将修..
女子剃度出家真的不利于佛法长存吗?
编者按:佛门常说四众弟子,又有七众弟子之说。所谓七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一般人可能对式叉摩那不大了解,不知来龙去脉。看完今天这篇文章,就能找到答案。佛陀姨母如愿..
佛陀之乡尼泊尔咋也招灾呢?
编者按:4 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凤凰佛教第一时间做出独家响应。当凤凰佛教发布高僧祈福、前方专访等内容后,我们看到一些网友和初入佛门的信众,甚至忘记了同情和声援,他们首先困惑于为什么佛陀的故乡也..
知否?释迦牟尼诞生时出现过这些奇异现象
编者按:在佛教节日中,有几个与释迦牟尼息息相关,如佛诞节、佛成道日,影响较大。那么,释迦牟尼诞生之日,他本人及所在国家有何奇异现象?在佛经中有无相应记载?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右胁出生东南西北各走七步佛陀出生在蓝..
佛教信仰应当具备十种正见
信仰不是心灵寄托,不局限于祈福免祸。我一直在用心构建的一个佛教文化交流的体系所谓的铁三角体系。这个铁三角是指哪三个角呢?第一个角就是汉传佛教,第二个角是藏传佛教,第三个角是印度佛教。其实,汉传佛教最初都是..
人间罪恶尚未消除,不要忙于否认地狱
一人一世界,风月有谁争?进行禅修,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观念是佛教世界观。禅院主张的佛教世界观是一人一世界。为什么世界观的问题会跟禅修有关呢?有一次去韩国弘法的因缘,在首尔的市政大厅领众禅修,这个过程有一些问答环..
“精进”他说
世人通常以努力于权财两利之业为精进,考功名,光宗祖但多不知名利的险患这根钢丝绳,实在是难行的,需要终身的学问、刻骨的经验、旷世的眼光,乃能常行不毁!荣毅仁说得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
“末日”的谣言,应该休止于佛法的智慧!
A、贪盈逐物、惊恐末日常人不知《道德经》中观复归根、没身不殆那种身虽死而道常存的真常之道,贪执于外物及种种利益,追求盈满,则任何出乎生命利益常有执著之外的事件,都会令其产生严重的恐惧与不安全感。世界末..
汉传佛教禅宗如何依止善知识
在大慧妙喜禅师与竹庵士珪禅师共住云居后山云门寺期间,他们合力编纂了明代以来最富盛名的禅门师资教授名著《禅林宝训》。《宝训》中重点描述了汉传佛教禅宗依止善知识核心要义,其中三点至关重要,第一,强调依止阇..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之更有意义!
二零一三年元旦第一天,给北大、人大、北中医等高校同学的第一课二零一三来到了,末日熬得不太平;和光同尘快著眼,无能受物道中心!社会发展得飞快,人们越来越忙碌,举止行为各有目的。行动可以有目的,生命是否也..
文化背后的文化
我刚才对前面地方办学的介绍内容看得不多,后面冯哲老师讲的内容我全听到了。听到这些内容,我觉得一直都是我心里想要办的事。看到自己一直在想着的事情有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都在做,我觉得很欣慰。有些问题..
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引言:近来,娱乐界开始流行一首龚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爱》,歌曲所指的法海,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法海禅师,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风潮,引起了宗教界的高度关切。明贤法师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柏林禅寺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访谈录(一)篇一:何处青山不道场,一碗青茶淡若禅缘起几年前参加了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很受感动,从此也与柏林寺和赵州真际舍利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舍茶馆坐着喝..
学佛观念的误解,真正的开悟来自于自己
许多人都误解了学佛的观念,它并不是在学佛之后,命运就此变好了、越来越有钱了、不生病了、一帆风顺了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一直误以为要努力去找佛、找菩萨,希望有朝一日天见犹怜能够遇见佛..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