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花开于苦难之丘
常常有人说:师父,我发现你对陌生人比对自己人还要好。我说 : 对呀!这个是我的功课。我对刚接触的信众或居士会比较客气一点,但对自家弟子,或者我身边的人,比如亲戚或者我的父母亲,这种有亲密关系的人,讲话会不假思索。我们也常看到电视剧里面,父亲和儿子两个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既然有血缘关系怎么还那么容易就吵起来了呢?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反思了。事实上,只要以爱为前提是没有这些问题的,爱有时不只是单单的忍耐,更多的时候,你必须允许对方犯错,所有经历过的错,都是为了去到对的地方。而这中间的沟通是以爱为出发点,包容而且明白对方即使目前看起来有行为差池,但总有一天会走到正确的路上,而不是我看不惯你的行为而去纠正你,如果只因为对方的言行举止你看不惯,或不符合你内在的标准,而去纠正对方,反馈回来的只会是一种对立情绪,只有单纯的以爱为前提的沟通,才不会有所谓的争执问题出来。
听过一个故事,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种很大的震撼,必须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忍耐不哭出来,这是一个和观音菩萨有关的故事。我也在很多场合宣讲过这个故事。
话说,有一个人他非常信仰观世音菩萨,一直以来,他都礼拜观世音菩萨,礼拜的过程也非常的虔诚。但这个人命运也很坎坷,时运也不济。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他即便诚心诚意,也仿佛没有得到观世音菩萨的任何庇佑:事业失败,一无所有,小孩在他事业失败后,也得了重病去世,孩子的母亲因为小孩子过世悲痛欲绝,不想触景神伤,选择眼不见为净,也跟他分开了。他从拥有幸福家庭和事业,到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而这中间的煎熬跟痛苦,让他一直求着观世音菩萨显灵跟保佑,但是他还是走到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田地。他忍不住想,人生都走到这种地步了,连虔诚礼拜的观世音菩萨也不曾保佑他,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独自走到了海边想寻短见。看着沙滩上,他一路走来的脚印,更忍不住悲从中来哭了起来,回首来时路,经历的苦难犹如这沙滩孤单的脚印,只有他一个人,这种孤绝感,让他对观世音菩萨产生了一种愤恨与抱怨。
他对着大海咆哮:观世音菩萨,我这辈子信祢这么多,为什么祢都不帮我,哪怕只要帮我一点点,祢都不肯!我现在就要死了!什么老天爷什么观世音菩萨都是骗人的!我死给祢们看,祢们满意了吗!?就在这时候,观世音菩萨现身了。
观世音菩萨对他说:孩子,每当你痛苦、难过、呼唤我的时候,我都在你身边。
他说:骗人!祢在我身边?我为什么会感觉不到呢?我一生走来,经历的坎坷跟苦难,就如沙滩上这一排孤单单的脚印,一个人,就只有我一个人!你看到没有?
观世音菩萨跟他讲:孩子,你看到的那排脚印不是你的。
他心里想:祂说,不是我的,那会是谁的?
观世音菩萨说:孩子,那脚印是我的,每当你痛苦、绝望、无助的时候,都是我抱着你走过来的。
观世音菩萨又说:你对我的祈求和期待 ,我都有听到,但是你要知道,生命当中,有很多事情必须要你亲历亲为的,就像你说的,菩萨都很慈悲,我也想帮你,可是你生命中的功课,除了你自己没有谁能代替你去经历去走过。孩子,你不孤单,我一直都在你身边。故事就到这里。
听过一句话讲:佛法无边,佛法无边的意思不是强调佛的能力很强,而是说我们处的这个环境是被整个佛法给包围住了,如果说,我们把佛法解释成整个法界给我们的爱,那么其实我们一直是在爱里面,被爱所环抱。而面对生命中的功课,就好比我常讲的一句话,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修行各人了。生命当中的很多挑战与难关,必须你自己领略与穿越,第一次走的不够好,第二次会比第一次走的好,第三次会比第一次第二次走的更好,总有一天你会把这条路走得很好,你生命当中必须经历的这些功课,谁都没有办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把它完成,这些经历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也许是令人悲伤的,也许是令人绝望的,但是,上天不会掉一个你没有办法超越的功课给你,祂不会丢个你无能为力的功课给你,目的是为了要看到你痛苦。祂有那么无聊吗?不会的!肯定在你经历的痛苦或者在你面前的事,你都是可以超越它,并且得到你人生的收获。智慧之花开于苦难之丘,这些功课的目的就是让你的生命更加圆满。在修行的路上,要学会去接受所有的美好与缺憾,抱着一个有爱又愿意接受的心时,你会发现,你的今天和昨天不一样了,你更自在,也更宽容了。在修行上也是一样,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加的圆融快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明海法师
知足和满足意思一样吗?圆满的满足胜过有漏的知足
有人说:因为信仰,所以知足;因为知足,所以幸福。我觉得这句话想表达的,应该是满足,而不仅仅只是知足。在我的认知中,知足和满足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知足是看看别人,比较自己,觉得自己好多了,应该要满足了,这..
