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原文]
念佛正教说
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
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能仁大觉悯群机之未悟也,于是仰推大慈,俯垂妙范:《华严》顿示,声闻尚若盲聋;《阿含》委说,菩萨未蒙获益;《方等》赞大,《般若》荡空,《涅槃》殊途同归;《法华》普皆受记。于是群经森罗,偏赞西方。盖以阿弥陀佛愿广缘强、法尊理备而然尔。其教也,诣佛国为归趣;华池宝地,胜妙庄严,令忻彼而厌此也。其理也,示弥陀即自性,念念圆明,心心实相,如大海之混百川也。其行也,开示十六观门,摄心妙境,了性相空,如明镜之见面像也。其果也,九品次第化生,普摄利钝,登不退阶,至无上之菩提道也。是故九界众生,以无所得心而修佛国妙行,不亦宜乎?如来出世之本怀于斯尽矣。偏赞之辞,有其旨焉。
真百千三昧之要门,乃一实境界之直道。论事仪,则忏六根,雪三业;究宗旨,则空万法,了一心。是谓超苦海之健舟,救急病之良药。信斯道者,开本觉心,出五浊苦,达真净土,了性弥陀,若明月之当空,似莲华不着水,故莲宗之教以是名焉。
杨无为云:“莲者,出乎淤泥,不舍众生界也;处空无染,显露清净体也。华而有实,非魔境也;华实同时,因果一如也。华开莲现,示权显实也;华落莲成,废权立实也。一莲生无量华,建立一切法也;十方同一华藏,示佛境无异也。”莲教之义,得非是欤?
所以,兴慈运悲者,游戏于常光之界;戒珠义海者,涵泳于解脱之渊。是以天龙护持,王臣教敬,古令不坠其化,士民仰慕其风。非夫大悲愿力,抚哀未习,其孰能臻此哉?
是知:龙树论证之,晋贤社修之,天台判释之,慈恩通赞之,慈照集而忏之,宗坦疏而解之。宿衲名儒奉之者,《宝珠》有集,高贤达士修之者,《简编》有题。
于戏,大法下衰,去圣逾远,事佛者众,谋道者稀。竞声利为己能,视流通为儿戏。遂令法门凋瘵,教纲倾颓,实赖后贤克荷斯道,普冀亡躯为法洁己。
依师欲达真乘,须亲故典。禀教乃能明理,明理然后修行。行愿无亏,道果可证。故知耳闻目见,当依四法以思修;口诵心违,纵解千章而何益?是乃心以教照,佛以念持,非以戒防,罪以忏雪,道以实践,动以礼行。近则期于立身扬名,远则希于革凡成圣。发挥佛祖之道,舍我辈而谁欤?
坚秉慧刀,裂开魔网。饮正法之甘露,伐邪见之稠林。避恶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谨守志节,毋退大心,正觉可遵,非道莫履。有过务速改,有善勿矜夸,自然与祸斯违,与礼斯会。现居尘世,则人敬之,天祐之;他日净方,则圣可期,道可至。岂在利相形问命,谄求荣达之时;又何必望影瞻光,卜度终归之日。此匪道人之见识,实乃凡庸之妄情。
莫徇他求,但依本分。在当仁而不让,宜见贤以思齐。名利不足动于怀,死生不足劳其虑。欲功成而志遂,必自迩而涉遐,当验果以推因,信有作而有报。智足以照惑,明足以烛幽。言斯可法,行斯可乐,德义可尊,进退可度。辨伪识真,若试金之美石;除昏鉴物,犹照世之真灯。是大导师,作不请友。掷出龙宫之宝,均施群生;撒开祖门之关,普容来者。蠲涤邪病,指归妙源。俾昏镜以重磨,若垢衣而再净。使真风复振,福及大千;睹慧日增明,辉腾万古。可谓法王之真子,可谓大丈夫焉!以此而奉西方大圣人之教者,复何愧欤?
