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他说
世人通常以努力于权财两利之业为精进,考功名,光宗祖但多不知名利的险患这根钢丝绳,实在是难行的,需要终身的学问、刻骨的经验、旷世的眼光,乃能常行不毁!荣毅仁说得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而今人则多为:发下等愿,结下等缘,享下等福;择险处立,就钱眼儿坐,向地狱行!历其险患、无聊而无惧,实因其处生死不知危!这是大力鼓动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性次生灾害,也是当前多数民众的生存状态!怎么办!经济发展的确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但是否应当容许人性的次生灾害合理化、并无限制地张扬下去?
佛法鼓励大众要为了毕生死而精进,认为其余精进都只具备暂时性意义,甚至绝大多数努力,不能被称为精进,只能谓之执着。印度中世纪那烂陀寺方丈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强调精进时说精进性无罪,意为:只有不发生歧变恶果的精进才能被称作精进。但是,这不是唯一解释。另一个解释是,只要努力,就是精进。因为,堕性害人。西人云: Sloth, like rust,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如此努力精进:即使一时努力真的失败了,你也可以弥补,认为无法努力,那是你决意放弃努力,因为你还有光阴和能力。因此,你有生命,就表明你可以精进,大不了再来而已。西人云: If you are doing your best,you will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failure如果你竭尽全力,你就不用担心失败。其实,不精进并不代表你没有付出,只是说,你的努力不合时宜。
古云: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黯然而日彰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谓:有才能的人必须学会收敛,像没有经过雕琢的玉和未经过冶炼的金那样,虽不炫人眼目,但日久便会渐显光彩。做学问不间断,像奔腾的流水和浮动的白云那样,每天不停地一直向前。此即易经地天泰唯一逢处皆吉之卦象,是一种稳定努力而并无歧途的真实精进,值得向大众推荐。
有一类将所面临世间看得扭曲离奇不能接受的清流士夫,常将他人的精进、他人的求真贬作无知、激情贬作幼稚,他们兜售着酸涩的社会经验朝求法人的梦想投来轻蔑一笑时,我们知道,他们的精进之旅,已然屈服于俗世人间的满地油滑,精进旅程之生命已终结。其实,你见到的便是你世界里的,有什么是你有权鄙视而不认同的呢?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心中不知心(紫柏尊者语)啊!《写清流读史书想中观见的世间应用》一诗云:学佛未必在功垂,于人无益实可悲;自古清流多冤死,犹叹俊哲与时违。不合时宜心常苦,难堪人性事多非;和光同尘君试验,认同世态使魂归!精进,要合乎时宜地克诚努力!
和光同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深厚认同世间的不圆满性,在此基础上,认真依法前行。循规蹈矩,刻板努力是精进吗?不一定!中国人将止戈说成武、静极说动,将对人赞叹说成对其不了解止戈了是没有武的,为什么偏说止戈才是武?看来,止戈的武是形,形式的武岂能是真武?就像形象的我岂能是真我?同理,形式的精进虽有精进的初动作用,可又岂能代表全部精进呢?潜动的功德流又岂能一直顺应于动相中的形式精进?因此,汉民族这个特出文化族群如何解读精进,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刻板移植外来说法。比之藏族,汉地百姓散漫,看起来很不虔诚很不精进,但,散漫跟和平相连(梁漱溟语)。中国人说大乱大治,治即安身,这散漫的乱并不全是乱,散漫是安身了呀!身安道隆,安身始能精进无歧,乃能得到真精进、正精进!这才符合精进性无罪的原意啊!
四方参学的汉民族佛弟子,因为文化土壤及社会实情,如上的精进问题恐怕要深加着眼!慎莫盲目移植而导致前枝已放后枝未握的扑空之虞!即使我们不愿着眼,这些现实也从来都不折不扣地存在着,多少宗教家在不惜余力大声疾呼,劝人命可以舍但昼夜不能舍地亡命修行,可包含疾呼者本人在内的修行大众,到底有几人是一始修行便终身不怠?对于长远的精进目标,身安是更为首要的方便,这甚至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重视身安,便不能轻易批评汉地百姓表面看来的散漫、很不虔诚很不精进。且看那捶胸顿足的修行勇士,有不少人的精进就是被精进的形式拖垮,有几位持戒人又不是被持戒的形式包裹得身疲力竭,对于好奇的初发心修行者而言,形式就像一件马甲,易穿难卸,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如果是一位布施者,唯有被挪用为名利欲望的盾牌时,布施的形式才具有长远的价值。对于散漫身安,有的批评,很不切实际、很不切人性、很不切本心,甚至于,是一种乡愿,在无聊地重复着管不好自己就管别人,我是凡夫但要让你成佛的教条、母子教条!
