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繁体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原文]

受持戒法

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

轻尘积岳,坠露添流;一滴下崖,终归大海。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所以,龙无犯杀之心,狼有持斋之意。比丘苦节,至于系草护鹅;居士病缘,终不饮酒食肉。是知诸善之本,五戒为先;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以立身;不可造次而离,不可须臾而废。

佛称“五德”,儒谓“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藏,在处为五方。广而言之,无所不统;仰观俯察,莫能加焉。故《法苑珠林》云:“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虽乖,渐教通也。”

正法内训,必始于因,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证;从兹而入道,不羡乐而乐彰。

今见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著;守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者,不行智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国扬化。

欲修成于净行,须严护于戒根。可谓:“万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

[消文]

受持戒法

大家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进一步修菩萨行了。第一步就是接受佛法僧三皈依,接着就是奉行杀盗淫妄酒等五戒。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尽最大的努力去行十善法,圆满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和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三聚律仪。当然,如果大家是根机成熟的呢,就可以全受全持;如果根机尚未成熟,那就分受分持。每年要持初中后善,每月要行六斋净日。假如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不到五戒不犯,那么就先除酒肉二戒;假如难行十善法,那么就先持不杀生的法门。

轻微的尘土虽小,但是堆积起来,年长日久就会象山岳一样,一旦推落也会阻断江流;一滴细水,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一旦流下悬崖进入河流的话,最终一定可以汇入大海。因此佛陀在《涅槃经》上说:“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上也说:“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所以,毒龙也有不起杀心的时候,恶狼也有持斋的想法。比丘持戒的苦行和气节,以至于有草系比丘、护鹅身死的例子。即使身为居士,过去也有在药引必需酒肉的情况下,始终不去饮酒食肉的例子。由此可见,一切善法的根本,首先就应该是五戒;帝王推行五戒能够治国家,君子奉行五戒可以立身命;所以,我们不能离开五戒,不能一时松懈。

佛法称为“五德”,儒家叫做“五常”,在天上称为五星,地上叫做五岳,对人而言就是五脏,在方位而言就是五方。广义上说,五戒无所不包;任凭你仰观俯察,所到之处都不出五戒的范围。因此《法苑珠林》里面说:“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虽乖,渐教通也。”

戒律,这是佛法教内的训示,在修行之初一定要从戒律开始。受持戒法一定要落到实处,直接从现象上来严格要求,不能够玩弄文字、文过饰非;我们应该直接从戒相本身去理解其中的深意。假如能够象这样去修行,即使你不贪求证果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证果;象这样去入道,即使你不追求佛法的胜义解脱而能够自然得到法喜法乐。

假如当你看到持戒不杀的人,那么他不求仁而仁心能够广布;持戒不盗的人,他不求义而义名远播;不邪淫的人,他不求礼而礼法自备;不妄语的人,他不求信任而能得到广泛的信任;不饮酒的人,他不求智慧而具足智慧。可见,五戒不但能够律己防非,同时也能助国扬化。

总之,一个迫切希望自己能够修成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严格保护好自己的戒根。正所谓:“万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原文]修持法门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消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原文]念佛正教说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原文]深信因果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原文]受持戒法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原文]奉事师长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一臂而..

杂譬喻之三

杂譬喻之三[原文]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二

《莲宗宝鉴》译注[原文]阿弥陀佛因地《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亲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

关于净土五经

关于净土五经修学《净土五经》,应该先知道五部经之间的关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叫小本弥陀经),应该作为首选。接着应该学《无量寿经》(也叫大本弥陀经)。再接下去就要学《观无量寿佛经》(也叫《十六..

一佛乘杂谈

一佛乘杂谈“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佛法教我们用四运推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转心与转境

转心与转境关于转心与转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世间法和佛法两个层面来认识。如果从世间法来说,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无论他们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通过..

痴定须明理

痴定须明理事定,转眼就忘;不光是不记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话,刚说过话刚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没事找事做。这也是修定的必经阶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烦恼也找不到。就这样远离颠倒梦想。保持一段时间之后,..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然地方小,但还是比较有秩序的,说明以前..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七

2007年12月31日上午今天佛七已经进入到第六天了,一天比一天效果好,一天胜过一天,希望佛七结束以后,菩萨们平时也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常久心常远心地念佛。昨天晚上摄像师把浴佛的光碟拿来,大众菩萨们都看到了,阿弥陀佛..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五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五)2009年2月21日今天是佛七第五天,礼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等等,所有的念头都是阿弥陀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念下去,不换题目,一声阿弥陀佛永远念到底,不怀疑,..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四

2007年12月29日上午我们念佛得力,念得虔诚如法,就与佛感应道交,佛菩萨这么慈悲,光临我们道场加持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佛号提起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到,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已经是第四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