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与放生
了解坏事一概不干是对的 知道好事一切要做是应该 放生能得长寿,所以一般佛教徒对放生大都很积极。放生当然好,但不如吃素好,吃素才是真正彻底的放生。你虽放生还没有吃素,那你一生能放好多呢?你放的没有吃的多吧?当然总比不放好。 各地常有人放生,也有人反对放生,因为放得不适当;台湾地小人稠,各处深山水塘都有人住,你朝那里放?放到那里都不免会恼害居民;而且有的放到水里去,今天放,明天就被网起来了。当然也不能因为人家要网,我们就不放生;修善的修善,造恶的造恶,各人因果各人得。世间事难得有九成九的美,最好就是吃素、大家不要造杀业,这才保持十成美,身心平安。国家世界亦由此而平安。 凡是一件好事做得不恰当,里头也会出现毛病。有好多地方凡做法会就举办放生,那些抓鸟雀的人都知道某个地方做法会就放生,到了这天就特别去抓。所以放生时不要向专人买,否则他就专门抓来等你买,这样是令他造恶业。放生最好是随时遇到随时就在那里放生比较好,这是有经验人的看法。 还有的人放生,老远地到市场去买,买后又带到寺庙里来;买得多,装的笼子却小,往往耽搁个一天、半天,等师父来才帮它们授皈依。唉!可怜众生在里面,有好多被压死、被挤死的。这种放生的方法要改良;自己可先持点大悲水带去,到那时不妨由一位师父先为它们授皈依、说法,然后找就近的适合地方放生,不适合处理亦等于放死吧? 做事情要快点、要想办法,不要老是一成不变;有时为了放生反而误伤了好多众生,像有的你把它放生,它都不能动了。在其他地方放生大都是这样子,我们灵岩山寺没有这样喔!那我们是如何改良的呢?请你们看,看我若不对请指导。 我们山上每次佛七、法会都放著放生箱,随人各自发心,但这个钱我们不是去买鸟鱼来放生;那放生金收了不放生做什么用呢?放生金总是要放生的,我们绝不会把放生金乱用,那是错乱因果,不会这样做的。做错了,是要负因果责任,谁敢错! 我们放生金做什么用呢?要印一本有关说明吃素好处的书,书名是为什么要素食,是一位医学博士所写,他说明吃素能得到怎样的好处、吃荤又怎么的不好,是一本集营养学、医学、科学种种知识在一起的书。以前我倡印时加上一句成为:医学博士为什么要素食,因为这本书是医学博士写的,只是为了引人特别注意耳。又有我们台湾疗养医院营养部主任谈吃素一文,是一现身说法勉励人吃素的最好文章,特此一并付印,令读者更加有信心实行素食,得到这份福报。 这本书早已准备好倡印,我想再把它校对过,字放大、不要错才印;就因为求好,所以一直耽搁下来都没有再版。所谓求好,就是字要大一点,年老的人也能够看,这点是求好中最重要的。印这本书出来,人家看了就知道吃素的好处,不吃素有什么坏处。我们这样做,若能劝勉一个人吃素,他的一生就是放百千万条的生命,我们出发点是在此。 或许有人会问:教人吃素,应该印佛经才对啊!从《楞伽经》、《梵网经》讲不食众生肉的内容抽下来印不好吗?佛经讲: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也。断了佛种子就不能成佛。又说: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食肉等于吃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的肉。这些话对有信仰的人说很有用,你如果对世间没智慧的人说,他就哈哈大笑说你迷信。唉!可怜愚痴的人啊!你那日才不迷? 而现在风行吃素,虽然还未到普遍化,但营养学家及普通的人都知道吃素有好处。那是在健康上著眼立足的,认为素食清洁卫生,吃素营养比吃荤好;荤食有毒素,吃荤容易害大病,素食不会害大病,有病也容易治好,好了也很快恢复健康。 世间人讲素食好,那是以现在的健康观点来衡量;佛家讲素食好是指感受果报好;其实不只未来好,现在也好。吃素能长养慈悲心,不给众生痛苦,多好呢!但是这些佛理没有智慧福德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我要印这本书,这样普通的人也能接受而来奉行素食不造恶业;不造恶业,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修善开花结果。弘法度生要有耐心方便才好。 研究营养的学者都知道蔬菜水果含有众多的维他命ABCD,营养丰富热能又低,利于消化。荤食热能多,吃荤的人,尤其五十岁上下的人,很容易造成脂肪过多、血管硬化,血管硬化易患高血压 糖尿病也会跟著来,所以四、五十岁的人最好要吃素以保健康最为有福,从小吃素则更好。 素食,世间人研究后都说好,佛陀也大慈悲为利益人而教人吃素,所以素食绝对不会营养不够;但你不要偏食,偏食当然营养就不够、不均衡了。 说到吃素,有人问:到底蛋能不能吃?我看有的人吃素还吃蛋,甚至在台湾有的寺庙都还吃蛋呢!我回答:佛弟子绝不能吃蛋,不要看一般吃素的人吃蛋就认为蛋可以吃。学要向好的学、向正确的学,不要学那些似是而非的,更不要盲从。他们吃蛋的理由是:从前鸡蛋经雄鸡、母鸡交配而生,所以蛋不能吃。现在的蛋未经雄鸡交配叫素蛋,不会再生出鸡,完全是母鸡生产的,所以可以吃。这是强辩的歪理由,不足挂齿! 其实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吃蛋呀!当知素食本身营养已太足够了,何必一定要吃蛋?那不是贪欲障吗?现在有很多世间人开素食馆提倡素食,大家积善修福,真是利人利己;那我们佛教在家信徒亦应该多开素食馆,给人方便多吃素,则杀生的恶业就渐渐消除!所以我常说:今日吃素,今天的屠宰场杀业就没有我们的分,那将来刀兵劫的劫难亦没有我们的分呢!有慈悲心吃素哪是最平安哩。 一般人只知素食健康,而不知素食的同时也是积福积德,能令天下太平。古诗有云: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祝福大家为了健康,为了你自己平安,多积口德,身心快乐,那是多么划算啊! 以上所言,还是离不开:慈悲啦、积福啦、积德啦,那些老僧常谈的话,次一等的世人究竟能听多少呢?还有人认为道德、良心到底能值多少钱一斤!但你总不能不信科学、不信医学、不认清营养学同你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吧?那好!请你一读再读与你切身有利的营养食物书,多选择,以防病从口入吧!还有,请注意: 为人处世谨慎发言,要多说好话,一言兴邦;切忌恶口,一言丧国!平时是非亦防祸从口出啊。吃素念佛,是修身口意最好最好的万德圆满。愿共勉行,同成佛道也。 妙莲老和尚法语: 素食营养第一好,健康精神无价宝; 吃素人间第一味,留得余香万代传。