精进,应是庸闲生活中日不可少的荣誉使命。发展的社会环境总在变,变化会使人感觉自己的步伐总是被动、总被拖着走而稍不留神就out了,会感觉永远是追又追不上的追赶者。时代之车乘越开越快,你个人的保险系数只能靠"慢",散漫即是慢的一种,这个基础上的精进,即是"庸闲生活中日不可少的荣誉使命",先是仼务、再是生活、复为享受、终为生命中之一部分,并以此最终改变生命,善思行之!
唯独佛才能具有的十八种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
学佛时如何发心才是如法的
闻法的第一个要求是发心。我们来听这部论,虽然各位是当机的,但大家要发一个好的心。我们要了解,下面的三类用心中,只有一类是可取的。第一类是恶心。如果出于寻求世间八法的想法,比如说,听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
修行着魔后的二十五种现象
一、依德相不具之师。这是个很大的麻烦。这次课程,我将它当作是对大家建议性的学习,可千万不要认为,我现在教大家就是我有此证悟,或已经有此水平。我只是将理路告诉大家,是一个提前的修行预备,现在还不是你将修..
女子剃度出家真的不利于佛法长存吗?
编者按:佛门常说四众弟子,又有七众弟子之说。所谓七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一般人可能对式叉摩那不大了解,不知来龙去脉。看完今天这篇文章,就能找到答案。佛陀姨母如愿..
佛陀之乡尼泊尔咋也招灾呢?
编者按:4 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凤凰佛教第一时间做出独家响应。当凤凰佛教发布高僧祈福、前方专访等内容后,我们看到一些网友和初入佛门的信众,甚至忘记了同情和声援,他们首先困惑于为什么佛陀的故乡也..
知否?释迦牟尼诞生时出现过这些奇异现象
编者按:在佛教节日中,有几个与释迦牟尼息息相关,如佛诞节、佛成道日,影响较大。那么,释迦牟尼诞生之日,他本人及所在国家有何奇异现象?在佛经中有无相应记载?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右胁出生东南西北各走七步佛陀出生在蓝..
佛教信仰应当具备十种正见
信仰不是心灵寄托,不局限于祈福免祸。我一直在用心构建的一个佛教文化交流的体系所谓的铁三角体系。这个铁三角是指哪三个角呢?第一个角就是汉传佛教,第二个角是藏传佛教,第三个角是印度佛教。其实,汉传佛教最初都是..
人间罪恶尚未消除,不要忙于否认地狱
一人一世界,风月有谁争?进行禅修,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观念是佛教世界观。禅院主张的佛教世界观是一人一世界。为什么世界观的问题会跟禅修有关呢?有一次去韩国弘法的因缘,在首尔的市政大厅领众禅修,这个过程有一些问答环..
“精进”他说
世人通常以努力于权财两利之业为精进,考功名,光宗祖但多不知名利的险患这根钢丝绳,实在是难行的,需要终身的学问、刻骨的经验、旷世的眼光,乃能常行不毁!荣毅仁说得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
“末日”的谣言,应该休止于佛法的智慧!
A、贪盈逐物、惊恐末日常人不知《道德经》中观复归根、没身不殆那种身虽死而道常存的真常之道,贪执于外物及种种利益,追求盈满,则任何出乎生命利益常有执著之外的事件,都会令其产生严重的恐惧与不安全感。世界末..
汉传佛教禅宗如何依止善知识
在大慧妙喜禅师与竹庵士珪禅师共住云居后山云门寺期间,他们合力编纂了明代以来最富盛名的禅门师资教授名著《禅林宝训》。《宝训》中重点描述了汉传佛教禅宗依止善知识核心要义,其中三点至关重要,第一,强调依止阇..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之更有意义!
二零一三年元旦第一天,给北大、人大、北中医等高校同学的第一课二零一三来到了,末日熬得不太平;和光同尘快著眼,无能受物道中心!社会发展得飞快,人们越来越忙碌,举止行为各有目的。行动可以有目的,生命是否也..
文化背后的文化
我刚才对前面地方办学的介绍内容看得不多,后面冯哲老师讲的内容我全听到了。听到这些内容,我觉得一直都是我心里想要办的事。看到自己一直在想着的事情有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都在做,我觉得很欣慰。有些问题..
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引言:近来,娱乐界开始流行一首龚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爱》,歌曲所指的法海,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法海禅师,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风潮,引起了宗教界的高度关切。明贤法师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柏林禅寺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访谈录(一)篇一:何处青山不道场,一碗青茶淡若禅缘起几年前参加了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很受感动,从此也与柏林寺和赵州真际舍利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舍茶馆坐着喝..
学佛观念的误解,真正的开悟来自于自己
许多人都误解了学佛的观念,它并不是在学佛之后,命运就此变好了、越来越有钱了、不生病了、一帆风顺了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一直误以为要努力去找佛、找菩萨,希望有朝一日天见犹怜能够遇见佛..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