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故里行
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被搬上银幕之际,唐僧的形象家喻户晓。反而,很少有人知晓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故里之行,使我更加缅怀和敬仰这位高僧,由此诱发出泉涌般的情思。
唐僧寺的一位老居士殷勤地领我们前去拜谒玄奘墓。玄奘墓位于唐僧寺西北匕约200米处,和邙北塬地其它古螺一样,墓螺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丛,生机盎然。墓前有碑,正面篆书声震五印,背面为誉满中华。碑身正面刻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之墓,碑阴刻玄奘传记。我联想起这位以60岁高龄立志徒步西天取经,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武威出敦煌,越流沙,途经一百三十余国,历尽风沙雪霜,终于到达佛国印度,并在那烂陀寺的无碍辩才,舌卷残云。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三千余名佛徒,千名婆罗门徒,均被玄奘精辟的论议所折服,荣获大乘天的殊荣,又毅然谢绝五印国王的挽留,决然返回阔别十七载的祖国。共计行程五万里,带回经律论五百二十夹,共计六百五十七部。先后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大唐西域记》这部十二卷自传体的游记,不但记录了沿途一百三十余国的风物人情,而且描述了以白骨为标,夜遇强盗豺狼,软禁宫室,财色诱惑等使人抹泪扼腕的事迹。
徐霞客徒步东南以血泪写就了《徐霞客游记》.而玄奘跋涉西域以生命谱写了《西域记》,其作品的文化历史价值不待言,其精神信仰却激励着有志者。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陕西长安玉华寺。他的头颅骨曾一度流落日本国,转经台湾,几经转辗,现供奉于江苏南京灵谷寺。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便是当年玄奘藏供经典的地方。
玄奘的生平事迹,保存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中。
引路的老居士说,相传清代光绪年间,这处墓地还比较完好,规模较大,还有十余座墓铭。他(玄奘)活着的时候为西天取经历尽磨难,死后也历经劫难。东南亚佛教徒和文化名人前来拜祭,无不在默哀中叹息。
玄奘祖居洛州(今洛阳)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现陈河村。陈河村略呈东西走向,玄奘故居位于村子正中,座北朝南,现保存有玄奘塑像,画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由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书的玄奘故里碑等。陈家古宅现存古井一口,井旁古槐树,皂角树相抱生长。相传玄奖自幼饮此井水,智慧早开,终成一代伟人。当地群众奉为神水,可治百病,十分灵验。因此,经常不断有外地人不远千里来求神水。
修复后的玄奘故里,座北朝南,占地六亩是一座古色古香,幽美雅静的院落。建筑包括大门、过厅、后堂及东西厢房,由南向北,布局巧妙,错落有致。名花佳树,石桌石凳,体现了隋唐时期中国农家传统住宅建筑的风格。
玄奘,俗姓陈名棉。祖辈历有官任。其父陈慧,曾任江陵县令。母、宋氏,隋代洛阳长史宋钦之女。陈慧夫妇生有四子一女。陈棉(玄奘)在诸子中排行第四。
出家前的陈棉,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备通经典,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虽钟鼓嘈赞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仕女芸苹,亦未尝出也。
出家后的玄奘曾于二兄长捷法师(陈素)同住洛阳净土寺,后游历陕西、四川遍访名师,有感于汉传佛教的不完备,而发愿西行求法。
传说,玄奘西天取经,一去十几年杏无音信,其母思子心切,每到夜阑人静,月上中天,便常常在村外河旁,燃一柱幽香,双手合什,遥望西天,默默为远行天涯的儿子祈祷,直到她离开人间。当地父老说,马蹄泉就是当年玄奘母亲烧香祈祷之处。参访完玄奘故里,坐在场院大槐树下小歇,有老农指着几个光着腚,怯生生望着我们的几个童孩说,他们是玄奘五十几代孙。我即不想追问什么,也不去多想,只默视玄奘故里的父老乡亲能珍惜这块养育过一代伟人的故土,也祝愿他们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智慧解月兑的生活。
返回时,天空布满铅云,天空深处,传来隐隐雷声。和去参观少林寺的同仁们谈起玄奘西行求法事迹和参访玄奘故里的见闻,他们后悔只因一念之差,而当面错过参访贤圣的机会。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玄奘故里行
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被搬上银幕之际,唐僧的形象家喻户晓。反而,很少有人知晓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故里之行,使我更加缅怀和敬仰这位高僧,由此诱发出泉涌般的情思。唐僧寺的一位老居士殷勤地领我们前去拜..
弘法是家务
弘法是家务妙华法师在中国佛教弘法史上,开示录以其真切、平实的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古往今来的佛门大德都很重视讲开示。并将开示的精要部分记录在案,整理成册,成为语录。这些语录体的言行录,语言简洁明快,见地深刻,可..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 妙华法师按营员对佛法的认知水平和我自己的身份来说,我应该给各位讲三皈五戒、四摄六度或者是佛教的十二缘起,但是今天为什么选了一个与和尚的身份似乎不大相符的题目去..
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
信众问:如果认为业障重,那就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梦参法师答:有很多的佛教徒,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嘴里马上会说,自己的业障大。其实,只要学了佛的人业障都不大。真正业障大的人,是根本遇(听闻)不到佛..
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三千年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他在五台山,看见五台山每天夜间十点钟一过,..
梦参法师:怎样学佛才不迷信?
问:怎样学佛才不迷信?答: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
亲人临终时,设大供养可助其离恶道
【经典原文】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
修定、修慧、修福报之前一定要先修忏悔之法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地藏菩萨说,末法的众生要想超脱生老病死,学习戒定慧,修习禅定..
举世皆从忙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修
有些众生寿命很长的,他享受都很快乐的,他就不修法不求道,菩萨在这个中间,就给他示现自在,菩萨得了利生的自在行。对这些个年老的,对这有病的,对这死的,一切众生啊,他不知道生老病死的苦患,菩萨就示现老、示..
为什么念佛不能间断?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圣号,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断,这个就难了。念一千圣号很容易,那你一个小时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够不断念三年,得靠你坚持力量了..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