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繁体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原文]

深信因果

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

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果不相违。是知:涉境而动谓之“因”,动而生识谓之“缘”;缘起则有业相随,有业则果报定矣。是以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六道、九有四生,“世间之果”也。念佛法门,“出世间之因”也;九品化生、净土成佛,“出世间之果”也。

于上因果心中明了,故不乐著世间之法;于出世间法心行不违,念念不忘于净土,心心不离于弥陀。何以知其然?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知因实果则不虚。

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刑淫,即地狱业;悭贪不实,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

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受形。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成净果,但行净因。

又,当知阐提邪见,定应堕千劫泥犁;诽谤拨无,即此是邪魔眷属。观报应之若是,如影如形;信因果之历然,可惊可惧。所谓:“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消文]

深信因果

我们如果想走上学佛的道路,希望通过无上的佛道来洗涤我们心灵的话,那么就需要深信世间因果,参透出世间法的根本。如果要参透世间的根本的话,就必须明白修行的关键;我们说,修行的关键和妙用是什么呢?难道就是心法吗?

作为参悟的根本,“心法”是贯穿于一切的行为中的,也是世间万物于此交会之处。总之,“心”是无常之法,凭借善恶的行为来体现它层出不穷的妙用,通过罪福的果报来体现它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所以说,世间万有从因至果不出此心,以此观之一一果报对应一一业因,千头万绪不相历乱。从中可以看出:对境而心动为“内因”,心动生知见为“外缘”;知见指挥行为,故而有业相随,有业就一定会招致相应的果报。所以说,善行和恶行就是“世间法的因”;囿于三界六道的境界、感召九有四生的形体,这就是“世间法的果”。念佛法门,就是“超越世间的因”;九品化生、净土成佛,那就是“超越世间的果”。

心中如果明白了上述的世间因果以及出世间因果之后,就会不贪恋不执着那些世间法了;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出世间法诚心去修,念念不忘西方净土,心心不离阿弥陀佛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今的持名念佛是因,临终的九品往生是果,只有真实的因才能结出真实的果,道理就这么简单。

我们应该知道,善道恶道的轮回也好,痛苦快乐的果报也好,都是从身、口、意三业的地方造作出来的,都是从四种条件(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相互作用中派生出来的,也都是从六种业因(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种子变化发展而来的,都脱离不出五种果报(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的范围。所以说,如果我们当前的一念起的是嗔恚杀淫之心,那就是地狱的业因;贪婪无厌,就是饿鬼的业因;愚痴障重,就是畜生的业因;贡高我慢,目空一切,就是修罗的业因;遵守五戒,就是人道的业因;精修十善,就是天道的业因;证悟人空,就是声闻的业因;明了十二因缘,观缘起灭,就是缘觉的业因;能够修学四摄六度,就是菩萨的业因;以根本性而起无作慈悲平等妙用,就是诸佛的业因。

如果直下心净,就是香台宝树,净土化生;心垢,就是丘陵坑坎,秽土受身。无论净秽,都是平等的果报显现,再通过业力增上从而产生妙用。因此,如果离开自己的心源的话,净土与秽土就都失去了根本。所以《维摩经》里面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可见,一切都是心所造,万法本由我主宰。想成就净土的果报,只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净土的因行就可以了。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不信因果是断头邪见,必然召来千劫的地狱果报;诽谤因果、明知故犯、无视因果的人,当下就是邪魔的子孙。明白了因果报应如影如形的道理,坚信因果对法界有条不紊的规范作用是真实不虚的,是可惊可惧的。正所谓:“如果是苦瓜,那就是根茎枝叶果,无不是苦。如果是甜瓜,同理根茎枝叶果,无一不是甜了。”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原文]修持法门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消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原文]念佛正教说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原文]深信因果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原文]受持戒法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原文]奉事师长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一臂而..

杂譬喻之三

杂譬喻之三[原文]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二

《莲宗宝鉴》译注[原文]阿弥陀佛因地《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亲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

关于净土五经

关于净土五经修学《净土五经》,应该先知道五部经之间的关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叫小本弥陀经),应该作为首选。接着应该学《无量寿经》(也叫大本弥陀经)。再接下去就要学《观无量寿佛经》(也叫《十六..

一佛乘杂谈

一佛乘杂谈“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佛法教我们用四运推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转心与转境

转心与转境关于转心与转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世间法和佛法两个层面来认识。如果从世间法来说,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无论他们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通过..

痴定须明理

痴定须明理事定,转眼就忘;不光是不记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话,刚说过话刚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没事找事做。这也是修定的必经阶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烦恼也找不到。就这样远离颠倒梦想。保持一段时间之后,..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然地方小,但还是比较有秩序的,说明以前..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七

2007年12月31日上午今天佛七已经进入到第六天了,一天比一天效果好,一天胜过一天,希望佛七结束以后,菩萨们平时也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常久心常远心地念佛。昨天晚上摄像师把浴佛的光碟拿来,大众菩萨们都看到了,阿弥陀佛..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五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五)2009年2月21日今天是佛七第五天,礼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等等,所有的念头都是阿弥陀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念下去,不换题目,一声阿弥陀佛永远念到底,不怀疑,..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四

2007年12月29日上午我们念佛得力,念得虔诚如法,就与佛感应道交,佛菩萨这么慈悲,光临我们道场加持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佛号提起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到,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已经是第四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