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魔障的原因、魔力加持的表现与对治方法

繁体

修行中会出现的魔障。所谓的魔就是障碍,使我们的修行停滞不前。以佛法的正知见来看,本来是没有魔的。因为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一切平等无二,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障碍他了,所以魔是对我们众生而言的。

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不管竹子多么密,水都能流过去;山多么高,云都能飞过去。为什么在我们众生的份上成为障碍呢?因为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就修道过程来说,对魔障有一些了解是必要的。

出现魔障的原因

今天我想再简单地介绍一下出现这些魔障比较常见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修行不够精进或者懈怠,魔趁虚而入。有的是因为智慧小。为什么智慧小?深入经藏不够、闻思不够,有一类修行人特别不重视闻思和学习。

有的是因为没有善知识摄受,这一条现在也比较普遍。他以为自己看看书就可以,缺乏善知识的教导、摄受。有的是亲近了善知识,但是所得不深、得少为足学得很浅就离开了。有的是因为与恶友为伴,亲近恶人。有的是因为喜欢酒肉喝酒心神散乱,容易招致魔障。

还有一种情况叫初业喜独处兰若,什么意思呢?初业就是指刚刚开始修行的人,就喜欢一个人去住山洞、茅棚或者去闭关。刚修行的人不要这样,要处众。以寺院来讲,在众中修行,僧团摄受我们,是我们修行的保护伞和屏障,使我们不容易着魔,也不容易出偏。

还有的是因为置身于斗争的地方或者容易生起斗争的地方。由于外在的斗争可能会殃及到我们,修行人不要去这些地方。

还有一种修行人喜欢执著梦境,也会成为着魔的因。本来我们醒着就是梦,晚上的梦更是梦中梦。有的人太过于执著,把梦当成是真实的。固然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梦来观察我们的内心习气、善根,但是如果执以为实,也容易着魔。因为外魔就利用他这种执著。

还有一种人喜欢各种各样的兆头这个好,那个不好,把自己的生活搞得神神秘秘的,也是容易着魔的因。有的人谈论太多,心容易散乱;有的人心绪繁多,理不清,都是着魔的因。所以,修行的人最好心态简单一点、单纯一点,这样最适合修行。

魔力加持的表现

古人也教导我们,有些人修行中的表现是魔力加持。魔力加持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较常见的有以下这些:比如或者突然生病,却不去求医,那这个可能是死魔,因为你可能会因为不去求医而死掉;还有的人丧失正念,痴痴呆呆的;还有的无缘无故地表现得闷闷不乐,心情郁闷,这些都要觉照一下。

还有的人老想去寻死。还有的人非时舍自身血肉,就是在不合适的时候,在自己的境界还没到的时候,舍自己的血肉行菩萨行,以头目髓脑做供养或布施,这种行为也要注意;或者无意义地断割身肉,有的修行人无意义地伤残肢体。

还有的修行人没有出离心,希望自己具足世间的一切资具世间的财富,吃的、穿的、用的这些东西。还有的人对于外在的各种受用生起很大的贪心,包括一切衣食住行,比如出门坐的车,等等。还有的人经常变卦、改变主意,说话不算数。这些要注意,都有可能是魔力所为。

还有的人自赞毁他、于三宝分别好恶,就是赞叹自己、诽谤别人,分别这个师父好、那个师父不好,对自己的师长失去净信,说师长的过错,这也是魔力加持,要觉照。

现在这种于三宝分别好恶的情况相对比较普遍对道场、寺院、出家人包括高僧大德分别。这使我想起我们老和尚讲,过去虚云和尚的座下弟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他就经常骂魔王,这个当然不是骂人,而是骂我们心里这些烦恼。实际上分别炽盛确实是一种魔。

还有一种修行人,染上一种特别的嗜好,比如看戏、唱歌、跳舞,或者喜欢去喧哗热闹的地方商场、网吧等等,他在寺院或者安静的地方待不住,老想到人多的地方去;看佛经、诵经也待不住,这个也要觉照,也是魔力加持。

总而言之,最大的魔是什么呢?就是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众生之为众生就是因为有这些烦恼。众生的世界有它自身的惰性和惯性,我们把众生轮回六道、成立贪嗔痴慢疑的这种惰性称为魔。你想超越这个境界或出离这个境界时,有一个力量要拉你回来,因为我们都在这轮回,你出去还得了吗?其实这就是魔障。

怎么对治这些障碍呢?

很简单,要真正地发起出离心、慈悲心和菩提心,那么前面说的所有魔障不管是外在的、内在的,还是隐蔽的、显露的,都不会出现,也障碍不了我们。每位修行人一定要检查自己的修行资粮、自己的功德,出离心有没有够,菩提心有没有够,有没有慈悲心、平等心,每天都要检查。

再有就是,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识,遵循常规。这个常规不是世间的,而是佛陀的戒定慧的教导。我们要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持戒、修定、发慧,闻、思、修,要依止善知识。对出家人来说,五夏之前专精戒律。我们遵循佛陀的这些教导,就一定不会有什么魔障。

当然,如果我们的修行很精进,真正到了要断惑证真的关头,也许还会有各种考验,但是这些考验只会使我们的道力更强,那也是修道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也示现降魔,之后再成道。

