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繁体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原文]

修持法门

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

[消文]

修持法门

真如本性是天然本具的,在圣没有丝毫的增加,在凡也没有丝毫的减少,这个就是成佛的根本。我们修行是属于有为法的,但是这些所谓的有为法正是为了回归不增不减的真如本性的,就象流浪游子的归家之旅一样。所以在这里说真如本性是“无为境界”,是远离名字语言的,也是不一定非要用名字语言来表述的。“迥”就是远离的意思,“绝”就是不需要或者虽立名言而不能达意的意思。

正如上面所说,尽管真如本性的无为境界是无法通过有为的修证而有丝毫的改变,但是作为众生,却还是需要通过有为的修证来断除理障和事障,从而达到显现真如本性的目的。如果我们不去脚踏实地的消除理事二障的话,真如本性虽然具备,但是却无法显露出来,因此有为的修证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

真如本性完全具备如来所有的功能和德行,然而作为根性不一的众生而言,要想恢复真如本性的功能,却需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修行不同的法门才能获得。这就是“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的意思。

“上自离相平等”指的大菩萨的根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做到离相,才能真正做到平等。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应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里说的就是离法相。又说“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名菩萨”,这里说的是离四相。可见,只有菩萨才能真正做得到离相。

同样,“平等”也只是菩萨以上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平等。我们知道《无量寿经》的全称是《佛说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经》,其中提到一个“平等觉”。在佛法中,六道凡夫是迷不是觉,二乘圣人是独自觉、自了汉,能够“自觉”,不能“觉他”,所以说他们是“不平等的觉”。只有菩萨既能自觉,还能觉他,自他平等,共同觉悟,这才可以说是“平等的觉”。

因此,我才说“上自离相平等”一句,指的是大菩萨的根器,这个“上”字就是指上上根而言。

同理,“下至十念称名”一句里面的所说的“下”字指的就是下下根而言,也就是下品下生的众生。这类众生生前身犯五逆十恶,不信因果,毁谤正法,不能听闻正法,虽听不信,命终当堕恶道。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遇到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的法门,从而能够“十念称名”,这种根器是人中下下之品。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一句,说的是念佛法门所能度化的众生的广度,这是其他法门所做不到的。所以接下来才说“总括不离三乘”,意思是说能够修学三乘佛法的所有众生都可以修念佛法门。这里的“总括”有大包大揽的意思,这是在赞叹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的殊胜之处,这是其他法门不可能做得到的。

现在我们来看“往生冥符九品”一句。关于往生的问题,永明延寿大师著有《净土生无生论》,在这部书中,大师对“往生”的解释是“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窃以为,这应该算是过来人对“往生”最全面、最权威、也是最圆满的解释了。

这四句如何理解呢?首先看第一种情况,对于不明心性的有漏凡夫而言,确有西方可生,实有弥陀当念,一切从事相出发,尽在信愿持名中。这类藏教根器的修行者,虽不能消归自性,洞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旨,但却能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求生,从而可以达到伏烦恼,得清凉的效果。正所谓歪打正着。因此,他们这种情况就是“生生不可说”。

第二种情况是针对明心见性者而言,他们能够明白万法不离一心的道理,因此在念佛持名的同时,念念消归自性,西方不向他求,于是步步涌莲华,触处皆菩提,即此娑婆世界便是极乐矣!这一类正是通教根器的修行者,虽求往生,能达不生之理,所以称之为“生不生不可说”。

第三种情况是“不生生不可说”,这是针对上品根性的修行者而言,他们久已明心见性,通达“自性唯心”的道理,这就是“不生”。但为利他人示现求生,为诸众生树立风范,于是老实念佛,踏实求生,这就是“生”的道理。这是别圆菩萨的上品根机,正是永明大师《四料简》中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深明“不生”之旨,是谓“有禅”;为利有情,老实求生,是谓“有净”。此一类人,正是现世的人师,来世的佛祖啊!于是乎我想到了六祖大师的话:“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国?”相较之下,能大师也难免“有禅无净”之失啊。

第四种情况“不生不生不可说”,这是诸佛境界不与九界共,无论凡圣同处常寂光,全妄即真,非当来即,非翻转即,当体即是。正所谓“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圆伏、圆断、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至此,加一言即是妄,离言绝虑方是真。

往生之义,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由于弥陀与净土,本是指归自性之说,故而万里长征不离足下,因果权实全归当下,所以说是“冥符”。意思是说,生与不生,都不坏实相宛然。唯于知见高下处论九品优劣而已。所以说“往生冥符九品”。就象一个个体户在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之后成为了一名企业家,过程是真实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个体户便是企业家,企业家便是个体户,这就是诸法实相。

总论念佛法门,虽有持名着相的修行方法,但其目标却是以无念为最终的根本。虽有往生的殷殷期盼,但其结果却是以无生为最高旨趣。因此才是上至金刚后心的等觉菩萨,下至十念持名的五逆十恶之辈,均可以通过念佛法门得到相应的成就,一人一莲花,九品逐高下。因此最后一句归结为“一句弥陀,群机普应”,大哉净土玄门,伟哉我佛本愿!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原文]修持法门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消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原文]念佛正教说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原文]深信因果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原文]受持戒法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原文]奉事师长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一臂而..

杂譬喻之三

杂譬喻之三[原文]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二

《莲宗宝鉴》译注[原文]阿弥陀佛因地《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亲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

关于净土五经

关于净土五经修学《净土五经》,应该先知道五部经之间的关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叫小本弥陀经),应该作为首选。接着应该学《无量寿经》(也叫大本弥陀经)。再接下去就要学《观无量寿佛经》(也叫《十六..

一佛乘杂谈

一佛乘杂谈“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佛法教我们用四运推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转心与转境

转心与转境关于转心与转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世间法和佛法两个层面来认识。如果从世间法来说,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无论他们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通过..

痴定须明理

痴定须明理事定,转眼就忘;不光是不记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话,刚说过话刚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没事找事做。这也是修定的必经阶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烦恼也找不到。就这样远离颠倒梦想。保持一段时间之后,..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然地方小,但还是比较有秩序的,说明以前..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七

2007年12月31日上午今天佛七已经进入到第六天了,一天比一天效果好,一天胜过一天,希望佛七结束以后,菩萨们平时也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常久心常远心地念佛。昨天晚上摄像师把浴佛的光碟拿来,大众菩萨们都看到了,阿弥陀佛..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五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五)2009年2月21日今天是佛七第五天,礼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等等,所有的念头都是阿弥陀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念下去,不换题目,一声阿弥陀佛永远念到底,不怀疑,..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四

2007年12月29日上午我们念佛得力,念得虔诚如法,就与佛感应道交,佛菩萨这么慈悲,光临我们道场加持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佛号提起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到,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已经是第四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