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主张离群独居
编者按: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佛教与树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许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神奇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本文作者明海法师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住持,他以树为切入点,提出我们可以从佛教里发掘许多精神财富的观点,而这些财富对今天的人类生活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弥足珍贵。
在大乘佛教关于佛国净土的描绘中,充满生机的树木以及与树相关之种种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
一、佛教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在佛教所展开的生活画卷中,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天上、地下,凡此万事万物都是那么密切地与人类相关联着。宇宙的生态是十方三世,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边界、完全开放的大生态。而释迦牟尼佛说法的舞台也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场景: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地藏菩萨本愿经》)。江河湖海、山川土地都是佛陀讲法的听众。与此相关联,生命的伦理体系是在这一个生机勃勃、无限开放的大生态中确立的。为人类自身的利益杀害其他生命固为佛教所不许,即使是斩伐树木花草或者挖掘山川土地也非出家比丘的合法行为。这种行为的错误统冠之为坏鬼神村--即破坏鬼神的居住地。如为建寺院不得已要伐树,佛教戒律规定于七八日前,在彼树下,设诸祭食,诵经咒愿(见明藕益大师《重治毘尼事义要义》释坏鬼神村条)和树神对话。在这里树木花草因鬼神的名义而被以敬畏心对待。
在佛教文献中,鬼神往往会以泛灵的方式遍在于除人之外的草木山川中。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由此扩展到人类之外的世界。鬼神概念的引入与其说是存在论的,不如说是伦理学的。它使尊重生命的伦理价值由人类社会拓展到大自然,由可见的感官世界拓展到无边无际的十方三世。人类的生活是在这样立体的、广大的生态中开展的。因此其生活的伦理就不能仅局限于人类自身,而应在人类和宇宙万物的互动中确立。
现今,由于全球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我们有必要对人类传统的伦理范畴作新的审视与修正。传统的伦理是局限于人对人的。今天我想这已经不够了。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也应纳入伦理的范畴。也就是说,人对动物,乃至人对花草树木,人对大自然也会犯罪,在这里也应建立普适的伦理底线,以约束我们在欲望的驱动下越来越无稽的行为。
二、 由树我们感受到了佛教浓厚的山林气质、山林精神
阿兰若(aranya,意为寂静处)处住是出家比丘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家人和世俗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亲近于山林,这不是隐遁和逃避,而是反省与批判。
深入其中蕴藏的价值观,我们赫然发现人类的居住形态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关联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形成对比:
群居城镇外求依赖热恼
独居山林内省独立清凉
在独居这一方向上,是人的内省与沉思(奇妙的是,东西方文化中,无论是军队还是宗教还是法律,让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过错,都采用同样的方式--关在一间屋里独居!),这带来心灵的强大与独立。在群居这一方向上,是人心的向外弛求,是社会分工的繁密,是人的依赖与脆弱,是生存资源的集中消耗,是为谋求生存空间所形成的人际紧张与斗争,之后必然导致佛教所说的热恼。迄今为止,人类是沿着这一方向大踏步前进着。动辄聚集几百万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分布在地球各处,像人身上的肿瘤,日益凶猛地吸纳着地球全身的各种资源。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不会有野兽的袭击,但却体验着别样的恐惧与孤独。当人极端的趋于自我的时候,他也就失去了自我。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至此该多一些清醒与警觉了!
固然,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可能绝然独居。完全离群独居也非佛教的主张。但在独居与群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既是个人生活的艺术也是人类社会在生活形态上的理性考量。
从树木的生态价值来说,没有树,就没有宜居的地球,也就没有人类。从树的文化价值来说,没有树,就没有佛教。而今,佛教要努力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尽可能走出山林,到人群聚居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应该多一些清醒,走进或走近山林呢?
观心的修行如何做?
如果我们能经常体味祖师大德的这些开示,像《信心铭》,然后将之运用在观心的禅修中不仅仅是打坐,日常生活起心动念都可以运用,长时间持之以恒,你一定会有收获。明海大和尚打坐就是和我们的身体、心念打交道。昨天..