让自己拥有一颗清明通透的心,到达内心的菩提
佛法告诉我们:佛陀的慈悲就像夜空中冰清无瑕的满月,月华所到之处,润物柔而无声。而我们修行人的内在历程,彷彿也像月亮一样,从月初的不见端倪、无有所获,到灵光乍现、光华渐盛、再到十五的皎洁通透、柔软圆满。..
真正的“尊重别人”
我们来谈谈尊重别人这个主题。真正尊重别人的概念是有很深的哲学意涵的。平常说的:尊重别人多半是比较浅表的东西。我们所谓的尊重,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是演出来的尊重?这很容易混淆。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骗自己..
把握当下,慢慢契入到“无事”的境界
上次讲到几句话:没事别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如果要讲无事,就没有什么好不好,讲到好呢,已经是对待中的话了。如果要讲无事,甚至连多说一句、解释都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所说的无..
觉察外境,往内修行
生而为人,我们对周遭的人、事、物免不了有所期待,最好是能一切顺心、事事如意。但是我们也清楚,事与愿违,是生命里面少不了的经验。所以当我们心中的期待,跟所呈现的环境有所偏差时,与其不断的排斥,不如以欢喜..
成长来自生命的体验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的感受。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明与分别心,才会对照出这些情绪,从而希望摆脱烦恼和痛苦,拥有快乐和喜悦。比方说,修净土法门的我们,都会希望在这一世生命结束之后,可..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我们的心,但我们学过佛学的人都知道,佛教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最难把握的就是心。从理论上说,心这个词有很多个意思,有很多种不同的叫法,有时叫意,有时叫识,有时叫念头,有时..
智慧之花开于苦难之丘
常常有人说:师父,我发现你对陌生人比对自己人还要好。我说 : 对呀!这个是我的功课。我对刚接触的信众或居士会比较客气一点,但对自家弟子,或者我身边的人,比如亲戚或者我的父母亲,这种有亲密关系的人,讲话会..
学佛后为什么越学越烦恼?
我一直强调,学佛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但我却看到很多人,学佛之后却越来越烦恼了,越学越烦恼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说诵经好累,有的人觉得礼佛拜佛很辛苦。其实若你能够去了解,为什么要诵读经文,为什么要礼佛..
出现魔障的原因、魔力加持的表现与对治方法
修行中会出现的魔障。所谓的魔就是障碍,使我们的修行停滞不前。以佛法的正知见来看,本来是没有魔的。因为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一切平等无二,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障碍他了,所以魔是对我们众生而言的。所谓竹密不妨流水..
观心的修行如何做?
如果我们能经常体味祖师大德的这些开示,像《信心铭》,然后将之运用在观心的禅修中不仅仅是打坐,日常生活起心动念都可以运用,长时间持之以恒,你一定会有收获。明海大和尚打坐就是和我们的身体、心念打交道。昨天..
修行千万不要盲修瞎练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这一点要切记。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虽不立文字但也没有离开文字,它是教外别传,有的大德说是教内真传,教内真传的意思是:佛祖千经万论..
佛教不主张离群独居
编者按: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佛教与树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许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神奇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本文作者明..
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在生活中的禅修,也讲到我们佛教徒(特别是出家师父们)比较欠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虽然我们出家修行佛法,并不是把它当职业,而是把它当志业,志向的志。所谓的志业,就是它符合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的信仰之所维系,..
佛法中的男女平等
今天是除夕,辞旧迎新的日子,能与大家相聚一堂,讨论佛法中的男女平等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的讨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参与的有男众、有女众,有心理学家、有医生、有科学家,有河南的、山西的、山东的,还有赵县的,..
五戒就是五布施
第一个,不杀生,给人以安全感,就是佛教讲的施无畏。坚持不杀生的人,别人愿意亲近他,不仅人愿意亲近他,动物也愿意亲近他。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在一起散步。有一只鸽子被天上的老鹰追赶,没有地方藏,..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