有的人也许会问: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的时候,已经是一生补处菩萨了,怎么还会有魔障来障碍他呢?其实这是他老人家的一种示现。在你悟道之前,一定会显现各种考验,只要你真正地资粮具备、道力足够时,这些显现的考验自然就是小事儿。

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时,魔君软硬兼施软的就是有很多美女,硬的就是向他放箭美女来的时候,佛陀用手一指,她们都变成老太婆,牙齿也掉了,头发也白了,脸上都是皱纹这是无常的本相啊!箭放过来的时候,他用手一指,箭变成了莲花,嗔怒之箭在佛陀的慈悲心下成为莲花,变得清凉。这些都是很深的表法。

由此来看,各种魔障又好像是我们修道路上的逆增上缘。我们不经过这些东西的考验,修道也很难进步。作为我们来讲,要从因地打好基础,要精进,防患于未然。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原标题:【不轻寮】明海大和尚:魔障出现的原因及对治

转自微信公众号:柏林禅寺

知足和满足意思一样吗?圆满的满足胜过有漏的知足

有人说:因为信仰,所以知足;因为知足,所以幸福。我觉得这句话想表达的,应该是满足,而不仅仅只是知足。在我的认知中,知足和满足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知足是看看别人,比较自己,觉得自己好多了,应该要满足了,这..

让自己拥有一颗清明通透的心,到达内心的菩提

佛法告诉我们:佛陀的慈悲就像夜空中冰清无瑕的满月,月华所到之处,润物柔而无声。而我们修行人的内在历程,彷彿也像月亮一样,从月初的不见端倪、无有所获,到灵光乍现、光华渐盛、再到十五的皎洁通透、柔软圆满。..

真正的“尊重别人”

我们来谈谈尊重别人这个主题。真正尊重别人的概念是有很深的哲学意涵的。平常说的:尊重别人多半是比较浅表的东西。我们所谓的尊重,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是演出来的尊重?这很容易混淆。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骗自己..

把握当下,慢慢契入到“无事”的境界

上次讲到几句话:没事别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如果要讲无事,就没有什么好不好,讲到好呢,已经是对待中的话了。如果要讲无事,甚至连多说一句、解释都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所说的无..

觉察外境,往内修行

生而为人,我们对周遭的人、事、物免不了有所期待,最好是能一切顺心、事事如意。但是我们也清楚,事与愿违,是生命里面少不了的经验。所以当我们心中的期待,跟所呈现的环境有所偏差时,与其不断的排斥,不如以欢喜..

成长来自生命的体验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的感受。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明与分别心,才会对照出这些情绪,从而希望摆脱烦恼和痛苦,拥有快乐和喜悦。比方说,修净土法门的我们,都会希望在这一世生命结束之后,可..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我们的心,但我们学过佛学的人都知道,佛教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最难把握的就是心。从理论上说,心这个词有很多个意思,有很多种不同的叫法,有时叫意,有时叫识,有时叫念头,有时..

智慧之花开于苦难之丘

常常有人说:师父,我发现你对陌生人比对自己人还要好。我说 : 对呀!这个是我的功课。我对刚接触的信众或居士会比较客气一点,但对自家弟子,或者我身边的人,比如亲戚或者我的父母亲,这种有亲密关系的人,讲话会..

学佛后为什么越学越烦恼?

我一直强调,学佛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但我却看到很多人,学佛之后却越来越烦恼了,越学越烦恼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说诵经好累,有的人觉得礼佛拜佛很辛苦。其实若你能够去了解,为什么要诵读经文,为什么要礼佛..

出现魔障的原因、魔力加持的表现与对治方法

修行中会出现的魔障。所谓的魔就是障碍,使我们的修行停滞不前。以佛法的正知见来看,本来是没有魔的。因为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一切平等无二,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障碍他了,所以魔是对我们众生而言的。所谓竹密不妨流水..

观心的修行如何做?

如果我们能经常体味祖师大德的这些开示,像《信心铭》,然后将之运用在观心的禅修中不仅仅是打坐,日常生活起心动念都可以运用,长时间持之以恒,你一定会有收获。明海大和尚打坐就是和我们的身体、心念打交道。昨天..

修行千万不要盲修瞎练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这一点要切记。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虽不立文字但也没有离开文字,它是教外别传,有的大德说是教内真传,教内真传的意思是:佛祖千经万论..

佛教不主张离群独居

编者按: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佛教与树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许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神奇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本文作者明..

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在生活中的禅修,也讲到我们佛教徒(特别是出家师父们)比较欠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虽然我们出家修行佛法,并不是把它当职业,而是把它当志业,志向的志。所谓的志业,就是它符合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的信仰之所维系,..

佛法中的男女平等

今天是除夕,辞旧迎新的日子,能与大家相聚一堂,讨论佛法中的男女平等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的讨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参与的有男众、有女众,有心理学家、有医生、有科学家,有河南的、山西的、山东的,还有赵县的,..

五戒就是五布施

第一个,不杀生,给人以安全感,就是佛教讲的施无畏。坚持不杀生的人,别人愿意亲近他,不仅人愿意亲近他,动物也愿意亲近他。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在一起散步。有一只鸽子被天上的老鹰追赶,没有地方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