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观念的误解,真正的开悟来自于自己
许多人都误解了学佛的观念,它并不是在学佛之后,命运就此变好了、越来越有钱了、不生病了、一帆风顺了没有那么简单。
其实,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一直误以为要努力去找佛、找菩萨,希望有朝一日天见犹怜能够遇见佛。只要佛帮我摸摸头,我就可以开悟了。这是不合逻辑的,即便是你有福气,可以看到佛就在你的面前,祂老人家也没有办法让你开悟,真正的开悟,还得来自于你自己。
不管你念佛念得多认真、拜佛拜得多虔诚,这都是一个形式和过程,它是一条道路。透过念佛、拜佛,将来见佛、成佛,都是可能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这条路上也许一路贵人,但终究你只能靠自己走下去的。换句话说,整个学佛的过程,并不是你怎么去找到佛,而是怎么去找到你自己。
佛,因为寻回本心、找回了自己,才成的佛。我们讲心、佛、众生本为一体。我们的心、佛的心、众生的心全无差别。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人,而佛已经是佛了呢?差别在于悟字。
现在我们还看不清楚,还在迷糊,还在为了过去的伤痛折磨自己。例如:为了小时候爸爸打你的一巴掌而恨他一辈子;为了女儿小的时候顶撞过你而耿耿于怀
举个例子:如果我跟你讲一个笑话,第一次听,你可能会哈哈大笑。然后,我马上再重复讲第二遍,你可能还觉得有点好笑,但没有第一次听到那么好笑了。这个时候,如果我连续重复给你讲五遍,你还笑得出来吗?必定觉得不好笑了。重点来了,笑,意味着开心快乐。但我们不会为了同一个笑话一次又一次的展露笑容,然而我们却会为了同一件痛苦的事情一直悲伤,一直委屈。为什么?这也就是我们要好好思索并去超越的生命课题。
悲伤、愤怒是一种情绪,同样喜悦也是一种情绪。既然喜悦的情绪不会一再勾动你,为什么悲伤的情绪却会一再的勾动你呢?
在我们听到这个笑话第一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洞悉了,已经看清楚了好笑的地方是什么,第二遍少了那个惊喜就不会再笑了。而生命设定中,同样一件委屈,之所以你会一再地感受到痛苦,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去洞察这个情绪,没有看透看明白而放任自己一直沉浸在那个痛苦当中。渐渐的,漫长的岁月过去,虽然这个痛苦的情境貌似变得越来越淡,但是,你仍然没有去看清它,然后第二遍、第三遍,你依旧沉浸在痛苦当中,却还是没能看明白,这就陷入了痛苦的轮回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很多时候,令你痛苦的具体事件都已经模糊,却还留下痛苦的感觉。
所以当我们面对烦恼或是经历痛苦时,未必时间够长,就一定会走过的。举个例子:失去了家人,你跟他的感情很好,对于他的逝去,你很痛苦。但是生老病死,本来就是生命当中的一个循环,当你没有看清它的本质,这份痛苦便会成为你内在的阴影,你会开始惧怕再次失去另外的家人。结果,因为这份恐惧,当另一个家人,不管是什么原因,也离开的时候,你内心的痛苦就好像是在原来表面痊愈的伤口上,又深深地割了一刀。之前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因为时间久了,彷佛已经平复了,但是新的伤害来了之后,旧的伤口会一并爆发,好像一颗心插了两把刀。
所以,想要超越痛苦,我们其实必须要提起勇气去面对。很多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比如上述说的失去家人,身旁的人都会劝说不要去想。但这只是一个短暂麻木自己的方法,是不究竟的。当然,在很痛苦的时候,可以暂时逃避,以免身体或心理出现病症,先不要去想也可以。当痛苦有所舒缓,一昧的逃避,就会造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问题。要愿意勇敢去面对、愿意去深入,看见事物的本质、看见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够帮到自己,也才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明海法师
汉传佛教禅宗如何依止善知识
在大慧妙喜禅师与竹庵士珪禅师共住云居后山云门寺期间,他们合力编纂了明代以来最富盛名的禅门师资教授名著《禅林宝训》。《宝训》中重点描述了汉传佛教禅宗依止善知识核心要义,其中三点至关重要,第一,强调依止阇..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之更有意义!