我们人生在世,为谁辛苦为谁忙?忙得有意义吗?
佛陀无量的法门,总是叫人离欲,离欲无欲,无欲则刚,用钢刀斩一切情欲,身心才能得解脱;解脱,才能自在啊!世界一定要有三宝住世,黑暗之中才有阳光,苦海之中才有慈航。三宝之一的僧最为重要,若无僧修则无佛宝,..
妙莲老和尚揭秘:什么是天下最尊贵的事?
◎谁是你最大的敌人?如何解脱?无事烦恼是你最大的敌人,你若同敌人生烦恼,当然没力量解脱烦恼,要想办法和解,怎样和解?退一步海阔天空,量大福大,那有解不了的事情?只要多替对方设想,就不会有烦恼。◎你知道..
素食与放生
了解坏事一概不干是对的 知道好事一切要做是应该放生能得长寿,所以一般佛教徒对放生大都很积极。放生当然好,但不如吃素好,吃素才是真正彻底的放生。你虽放生还没有吃素,那你一生能放好多呢?你放的没有吃的多吧?当然..
修行要拿出大智大勇
一、舍小智小仁小勇大家都知道佛法难闻、难遇,闻到佛法能修行也很难。在无数人中,诸位总算有幸闻到佛法,也有信心来山修行,但修行时有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来呢?若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想修行也修不好的啊!各位来..
如何免费得福报?
佛陀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这是讲随喜功德的殊胜。我们见人修善,最低限度要欢喜赞叹,需要帮忙就帮忙;即使他不请我帮忙,我还是主动做不请之友,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助之成就,使好上加好。这就是大乘经上教我..
有钱不做好事菩萨能让你发财吗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怎能生出甜豆来呢?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
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现在是正修行第六,正式说明修止观的方法。止和观,这两种先说止,智者大师在这里..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
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
净土念佛篇
佛学问答四篇-净土念佛篇玅境长老答/编辑室整理问: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就是止、就是观!」这种说法对吗?答: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阿弥陀经》:「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意思就是教人持念佛的名号..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
如禅经偈中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冤入丘冢,虚受诸辛苦。这个诃五欲,一条一条的说完了,总说五欲的障道的情况。这以下智者大师又引禅经中的偈,来说明这个道理。就是《治禅病秘要法经》,在大正藏里是第十..
教义抉择篇
佛学问答四篇-教义抉择篇玅境长老答/编辑室整理问:目前有一些有名的南传禅师说:定内不能修观,要在定外修观。请问长老的看法如何?又二禅以上名「无寻无伺」,是否二禅以上即无法修观?答:在止没成就之前,谈不上定内修观..
八识规矩颂讲义(1)
八识规矩颂讲义(1)【绪言】大和尚慈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好。刚才大和尚的介绍,对於本人之赞叹,本人不敢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出家虽然时间不短了,但是在佛法里面,没有什麽成就的地方。本人在九○年,曾经来..
当能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就没有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若细心地观察自己,你就会发觉,这个「我」是个烦恼的根本,你会发觉这件事。若是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没有了,烦恼就不容易生起来,烦恼就会减轻了。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和,师兄弟不和、师徒..
七觉支
法句经 Dhammapada第十一:老品[偈颂146]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三[T30n1579_p0440a08]七觉支者。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
静坐漫谈
静坐漫谈于1995新竹福严佛学院阿弥陀佛!我们大家学习《摄大乘论》以后,应该是没有事了。但是现在又多出来一样事。多出来这一件事——就是要学习静坐的这件事,这件事在我个人的想法来看,倒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件事,应..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