[消文]
念佛正教说
法界之中本来是没有众生的,众生起源于错误的认识;如来原本是没有言教的,一切言教都是因为情惑难断。错误的认识,是众生的通病;立言立教,是治病的良药。利用良药来治疗疾病,疾病没有治不了的;通过言教来觉悟妄见,妄见没有不能觉悟的。
如来之道,凡夫每天都在运用却不能发现,因此上我释迦世尊怜悯众生的无觉无知。仰察先佛的大慈大悲,示现修道成道,为后人做出觉悟的榜样:《华严》直指心源,声闻尚且如聋如哑;《阿含》委婉诠释,偏真境界,菩萨难获大益;《方等》赞叹大乘,《般若》荡尽小空,《涅槃》大小共入一味,同赴一乘;《法华》大小根机普受记别。一代教化,群经森罗,后世根钝不得其门;故而我释迦世尊偏指西方,赞叹弥陀。一言以蔽之,是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最广、众生因缘最强、净土一法最尊、四种净土理圆的缘故。
净土的教义,把往生佛国作为最终的归宿;华池宝地,胜妙庄严,劝人欣彼而厌此。净土的教理,揭示的是弥陀就是自性,所以念佛之时,念念心性圆明,心心不离实相,一句佛号,就象大海之鲸吞百川。净土的修行,释尊为我们指示了十六观门,一一境界在摄心成像的同时,能够通达性相本空的道理,这就象对着镜子可以看见自己的相貌一样。净土的果报,分九品高下,根据个人的悟性次第往生,可以普度一切利钝根性,同登不退转地,到达无上的菩提道。所以,九界众生,都以无所得心来修阿弥陀佛的净土妙行,不也是很适宜的吗?我释迦如来出世的本愿也将因为净土妙行而完成。因此上说,偏爱净土,赞叹净土是有他的道理的。
净土法门,是深入百千三昧的要门,是进入实相境界的捷径。论事修仪规,念佛可以忏净六根,清净身口意三业;论根本宗旨,念佛可以空万法,见一心。这就是超越苦海的健舟,这就是挽救急症的良药。真信净土法门的人,可以开本觉心源,可以出五浊纷扰,可以到达唯心净土,可以明见自性弥陀,如皓月之当空,似莲华不着水,所以“莲宗”的称呼就是这样得来的。
宋代杨无为说:“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代表佛法不舍众生界;莲花在空中开放却不染污,代表着自性清净体。花中孕育莲蓬,代表有解脱果可得,不同于魔幻境界,有花无果;莲花与莲蓬同在,代表众生因与诸佛果同在,唯在当下迷悟有别。华开莲现,表示因中出果;华落莲成,表示以佛心眼观见法界,在在处处无众生相可得。一莲生无量华,表示一人成佛,便是无上佛母,能种无量佛种,启无量佛智,先觉觉后觉,一觉无二觉,成就一切众生。十方同一华藏,表示佛佛道同,彼此互摄互融。”莲教的含义,不正是这个样子的吗?
所以,凡能兴慈运悲的人,必先游戏于常寂光地;弘戒演律、深入教海的人,必先畅游于解脱之渊。而净土一门,能够天龙护持,王臣教敬,历代祖师力弘,不坠其化,道侣僧俗大煽莲风,若不是大悲愿力,怜悯抚慰未修之人,怎么可能有如此局面呢?
对于念佛法门,我们应该知道:龙树菩萨有《十住论》,广赞净土之易行;东晋有慧远大师及诸贤结社专修;天台智者大师以四教判释四种净土;慈恩大师玄奘译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赞叹它;慈照宗主立有《五会念佛法事仪赞》来助修它;宗坦撰有《观经甘露疏》来解释它;至于历代的宿衲名儒归心净土、老实念佛者,《宝珠》一书有集;高贤达士修净土的人,《简编》中有题。
对于净土法门的流传,如今已是大法日近衰落,距离圣人祖师越来越远,尽管拜佛的人很多,可是真正向道的人却寥若晨星。大多都是把争名夺利当成本事,把宣扬佛法看作儿戏。于是导致法门零落,弊端百出,教纲衰微,这种现象切实需要后贤们勇于担当这一殊胜法门,普愿能够为法亡躯,自律洁身。
如果要通达佛法真谛,必须应该亲近故典旧教。因为只要禀持经教,才能够明理;只有明理,而后才能修行。再加上遵行度生之愿,才可以期望证得道果。所以说,耳闻目见应当依照“四依”的原则来思修,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假若口中念佛,心却相违的话,即便能解千经万论,又有什么利益可言呢?这就是说,自心应该按照经教的道理去观照,佛号应当用心念来持续,错误应当用戒律来防,罪业应当用忏仪来除,佛道应当踏实地去践行,行为应当用礼制来约束。能够如此,近则可以立身扬名,远则能够革凡成圣。因此,发扬佛祖的大道,离开我们还会有谁呢?
