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拿出大智大勇

繁体

一、舍小智小仁小勇

大家都知道佛法难闻、难遇,闻到佛法能修行也很难。在无数人中,诸位总算有幸闻到佛法,也有信心来山修行,但修行时有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来呢?若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想修行也修不好的啊!

各位来到灵岩山参加佛七,要发勇猛精进的心,不勇猛精进如何能对治无始以来的懈怠习气呢?那是骗自已啊!如果你不放弃小智、小仁、小勇是没资格学佛的,佛陀具有大雄、大力、大慈悲,虎父膝下无犬子为佛弟子就要像佛的样,要做个像样的佛弟子。

心即佛,佛即心在理体上,我们与佛的体性是平等一如的;但在事相上,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却有无量无边的罪障;佛是安住在常寂光中,而我们却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打转。说起来,真是可羞可耻!

说到小智就是世智辩聪世间智、小聪明,耍小聪明就是自私自利,凡事只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管他人是否吃亏;即使是至亲的父母在遇到利害相冲突时,也好不了多少,往往也是翻脸无情,父母是父母,你是你。世间当然也有孝子贤孙,但一般说来,小智的人还是多。

提到小仁,就像平常时朋友之间的感情还算是好的,但一遇到要分判谁是谁非时,常觉得已方是对的,亲朋好友的对方是错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跟对方翻脸。偏爱己方亲友为己方强辩,不顾对方的大众尊严,这就是一种小仁。

至于小勇呢?一般人为名利、为人我是非跟别人争得头破血流在所不惜,这只能算是匹夫之勇。真正需要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奋斗时,有没有这份勇敢去做呢?

就以作战来说,平时军人是受国家的栽培,俗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一旦真有了外敌,就应捍卫国家,然有些人到了战场,因怕死就临阵脱逃了。在真正需提起大勇来为国尽忠时,却看到敌人就跑,这怎能保卫国家呢?

以前中日八年抗战,他强我弱,如果我方的将领都这般怯弱,国家不灭亡才怪!还好,幸有很多将领都具有为国牺牲奉献的精神,又全国军民一条心,就这样战胜了日本。他们都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大勇来作战,才使国家转危为安;学佛人也要具大仁、大勇,才能降伏三毒烦恼,战胜五阴魔敌!

大家学佛、念佛,为什么学不好、念得苦苦恼恼的?就是用凡情小智、小仁、小勇,这怎么能学得自在、念得快乐?又如何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佛法是超世间,也是救世间的,但就是不能用凡情;出世间法与人间法可说是南辕北辙,人间法才用凡情。所以,学佛首先要舍凡情;大家来山打七,就是学着舍凡情,改坏习性,要把家中小姐、少爷脾气,太太、先生娇嗔或霸道种种习惯都转变过来。

二、依法智不依人识

学佛要舍凡情用圣智,举例来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世间儿女无条件的要听父母的话,这是常理。平时做儿女的听话是不错的,但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听父母的话就有问题了。打仗是不会找阿公、阿婆或小孩子的,而是专挑一些年青力壮、有智慧的。这时为人父母的,那一个愿意要自己的子女去上战场?上战场,死亡比率高,纵不被打死也是很危险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听从父母的话,不去作战,国家能生存吗?覆巢之下无完卵没有国家的保护,那有家庭的幸福可言?父母又那能坐在家中过得安乐啊!

国难当头敌人来侵,就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己要像铜墙铁柱般地去迎击,国家才有生存的可能。唯有前方舍命地抗战,后方千万的人民才能安全地生活。

在生死交关的时候,大家要拿出大智、大勇。忠孝若不能两全,为顾全国运大局,那就绝对不能顺著亲心,甚至要大义灭亲啊!但如果做儿女的不听父母的话乖乖学好,而去做太保太妹,那就实在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父母了。

父母的智慧也是有限的,但他们却又惯以长辈的身分说:他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知道的事情比你多。然而有些事情做父母的著实没有比儿女们知道得清楚呢!

