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禅宗如何依止善知识
在大慧妙喜禅师与竹庵士珪禅师共住云居后山云门寺期间,他们合力编纂了明代以来最富盛名的禅门师资教授名著《禅林宝训》。《宝训》中重点描述了汉传佛教禅宗依止善知识核心要义,其中三点至关重要,第一,强调依止阇黎,实为入道捷径;第二,强调师徒相契,无人能作离间;第三,强调敬师重法则必成大器。这三个重点,实为佛门任何宗派都必须遵循的依止法要义,今特为拈出,佛门弟子,幸共参研!
一、《禅林宝训》特别强调依止阇黎、入道捷径。
云:万庵天性仁厚,处躬廉约,寻常出示语句,辞简而义精,博学强记,穷诘道理,不为苟止而妄随;与人评论古今,若身履其间,听者晓然如目睹。衲子尝曰终岁参学,不若一日听师谈论为得也!(《记闻》【原文】)
意思是说:万庵和尚所禀之天性,既仁慈,又忠厚,处己最为廉约。寻常出言开示于人,言辞虽简而义理至精,学最广,记犹强,善能穷究详诘其中旨趣,于理于事,决不苟且而止息,又不虚妄而随人言说。凡与人评论古今事理,说得最清白,犹如自己亲到其间,使听者了然如目所见。衲子尝曰:我辈终岁参学,不如一日听师谈论,深有所得也!
二、《禅林宝训》强调师徒相契、谁能离间。
云:水庵曰:佛智先师言,东山演祖尝谓耿龙学曰:山僧有圆悟,如鱼之有水,鸟之有翼。故丞相紫岩居士赞曰:师资相可,希遇一时,始终之分,谁能间之?紫岩居士可谓知言矣!比见诸方尊宿,怀心术以御衲子,衲子挟势利以事尊宿,主宾交利,上下欺侮,安得法门之兴,丛林之盛乎?(《与梅山润书》【原文】)
此节明师资道合,佛智先师言:东山演祖尝谓耿龙学曰:山僧有圆悟,如鱼之有水,鸟之有翼。此见其得人之相孚也,有水乳针芥之相合。如鱼有水者,乃刘玄德得武侯时,云长翼德皆不悦。玄德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请无复言。重孔明以晓二人也。丞相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居士,绍兴初,拜封为和国公,问道于圆悟勤禅师。尝为赞曰:凡师资之相可相得授受相应,可谓千载之奇逢,而不多遇,如云龙风虎之一时也,始终相契,有一定之素分,是谁得而间隔之哉?紫岩居士,可谓知人之言也。师资者,师乃人之模范,为人之长,训物之规;资者,助也,助发己身之行业。又师以道传于弟子,弟子资学于师,非即谓师徒也。及见诸方尊宿,巧用心术,以御(使用)衲子,而衲子所挟者,唯势与利以事尊宿,致使主宾所交者皆利也,上下所怀者皆欺也。如此,又安能得法门之兴,丛林之盛乎?
三、《禅林宝训》强调敬师重法、必成大器。
云:月堂曰:黄龙居积翠,因病三月不出。真净宵夜恳祷,以至燃顶炼臂,仰祈阴相。黄龙闻之,责曰:生死固我分也,尔参禅,不达理若是。真净从容对曰:丛林可无克文,不可无和尚。识者谓真净敬师重法,其诚至此,他日必成大器(《北山记闻》)。
意思是说,月堂和尚讲:黄龙和尚,居积翠时,因病三月不愈,未出方丈。真净至午夜,诚恳祷祝于三宝前,以至顶上燃香,臂间灼灯,以作供养,仰祈神力阴相致助,使师病愈,则法有所赖也。黄龙闻而责之曰:生死固吾定分,苟可免乎?尔为参禅衲子,不通晓道理亦至于此!真净从容对曰:丛林可以无我克文,必不可无和尚!祷祝之意,法源所系也。识者谓真净敬师重法,其诚切至此,则他日之成大器,不待言也。
禅门的依止法,虽然不象《广论》菩提道次第的逻辑那样多而且密,但各个要点的深刻与人性化,有如珍珠在盘,粒粒皆精,由点及面,可以窥见整个汉传禅宗的独立个性。这,绝不是一个缺乏次第的宗派它的次第,必须经由你本人融尽了各类形式期待以后,才能有望见闻;这,也绝不是一个缺乏道前基础(念死、无常等正念)的宗派它出离心的大道,完成在深厚认同世间不圆满性、而和光同尘的平常心中!
其实,以禅宗为代表的汉传佛教宗教信仰,早已达到了人类宗教文明认识范畴以外的又一个全新指标,这,是一天一天正在为我们所处时代所印证的!禅宗,正在引导人类宗教文明,走进又一个崭新的春季!
