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乘杂谈
一佛乘杂谈
“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佛法教我们用四运推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十二因缘法是惑业苦三道流转的细化,有顺观、逆观之分。顺观则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逆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顺观是观其转回之相,是明理;逆观是灭其轮回之相,是修道。四运推简是指自、他、共(因缘相合)、无因四种作为能观,万法流转作为所观。以能观之不生,观所观之妄相,达到真空之智慧。《楞严经》教导行者观照“非因缘非自然性”,也与此修法相似。佛法之觉悟,在于正念正思惟。一切轮回流转之法,如同一串念珠,首尾相接,互为因果。若断其一环,转回即破,生死即了。
简单地说,就是惑、业、苦三道流转。行者应于当下转三道为三德,惑道转为般若德(即智德)、业道转为解脱德(即断德)、苦道转为法身德。另外,般若德即是自性报身,以观照为性;解脱德即是自性化身,以缘起为性;法身德即是自性法身,以实相为性。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个人自性清净,便是自性法身佛。贪、嗔、痴、慢、疑等恶心所,是理毒性恶之法身大士;悲、智、愿、行等善心所,是以善法接引之法身大士;若善若恶,不离自性,都是诸佛海会云集众。能于此处会得,往生个个有分。心生种种法生,所生诸法无我,以净心生一切净法,是为诸佛海会,是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以染心生一切秽法,是为魔王魔子魔民诸恶聚会一处。佛法常谓“一时”“一处”,一时者当下是;一处者当处是。若有自性如来住世的话,贪嗔痴等魔王魔民悉为佛子,尽遵佛化。若如来灭度之时,虽有悲智愿行,也是无眼的菩萨,断手的罗汉。所以说,如来出世之时,佛光普照之下,虽有贪嗔痴等魔众,也是理毒性恶之法身之士。为佛法所摄故。佛法就是我法,若不成佛,便是无我,一切诸法,将无所依。如来灭度,即是人天眼灭。 如来出世之时,可令盲者得目,一切众生即时成就。于一念间得成佛道。换言之,你的心是觉悟,你的世界就都是觉悟的。你的心是迷茫的,你的世界就是迷茫的,走到哪里都一样。觉悟就是成佛 ,你是佛时,你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触目所及都是如来。地狱化为莲池,饿鬼成为菩萨。如此变化,于一时一处具足。 这是如来神通,十八不共之法。
一切即一,这个一指的是谁?对你而言,你就是一;对我而言,我就是一。 一即一切,也是一样。一人成佛,大地众生一时成佛,时间无有前后。这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而且“虽如是灭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当你把阿狗阿猫度成佛的时候,可阿狗阿猫却不知道,它依然在作它的阿狗阿猫,这就是如来神通。释迦成佛了,我们没变过,却还在当牛作马。不是一样的道理吗?而在释迦眼中,我们却是佛,只是没有得到佛的受用 。佛法是精神救度法,是自我与主观世界的乾坤大挪移,哪怕是处在一个肮脏的世界里,也可以反复施为,得大自在。释迦做到的事情,我们个个都可以做到。释迦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同样做不到。 释迦做得到是成佛,带着自己的世界成佛,实现乾坤大挪移的神通。释迦做不到的事情是强迫任何一个心甘情愿的众生去成佛。所以,释迦度得了世界,而度不了你我。就象我一样,度得了世界,可度不了你们,所以,还是不要打妄想吧。
念佛好,莫念我。我在有佛处等你,不在无佛处徘徊。 身归四大,各有所安,聚如泡沫散如风,四大之性宛然。心属寂静,无心是还家,诸佛菩萨于家中相候。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原文]修持法门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消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原文]念佛正教说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原文]深信因果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原文]受持戒法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原文]奉事师长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一臂而..
杂譬喻之三
杂譬喻之三[原文]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二
《莲宗宝鉴》译注[原文]阿弥陀佛因地《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亲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
关于净土五经
关于净土五经修学《净土五经》,应该先知道五部经之间的关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叫小本弥陀经),应该作为首选。接着应该学《无量寿经》(也叫大本弥陀经)。再接下去就要学《观无量寿佛经》(也叫《十六..
一佛乘杂谈
一佛乘杂谈“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佛法教我们用四运推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
转心与转境
转心与转境关于转心与转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世间法和佛法两个层面来认识。如果从世间法来说,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无论他们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通过..
痴定须明理
痴定须明理事定,转眼就忘;不光是不记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话,刚说过话刚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没事找事做。这也是修定的必经阶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烦恼也找不到。就这样远离颠倒梦想。保持一段时间之后,..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八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然地方小,但还是比较有秩序的,说明以前..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七
2007年12月31日上午今天佛七已经进入到第六天了,一天比一天效果好,一天胜过一天,希望佛七结束以后,菩萨们平时也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常久心常远心地念佛。昨天晚上摄像师把浴佛的光碟拿来,大众菩萨们都看到了,阿弥陀佛..
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五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五)2009年2月21日今天是佛七第五天,礼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等等,所有的念头都是阿弥陀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念下去,不换题目,一声阿弥陀佛永远念到底,不怀疑,..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四
2007年12月29日上午我们念佛得力,念得虔诚如法,就与佛感应道交,佛菩萨这么慈悲,光临我们道场加持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佛号提起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到,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已经是第四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