佛法中讲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大家要把事情的邪正、轻重分清,不是糊糊涂涂、不明是非,一味地听话。

诸位到山来念佛、学佛、皈依,这些事要不要禀告父母、听父母的话?若父母没信仰,一听了往往会说:人只要心好就好,干嘛要吃素、念佛?信佛是迷信等等。你想来山打七他不准,见你有出世之志更是舍不得。现在我们认识了佛法真理,是要依真理来做而永脱痛苦,还是依人情听父母的话而永脱不了六道轮回呢?这地方若听了父母的话,父母便误害了你,其实你也误害了父母啊,使其造了障你道心的罪过。

不依真理自己尚且不能自度,如何能度脱父母?诸位青年,要运用智慧、运用慈悲,要慈悲家中苦恼的父母,自求了脱,来日才能度父母离苦得乐。不仅今世的父母,还有多生多劫的父母、兄弟、姊妹及一切众生,都等著你去度脱啊!要有舍我其谁的大智、大勇,要舍凡情,若舍不得,纵使打一百个佛七也没有什么大用。

三、出家抉择要勇智

诸位已经闻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进一步发大心出家才对呀!不要将难得闻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间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岂不人间要绝种了吗?请您不要误会,不要以世俗之心来测度,我是为佛教、为众生、为世界和平而来做这番鼓励的。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么这世界的众生都会变成莲花化生,当下的娑婆就是清净的佛国,哪里还要求生西方净土?众生修清净的梵行是因,清净因必定感清净果,所感的国土必也是清净的。若不离情欲,何日了脱胎生之苦!

有很多人想要出家,却总觉得父母不允许,这样做对不起父母。父母现在或许不允许,但只要我们信佛、学佛,将功德回向,慢慢地父母的心意也会转变的。有很多做父母的本来不信佛,子女学佛,并发心来灵岩山寺出家,起初也很反对,但后来也信佛受了化度。初上来正是佛魔交战的时候,自己态度要坚决,对的、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去做。

为人父母的,假如将子女留在身边,等到他们结婚后,儿子娶了媳妇就是媳妇的,不再是你的;女儿嫁了出去也是别人的不是你的;如果来山出家,你随时想来看都可以见面的。出家的儿女永不会忘记父母,所修的功德都为你同向啊!

诸位心里不要想:老和尚都鼓励人家出家,我下次上山来,不要把子女带来,万一被老和尚留住就惨了!这是没智慧的想法。应该要想:我的儿子不错,有智慧,心地也善良,六根明利,最好能来这儿出家。如果家中有两个儿子,不要选坏的送来,那样会害了佛教;应当选一个好的,那就于国家于佛教都有利益。

其实信佛人人可以,然出家就不是人人可为的;就像当兵也要经过挑选,所以入伍前有体格检查,受训时也要看头脑灵不灵敏,不合乎标准的就淘汰。学佛的人如果内心都没有正知正见,只有外道偏邪的见解,那样是不可以出家的;即使已来山出家,如果不守出家的规矩,也是要赶走的。

至于老菩萨,就好好念佛求生西方,这比出现在世俗的凡夫家好;出三界家,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也比出现在的凡夫家容易。

四、十年植树百年树人

国家需要青年,青年要经过栽培才能成为人才,就如军人要受正规的军训教育,还要有新的武器装备,否则怎能迎敌?佛教当然也需要僧宝,僧宝的来源最好来自青年或童年,因为从小、年轻时就开始训练,如同科班出身,较容易有成就。

俗语云:十年植树,百年树人。世间人要想成就功名,都要经过一、二十年的学道进德,更何况要做个人天师?没有三、四十年的净戒德行庄严,如何能成为善知识、住持佛法、广度众生?不要说是去度众生,能不反被众生度走就很好了;这就如同军人,没有经过军训,也没有武器装备就上战场,美其名曰去打仗抗敌,其实是去送死。自己送死还是小事,把国家都弄垮了那才糟糕!

