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来自生命的体验

繁体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的感受。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明与分别心,才会对照出这些情绪,从而希望摆脱烦恼和痛苦,拥有快乐和喜悦。

比方说,修净土法门的我们,都会希望在这一世生命结束之后,可以到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去。但是去到极乐世界之前,我们仍在娑婆世界。这些既有的烦恼,我们还是必须要去面对它。顺便一提,除非你到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马上能够花开见佛,要不然你必须在莲花胎里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等到花开了你才可以见到佛聆听教诲。

为什么我们都到极乐世界了,还需要待在莲花苞里?因为我们真正进到极乐世界之前,需要把过去世在娑婆世界中存余的烦恼习性去除掉,把心平静了,自然花开、也才能算是活在极乐净土中。

所以为什么身在娑婆世界的我们,仍须要修行,仍须要勇敢面对自己的烦恼习气,正因为生命的功课并不会自动消失,不管你处在什么地方。而越早面对,当然越早解决,也越早享受不被烦恼束缚的自在。能解决一个是一个,也叫别别解脱。

如何去除分别心?就好像你站在月球上看着地球的时候,地球它就是一个星球。但当你站在地球是看不到整个地球的,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你身在其中,视野反而受限,你只能看到它的局部,或是各个局部成份的组成一个更大的局部,却无法窥见全貌。

不过,只要你的位置够高够远,你可以看见的,不再是海洋湖泊,不再是高山丛林,而是一个没有什么细部分别的地球。它就是一个星球,甚至放到整个浩瀚的宇宙来讲,地球就是银河系里的一颗(星子)而已。

你看到它有海水、有陆地,就如同我们的分别心,但是如果我们眼光够宽广的话,这些我们分别出来的海、陆、空等,它们本来就是地球一体的,再进一步,地球也是与一整个宇宙,乃至法界一体的,是无有分别的。

生命也是一样,这一生是快乐还是痛苦的,充斥着很多复杂的情绪在里面的。如果你从久远劫来生命轮回的长流来看自己这一生,所有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也只不过是一个刹那,转眼就成过眼云烟。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这一生充其量只是个过程,借由这个过程的体验,让我们学会一些课题。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每一个环节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都有一个让我们成长的功能。

如果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只想避开痛苦,迎接快乐,也许你在某方面可以做得到,但是重要的是,当痛苦避无可避地来到眼前,你是让自己暗自伤痛白白受苦,还是让自己勇敢地在这个痛苦当中学会本该学习的、领悟你该了悟的,这才是这一生的生命真正意义和价值。

有时候,我们遇到的和经历过的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自己活着好像没有意义。又或者说,这个世界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这种自我价值程度非常低落的感受。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生命里,来到这个人间,除了让自己更进步,并没有其他的目的。你身为人家的父亲、身为人家的母亲、身为老板、员工、或者身为单位的领导等等

在这诸多的角色里,都有我们要做的功课。而在这些身份的转换里,隐藏着礼物等我们去拆解,如同游戏过关一般,学会须要学的功课,正是你的过关奖励。

其实你跟周遭的生命都存有关系,每一层关系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体验,当然会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里面。学习的过程难免会有痛苦、会有压力,但是请不要害怕,上天不会安排一个你没办法完成的功课在你面前。

因为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所遇到的烦恼也好、痛苦也好、快乐也好、喜悦也好所有的感觉,它其实都只是一个情绪的一种展现,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你由此体会,并且因而成长。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明海法师

知足和满足意思一样吗?圆满的满足胜过有漏的知足

有人说:因为信仰,所以知足;因为知足,所以幸福。我觉得这句话想表达的,应该是满足,而不仅仅只是知足。在我的认知中,知足和满足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知足是看看别人,比较自己,觉得自己好多了,应该要满足了,这..

让自己拥有一颗清明通透的心,到达内心的菩提

佛法告诉我们:佛陀的慈悲就像夜空中冰清无瑕的满月,月华所到之处,润物柔而无声。而我们修行人的内在历程,彷彿也像月亮一样,从月初的不见端倪、无有所获,到灵光乍现、光华渐盛、再到十五的皎洁通透、柔软圆满。..

真正的“尊重别人”

我们来谈谈尊重别人这个主题。真正尊重别人的概念是有很深的哲学意涵的。平常说的:尊重别人多半是比较浅表的东西。我们所谓的尊重,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是演出来的尊重?这很容易混淆。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骗自己..

把握当下,慢慢契入到“无事”的境界

上次讲到几句话:没事别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如果要讲无事,就没有什么好不好,讲到好呢,已经是对待中的话了。如果要讲无事,甚至连多说一句、解释都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所说的无..

觉察外境,往内修行

生而为人,我们对周遭的人、事、物免不了有所期待,最好是能一切顺心、事事如意。但是我们也清楚,事与愿违,是生命里面少不了的经验。所以当我们心中的期待,跟所呈现的环境有所偏差时,与其不断的排斥,不如以欢喜..

成长来自生命的体验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的感受。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明与分别心,才会对照出这些情绪,从而希望摆脱烦恼和痛苦,拥有快乐和喜悦。比方说,修净土法门的我们,都会希望在这一世生命结束之后,可..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我们的心,但我们学过佛学的人都知道,佛教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最难把握的就是心。从理论上说,心这个词有很多个意思,有很多种不同的叫法,有时叫意,有时叫识,有时叫念头,有时..

智慧之花开于苦难之丘

常常有人说:师父,我发现你对陌生人比对自己人还要好。我说 : 对呀!这个是我的功课。我对刚接触的信众或居士会比较客气一点,但对自家弟子,或者我身边的人,比如亲戚或者我的父母亲,这种有亲密关系的人,讲话会..

学佛后为什么越学越烦恼?

我一直强调,学佛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但我却看到很多人,学佛之后却越来越烦恼了,越学越烦恼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说诵经好累,有的人觉得礼佛拜佛很辛苦。其实若你能够去了解,为什么要诵读经文,为什么要礼佛..

出现魔障的原因、魔力加持的表现与对治方法

修行中会出现的魔障。所谓的魔就是障碍,使我们的修行停滞不前。以佛法的正知见来看,本来是没有魔的。因为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一切平等无二,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障碍他了,所以魔是对我们众生而言的。所谓竹密不妨流水..

观心的修行如何做?

如果我们能经常体味祖师大德的这些开示,像《信心铭》,然后将之运用在观心的禅修中不仅仅是打坐,日常生活起心动念都可以运用,长时间持之以恒,你一定会有收获。明海大和尚打坐就是和我们的身体、心念打交道。昨天..

修行千万不要盲修瞎练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这一点要切记。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虽不立文字但也没有离开文字,它是教外别传,有的大德说是教内真传,教内真传的意思是:佛祖千经万论..

佛教不主张离群独居

编者按: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佛教与树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许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神奇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本文作者明..

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在生活中的禅修,也讲到我们佛教徒(特别是出家师父们)比较欠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虽然我们出家修行佛法,并不是把它当职业,而是把它当志业,志向的志。所谓的志业,就是它符合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的信仰之所维系,..

佛法中的男女平等

今天是除夕,辞旧迎新的日子,能与大家相聚一堂,讨论佛法中的男女平等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的讨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参与的有男众、有女众,有心理学家、有医生、有科学家,有河南的、山西的、山东的,还有赵县的,..

五戒就是五布施

第一个,不杀生,给人以安全感,就是佛教讲的施无畏。坚持不杀生的人,别人愿意亲近他,不仅人愿意亲近他,动物也愿意亲近他。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在一起散步。有一只鸽子被天上的老鹰追赶,没有地方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