共勉之!!!
汉传佛教禅宗如何依止善知识
在大慧妙喜禅师与竹庵士珪禅师共住云居后山云门寺期间,他们合力编纂了明代以来最富盛名的禅门师资教授名著《禅林宝训》。《宝训》中重点描述了汉传佛教禅宗依止善知识核心要义,其中三点至关重要,第一,强调依止阇..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之更有意义!
二零一三年元旦第一天,给北大、人大、北中医等高校同学的第一课二零一三来到了,末日熬得不太平;和光同尘快著眼,无能受物道中心!社会发展得飞快,人们越来越忙碌,举止行为各有目的。行动可以有目的,生命是否也..
文化背后的文化
我刚才对前面地方办学的介绍内容看得不多,后面冯哲老师讲的内容我全听到了。听到这些内容,我觉得一直都是我心里想要办的事。看到自己一直在想着的事情有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都在做,我觉得很欣慰。有些问题..
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引言:近来,娱乐界开始流行一首龚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爱》,歌曲所指的法海,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法海禅师,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风潮,引起了宗教界的高度关切。明贤法师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柏林禅寺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访谈录(一)篇一:何处青山不道场,一碗青茶淡若禅缘起几年前参加了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很受感动,从此也与柏林寺和赵州真际舍利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舍茶馆坐着喝..
学佛观念的误解,真正的开悟来自于自己
许多人都误解了学佛的观念,它并不是在学佛之后,命运就此变好了、越来越有钱了、不生病了、一帆风顺了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一直误以为要努力去找佛、找菩萨,希望有朝一日天见犹怜能够遇见佛..
与佛同在,业障是我们要超越的内心功课
学佛之人应该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比如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属于累劫无数美好的因,报应成就如此庄严的果,所以祂叫做报身佛。而释迦牟尼佛是因为娑婆世界的因缘需求,所以应化到娑..
苦乐无常,快乐悲伤都不具任何意义,只是经历或印记
身处在世间的洪流里,谁都很难保持平静无波,我们总是不断地被欢喜或忧伤给冲击着。然而,在生命的际遇中,无论快乐或悲伤,你很清楚,这些都只是情绪而已。如果说回到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的生命原始状态,过去的快乐..
爱众生,也要爱自己,往真正“无我”的方向成长
我常说要学会去爱自己、勇敢的面对自己,才能找到快乐的人生。但是也有人会说:师父啊,很多师父都说:要爱众生,要以众生为念!好,各位不要忘了,你也是众生其中一个。有些人似乎都把自己给放弃掉了,省吃俭用,连..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如母众生,恩重如山
如果各位是学佛人,就会常听到一段话: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什么是四重(zhng)恩呢?就是:非常重大、非常伟大的四个恩典。身而为人都拥有这四个恩典,让我们活在娑婆世界中有归属感,也被这四个恩典..
知足和满足意思一样吗?圆满的满足胜过有漏的知足
有人说:因为信仰,所以知足;因为知足,所以幸福。我觉得这句话想表达的,应该是满足,而不仅仅只是知足。在我的认知中,知足和满足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知足是看看别人,比较自己,觉得自己好多了,应该要满足了,这..
让自己拥有一颗清明通透的心,到达内心的菩提
佛法告诉我们:佛陀的慈悲就像夜空中冰清无瑕的满月,月华所到之处,润物柔而无声。而我们修行人的内在历程,彷彿也像月亮一样,从月初的不见端倪、无有所获,到灵光乍现、光华渐盛、再到十五的皎洁通透、柔软圆满。..
真正的“尊重别人”
我们来谈谈尊重别人这个主题。真正尊重别人的概念是有很深的哲学意涵的。平常说的:尊重别人多半是比较浅表的东西。我们所谓的尊重,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是演出来的尊重?这很容易混淆。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骗自己..
把握当下,慢慢契入到“无事”的境界
上次讲到几句话:没事别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如果要讲无事,就没有什么好不好,讲到好呢,已经是对待中的话了。如果要讲无事,甚至连多说一句、解释都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所说的无..
觉察外境,往内修行
生而为人,我们对周遭的人、事、物免不了有所期待,最好是能一切顺心、事事如意。但是我们也清楚,事与愿违,是生命里面少不了的经验。所以当我们心中的期待,跟所呈现的环境有所偏差时,与其不断的排斥,不如以欢喜..
成长来自生命的体验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的感受。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明与分别心,才会对照出这些情绪,从而希望摆脱烦恼和痛苦,拥有快乐和喜悦。比方说,修净土法门的我们,都会希望在这一世生命结束之后,可..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