我们念佛的人,应该坚定果断地以慧刀摧裂魔网。饮正法之甘露,伐邪见之稠林。避恶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谨守出世之志、修道气节,不退菩提之心。觉悟正道,远离邪师非道。发现过错务必要迅速改正,略有功德不可自矜自傲。如此可以与祸远离,与礼相融。虽然现居尘世,也受世人爱戴,受上天庇佑;他日舍报净土,更是圣位可期,大道可至。如此的利益,怎么是相面问命、谄求荣达之类的可以相比的;又何必去望影瞻光、占卜预测来生吉凶呢?相面问命之类,都不是修道人应有的见识,实乃凡夫庸人的妄情所为。
念佛之人,不要向他驰求,只要依自家本分行事。在当仁而不让,宜见贤以思齐。名闻利养不足以动心,死生寿夭不足以劳虑。想成就不世之道业,达成了生死的心愿的话,一定要自近而及远,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应该以诸佛因地之行为榜样,这就是验果以推因。同时还应该坚信凡事有作必然有相应的果报,因此,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念佛之人,虽无一切智,但智足以解己之惑;虽无大光大明,然而知见足以照亮自心之暗。凡有所说必有所依,免招谤法之过;凡有所行必有法乐,暗种解脱之因。
念佛之人,品德与仁义,应该是值得尊重的;争取与容让,应该是有节有度的。辨伪识真,就象一块试金石;除暗鉴物,就象一盏照世灯。劝进行者,代佛宣化,是大导师,作不请之友。撒出心性龙宫之宝,平等地施与众生;打开祖师禅关之门,普容来人。自净三毒,而后教人,指归心性妙源。期望众生成就如同垢镜能够重光,就象污衣因浣而净。使念佛真风复振,福及大千众生;看佛日增明,辉腾万古。这样的念佛人,可以说是法王的真子,可以说是大丈夫了!我们以这样的心行来奉行西方大圣人的教化,又会有什么愧疚的呢?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原文]修持法门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消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原文]念佛正教说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原文]深信因果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原文]受持戒法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原文]奉事师长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一臂而..
杂譬喻之三
杂譬喻之三[原文]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二
《莲宗宝鉴》译注[原文]阿弥陀佛因地《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亲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
关于净土五经
关于净土五经修学《净土五经》,应该先知道五部经之间的关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叫小本弥陀经),应该作为首选。接着应该学《无量寿经》(也叫大本弥陀经)。再接下去就要学《观无量寿佛经》(也叫《十六..
一佛乘杂谈
一佛乘杂谈“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佛法教我们用四运推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转心与转境
转心与转境关于转心与转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世间法和佛法两个层面来认识。如果从世间法来说,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无论他们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通过..
痴定须明理
痴定须明理事定,转眼就忘;不光是不记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话,刚说过话刚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没事找事做。这也是修定的必经阶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烦恼也找不到。就这样远离颠倒梦想。保持一段时间之后,..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然地方小,但还是比较有秩序的,说明以前..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七
2007年12月31日上午今天佛七已经进入到第六天了,一天比一天效果好,一天胜过一天,希望佛七结束以后,菩萨们平时也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常久心常远心地念佛。昨天晚上摄像师把浴佛的光碟拿来,大众菩萨们都看到了,阿弥陀佛..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五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五)2009年2月21日今天是佛七第五天,礼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等等,所有的念头都是阿弥陀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念下去,不换题目,一声阿弥陀佛永远念到底,不怀疑,..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四
2007年12月29日上午我们念佛得力,念得虔诚如法,就与佛感应道交,佛菩萨这么慈悲,光临我们道场加持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佛号提起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到,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已经是第四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