二零一三年元旦第一天,给北大、人大、北中医等高校同学的第一课二零一三来到了,末日熬得不太平;和光同尘快著眼,无能受物道中心!社会发展得飞快,人们越来越忙碌,举止行为各有目的。行动可以有目的,生命是否也..
文化背后的文化
我刚才对前面地方办学的介绍内容看得不多,后面冯哲老师讲的内容我全听到了。听到这些内容,我觉得一直都是我心里想要办的事。看到自己一直在想着的事情有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都在做,我觉得很欣慰。有些问题..
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引言:近来,娱乐界开始流行一首龚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爱》,歌曲所指的法海,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法海禅师,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风潮,引起了宗教界的高度关切。明贤法师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柏林禅寺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访谈录(一)篇一:何处青山不道场,一碗青茶淡若禅缘起几年前参加了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很受感动,从此也与柏林寺和赵州真际舍利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舍茶馆坐着喝..
学佛观念的误解,真正的开悟来自于自己
许多人都误解了学佛的观念,它并不是在学佛之后,命运就此变好了、越来越有钱了、不生病了、一帆风顺了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一直误以为要努力去找佛、找菩萨,希望有朝一日天见犹怜能够遇见佛..
与佛同在,业障是我们要超越的内心功课
学佛之人应该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比如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属于累劫无数美好的因,报应成就如此庄严的果,所以祂叫做报身佛。而释迦牟尼佛是因为娑婆世界的因缘需求,所以应化到娑..
苦乐无常,快乐悲伤都不具任何意义,只是经历或印记
身处在世间的洪流里,谁都很难保持平静无波,我们总是不断地被欢喜或忧伤给冲击着。然而,在生命的际遇中,无论快乐或悲伤,你很清楚,这些都只是情绪而已。如果说回到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的生命原始状态,过去的快乐..
爱众生,也要爱自己,往真正“无我”的方向成长
我常说要学会去爱自己、勇敢的面对自己,才能找到快乐的人生。但是也有人会说:师父啊,很多师父都说:要爱众生,要以众生为念!好,各位不要忘了,你也是众生其中一个。有些人似乎都把自己给放弃掉了,省吃俭用,连..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如母众生,恩重如山
如果各位是学佛人,就会常听到一段话: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什么是四重(zhng)恩呢?就是:非常重大、非常伟大的四个恩典。身而为人都拥有这四个恩典,让我们活在娑婆世界中有归属感,也被这四个恩典..
知足和满足意思一样吗?圆满的满足胜过有漏的知足
有人说:因为信仰,所以知足;因为知足,所以幸福。我觉得这句话想表达的,应该是满足,而不仅仅只是知足。在我的认知中,知足和满足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知足是看看别人,比较自己,觉得自己好多了,应该要满足了,这..
让自己拥有一颗清明通透的心,到达内心的菩提
佛法告诉我们:佛陀的慈悲就像夜空中冰清无瑕的满月,月华所到之处,润物柔而无声。而我们修行人的内在历程,彷彿也像月亮一样,从月初的不见端倪、无有所获,到灵光乍现、光华渐盛、再到十五的皎洁通透、柔软圆满。..
真正的“尊重别人”
我们来谈谈尊重别人这个主题。真正尊重别人的概念是有很深的哲学意涵的。平常说的:尊重别人多半是比较浅表的东西。我们所谓的尊重,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是演出来的尊重?这很容易混淆。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骗自己..
把握当下,慢慢契入到“无事”的境界
上次讲到几句话:没事别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如果要讲无事,就没有什么好不好,讲到好呢,已经是对待中的话了。如果要讲无事,甚至连多说一句、解释都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所说的无..
觉察外境,往内修行
生而为人,我们对周遭的人、事、物免不了有所期待,最好是能一切顺心、事事如意。但是我们也清楚,事与愿违,是生命里面少不了的经验。所以当我们心中的期待,跟所呈现的环境有所偏差时,与其不断的排斥,不如以欢喜..
成长来自生命的体验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的感受。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明与分别心,才会对照出这些情绪,从而希望摆脱烦恼和痛苦,拥有快乐和喜悦。比方说,修净土法门的我们,都会希望在这一世生命结束之后,可..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