五、出家人尽世间孝

现代这忙碌的社会,往往父母年老有了病,纵有儿女也是没法好好照顾,这不是儿女不孝顺,而是他们都各有家庭、事业。父母病痛,短期还可以照料,若长期就不可能一直待在身边看护,这就是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

出了家的儿女,对这点要如何做呢?佛陀告诉我们,父母有病就要同去看望,甚至父母生活经济有困难,出家托钵乞食所得也可供养父母;如果是常住的食物就不能供养父母,那是僧众的。佛家不仅讲出世间孝,同时也兼顾世间孝的,如家中没其他的兄弟姊妹可照料,在此情形下,也要尽这份孝养的。

来住山的人想告假同去,除非是父母有病,或是父母临终,这些大事纵使你没请假,常住也会要你回去处理的,其他小事情是没假可告的,若住不下来,就下山去好了!告假来来去去把别人的心都带乱了,以前有方便,随时可告假,结果一开方便就趋下流了。如果没有告假就私自下山,只有一条路可走、遣单(不许在山上住)。

六、自是有家归便得

大家口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像在跑步,每一步都是向著西方路上跑。往生西方不难,弥陀净土是自己的家,回到自己家中有什么困难的?就像社会上的太保太妹在外面混,父母对他们不会放弃,在父母心中没有一个子女是绝对坏的。父母天天巴望儿女能够回来,如果他们不想回家,巴望又有什么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比世间父母的慈爱不知胜过多少千万倍!纵使造了杀盗淫等,甚至五逆罪的恶人,只要肯回头改过,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因为众生本来就都是佛陀的儿子啊!

诸位发心菩萨!只要你们有信愿要回西方去,都可以回去的。你问我保不保险?绝对保险!大家放一百二十个心。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我是照如来的意旨说,不是按照我自己心里想的。佛陀告诉我们:只要称名、生信、发愿决定往生,大家不要怀疑。佛陀亦云:慎勿生疑念,要断疑生信。大家对佛语一定要相信。

修行是否能成就,就看我们有没有发心要自度,并度多世父母及累劫师长。大家发菩提心,以这种广大菩提心的功德迥向就能生西方;受八关斋戒的功德迥向能生;受五戒的功德迥向也能生,更何况大家在此念佛用功求愿往生,那有不生西方的道理?

念到一心,生西方品位高,是中、上品;散乱持名未得一心是下品。只要是生到西方,纵使在下品也是很好的;所以我常说:宁可西方下品下下生,不做人间上上人。天上之乐尚且比不上西方下品下下生,更何况是人间上上人!什么是人间上上人呢?是大总统、大皇帝、一品夫人吗?不是的,是指人间圣贤君子之辈。

西方之家易到,只要恭敬至诚的称名发愿往生,决定去得了。是万修万人去,大家要信心坚固求生西方;如果心想:西方虽好,人间也不错,可以享受享受,当然就无法在西方。这就像一艘往西方的船,已经发动了马达却没有将锚拿起,这艘船还是开不走。所以,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自己诚不诚,有没有做到、修到,只要在因地上好好下功夫,都是功不唐捐的。记着,人间情欲不除,往生不易!

七、分层用功依等级

有些莲友来山打七觉得很苦,三点前就要起床,规矩很多也很严就怕倒了。山上虽然规矩严,但在执行上还不够彻底,就是顾虑到这类莲友,怕太严格,阻挡了他们学佛之路;所以目前的规矩有弹性,但这是不得已的方便。

等观音殿修建好了,打七的莲友就可分成两等级。初发心的在念佛堂用功,规距较松;已经对佛法有认识想要精进的,就在观音殿上层的华严殿共修,接受等同出家人的训练,做不好,不仅用骂的,至用打的。现代人根性下劣,果真要修行得好,往往是不打不成器的,对各位客气没好处,一、两个七打下来都不见有进步。当然打亦不成器,谁还同你白费力啊!