修行千万不要盲修瞎练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这一点要切记。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虽不立文字但也没有离开文字,它是教外别传,有的大德说是教内真传,教内真传的意思是:佛祖千经万论..
佛教不主张离群独居
编者按: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佛教与树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许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神奇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本文作者明..
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在生活中的禅修,也讲到我们佛教徒(特别是出家师父们)比较欠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虽然我们出家修行佛法,并不是把它当职业,而是把它当志业,志向的志。所谓的志业,就是它符合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的信仰之所维系,..
佛法中的男女平等
今天是除夕,辞旧迎新的日子,能与大家相聚一堂,讨论佛法中的男女平等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的讨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参与的有男众、有女众,有心理学家、有医生、有科学家,有河南的、山西的、山东的,还有赵县的,..
五戒就是五布施
第一个,不杀生,给人以安全感,就是佛教讲的施无畏。坚持不杀生的人,别人愿意亲近他,不仅人愿意亲近他,动物也愿意亲近他。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在一起散步。有一只鸽子被天上的老鹰追赶,没有地方藏,..
诉说和倾听中的禅修
诉说和倾听中的禅修明海在我们这次夏令营中,像今天这样的分享茶会,是一个新的形式。我们茶会的内容是:我的善缘。如同刚刚我听到有营员说:此时此地,我们大家从四面八方相聚在这座千年古刹、古佛道场,相聚在万佛楼前,..
第十二届夏令营 在开营式上的讲话
在开营式上的讲话明海大和尚(2004年7月20日)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营员、各位来宾:大家好!在莲花盛开、夏雨清凉的季节,生活禅夏令营又一次将我们聚集在庭前柏树下,巍巍古塔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北省..
学习坐禅
学习坐禅明海法师2002年7月20日于观音殿前在夏令营期间学习坐禅的时间是有限的,只安排两个晚上。夏令营手册里面有关于坐禅的内容,请大家回去以后把这本书好好地看看。这两个晚上,我们只能讲一讲坐禅的ABC,这些基础的..
寺院生活仪轨的意义
寺院生活仪轨的意义明海大和尚(2007年7月19日晚于观音殿前)各位营员: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们寺院僧俗大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办了十四届,今年是第十五届。每次开营之前,都要跟大家讲一些在寺院生..
在传灯法会上的开示
在传灯法会上的开示明海大和尚(2010年7月25日晚于万佛楼)各位法师、各位营员:今天晚上的活动是传灯,是我们每届夏令营都有的一项活动。为什么我们要有这项活动呢?因为在佛教里面,通常以灯象征智慧,以灯的传递象征智慧..
十四妈
十四妈2006年4月3日明 海十四妈是我在巴黎潮州会馆认识的一位华侨,一位善良、和蔼的老妈妈,个子不高,很结实,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自从1994年随师父率领的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访问巴黎潮州会馆佛堂以来,这十几年间..
圣贤的面目
圣贤的面目明 海《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
在升座大典上的讲话
在升座大典上的讲话( 2004 年 9 月 23 日 )明 海尊敬的恩师上人、各位领导、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各位朋友:大家吉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柏林禅寺常住大众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光临祖庭,出席升座法会,..
戌子禅七法会起七法语
戊子禅七法会起七法语(2008年12月12日)悲欣交集又一年,无门关外浪滔天,衲僧端坐孤峰顶,得失度外体安然。诸位同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一切诸法,生生灭灭,刹那不停,我人身心于生灭大海上,宛如一叶小舟随波逐浪,流浪不..
为隆定法师、王武荣、李勇、刘爱民居士上堂香语
为隆定法师、王武荣、李勇、刘爱民居士上堂香语( 2005 年12 月15 日 )时寒岁深朔风起,道人肌骨最相宜。芒鞋踏破万里雪,归来好看庭前枝。有僧问赵州:“如何是沙门得力处?”赵州禅师说:“你什么处不得力?”赵州禅师此..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