今天是佛七第七天,总算大家住昔有种善根,来山用功虽有很多不习惯,但都能忍受下来,勇猛不退。这在菩提道上是快步飞驰增上一程,要成就佛道也就可期了。预祝诸位道业成就!

我们人生在世,为谁辛苦为谁忙?忙得有意义吗?

佛陀无量的法门,总是叫人离欲,离欲无欲,无欲则刚,用钢刀斩一切情欲,身心才能得解脱;解脱,才能自在啊!世界一定要有三宝住世,黑暗之中才有阳光,苦海之中才有慈航。三宝之一的僧最为重要,若无僧修则无佛宝,..

妙莲老和尚揭秘:什么是天下最尊贵的事?

◎谁是你最大的敌人?如何解脱?无事烦恼是你最大的敌人,你若同敌人生烦恼,当然没力量解脱烦恼,要想办法和解,怎样和解?退一步海阔天空,量大福大,那有解不了的事情?只要多替对方设想,就不会有烦恼。◎你知道..

素食与放生

了解坏事一概不干是对的 知道好事一切要做是应该放生能得长寿,所以一般佛教徒对放生大都很积极。放生当然好,但不如吃素好,吃素才是真正彻底的放生。你虽放生还没有吃素,那你一生能放好多呢?你放的没有吃的多吧?当然..

修行要拿出大智大勇

一、舍小智小仁小勇大家都知道佛法难闻、难遇,闻到佛法能修行也很难。在无数人中,诸位总算有幸闻到佛法,也有信心来山修行,但修行时有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来呢?若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想修行也修不好的啊!各位来..

如何免费得福报?

佛陀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这是讲随喜功德的殊胜。我们见人修善,最低限度要欢喜赞叹,需要帮忙就帮忙;即使他不请我帮忙,我还是主动做不请之友,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助之成就,使好上加好。这就是大乘经上教我..

有钱不做好事菩萨能让你发财吗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怎能生出甜豆来呢?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

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现在是正修行第六,正式说明修止观的方法。止和观,这两种先说止,智者大师在这里..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

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

净土念佛篇

佛学问答四篇-净土念佛篇玅境长老答/编辑室整理问: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就是止、就是观!」这种说法对吗?答: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阿弥陀经》:「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意思就是教人持念佛的名号..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

如禅经偈中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冤入丘冢,虚受诸辛苦。这个诃五欲,一条一条的说完了,总说五欲的障道的情况。这以下智者大师又引禅经中的偈,来说明这个道理。就是《治禅病秘要法经》,在大正藏里是第十..

教义抉择篇

佛学问答四篇-教义抉择篇玅境长老答/编辑室整理问:目前有一些有名的南传禅师说:定内不能修观,要在定外修观。请问长老的看法如何?又二禅以上名「无寻无伺」,是否二禅以上即无法修观?答:在止没成就之前,谈不上定内修观..

八识规矩颂讲义(1)

八识规矩颂讲义(1)【绪言】大和尚慈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好。刚才大和尚的介绍,对於本人之赞叹,本人不敢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出家虽然时间不短了,但是在佛法里面,没有什麽成就的地方。本人在九○年,曾经来..

当能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就没有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若细心地观察自己,你就会发觉,这个「我」是个烦恼的根本,你会发觉这件事。若是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没有了,烦恼就不容易生起来,烦恼就会减轻了。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和,师兄弟不和、师徒..

七觉支

法句经 Dhammapada第十一:老品[偈颂146]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三[T30n1579_p0440a08]七觉支者。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

静坐漫谈

静坐漫谈于1995新竹福严佛学院阿弥陀佛!我们大家学习《摄大乘论》以后,应该是没有事了。但是现在又多出来一样事。多出来这一件事——就是要学习静坐的这件事,这件事在我个人的想法来看,倒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件事,应..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