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是家务

繁体

弘法是家务

妙华法师

在中国佛教弘法史上,开示录以其真切、平实的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古往今来的佛门大德都很重视讲开示。并将开示的精要部分记录在案,整理成册,成为语录。这些语录体的言行录,语言简洁明快,见地深刻,可为学人去粘解缚,化导正行,所以其流通深远,决不在经论之后。且不说像《指月录》、《碧岩录》、《心灯录》等历史名篇,近代《来果和尚开示录》、《虚云和尚开示录》和《慧明法师开示录》也是常翻常新,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善心和慧根。

而今,禅堂里的开示越来越少了,开示的小册子也越来越少。

但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不要说普通信众的需求,就是佛门中刚出家的后昆,也鲜能看到契理契机的、切合实际的开示。学者们的大部头著作关注的是佛学方面艰深的问题,学院里传授的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内容,现实弘法、学修的事很少有人关注。以致于很多出家众出现心理偏差,没有人给以及时的精神疏导。在家众信仰生活没有头绪,没有人给以及时梳理。也有一些中青年法师在适当的场合为大众做开示,但是由于信度和道德的局限,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老和尚们的开示又难以结合现代社会,生灵活现的再现佛法。大部头的经论大众没有时间或是看不懂。近年来虽然也有较通俗的佛法读本面世,但种类、质量、数量,和大众的需求相比,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也有一些海外法师的开示、著述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国内。如阿姜查的系列开示等,虽然通俗易懂,亲切真实,但其人物风情,毕竟在异地,也还是不能当机而谈。

我们常说“弘法足家务”,我看我们的家务做得不是太好。

很多中青年也有弘法的想法,但没有人扶持与培养。扶持中青年弘法看似乎常,事情本身所反映的却是住持寺院者对弘法的认识。寺院不仅要供游人参观,供出家人修行,供香客烧香拜佛,更重要的,弘法应该是寺院的使命,精神的所在。有人说佛教是一种教育,这个提法的好处就在于强调了寺院的教育功能。不但出家人需要以法摄众的教育,社会群众也需要这种教育。利用寺院现有的条件,提供给青年法师弘法,决不能有武大郎开店的想法。有些人为了管理寺院,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于采取罚款的手段,竟然收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到最后还是哀叹“宁领一营兵,不领一群僧”。原因何在呢,在于没有以法摄众。只要是出家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会有一点道心的、不断鼓励、启发他们的道心,道风和学风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五年前我路过一所寺院,寺院当家要我为大家作一次开示。我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讲了一个问题,即出家人为什么出家。收效是很大的,一位出家前就吸烟,出家后下了几次决心要戒烟的老僧把烟戒了。就因为我真诚地对大家说,我们辞亲割爱,已经放下了许多,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这句话触动了他的灵魂,提高了他对戒烟的认识,增加了他戒烟的信心。

也可能有人把弘法看得很神圣,所以不敢进入这块宝地。其实,人的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努力,也需要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绝对是唯一的出路。十多年前我亲眼见到过一位法师在拿着稿子发言时颤抖得很厉害,差一点下不了台。但是仅仅几年以后,他在任何场合,都能款款道来,有条有理。这当然和他的道心、努力是分不开的,锻炼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也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弘法。当大众唱“炉香赞”的时候,我紧张得脑海里一片空白,上座时方向也反了,一个多小时下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事后,同道们说,你的脸简直像块红布。

但是,也不要把弘法看成是轻而易举的事。祖师们认为:不开悟,不见地,不能弘法。能以口宣法,以身示法者才能称为法师。其要求是严格的,立意在于怕信口开河误导众生的法身慧命。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一字之差的公案,就说明了给人开示佛法的庄严性。所以讲经以前要礼请法师,以种种法式来表达大众对于法的渴望与敬重。可惜现在人们连弘法的法式也生疏了,能唱《钟声偈》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有些干脆走上讲台就开始演讲,讲者勿需净心入定,听者自由进进出出。纪律比菜市场奸一点,噪声比饭馆小一点。佛法的庄严荡然无存。

偶然讲一二次开示也就罢了,如果立志弘法的话,就必须要在教义教理上下死功夫,而且就此还不够,还必须肚里装着几部经,所谓“肚里有粮,心里不慌”。并且对于某一宗派要有真实的体悟和研究。平时则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学而不厌”。除内典以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要不断积累,到时才能信手拈末,头头足道,才不至于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热情。没有一股子热情,心身就容易疲软。弘法的道路也决不是一番风顺的,既有来自同道的冷水,也有来自于受众的责难,更有意想不到的苛刻的要求与为难。“说起容易做起难”,“眼高手底”,是一般人共有的认知特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求教于善知识,都是弘法水平提高的有效办法。既使是一次没有讲好,或者出现思维的混乱和口误,也不必灰心。世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类思想的每一点进步部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总之,热情是弘法的金钥匙。我曾记得有一本书中说,成功的宗教家要具备五要素,其中“热情”是五要素之一。

我见到一位中国佛学院刚毕业的学僧,他信仰纯正,弘法的热情很高。我听他宣讲佛法,心态并不平和,逻辑性也不强,语调等几个方面都有待于提高。但是,他的热情感动了每一个人。大家送给他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所以,热情在我看来源于弘法的良好愿望,来自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动力。生生世世保持这样一股热情,一定会天道酬勤的。

我们常听到受众对法师在讲经中,宣扬某一宗派贬低另一宗派有异议。我感到这就涉及到一个弘法者在弘扬教法时,怎样评价其他宗教或在同一宗教里对待其他宗派的态度了。更深一步说还反映出弘法者的见地是否圆融,是否对于各宗派不同的修行方法在心中有个“黄金底线”。我认为在弘法时可以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以显扬宗派特色,以突出弘法的风格与特性。但是,对于其他的宗派要有客观的正确的评价。不必弘扬某一宗派非要以压倒其它宗派为前提。如果非要这样做,不但心态不好,而且在得到某一部分受众的同时,也会失去另一部分受众。

由于弘法中对于其它宗派兼顾不周引起非议与争端的事,在信众中时有发生。有意无意刺伤了他们的宗教感情,甚至摧毁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宗派信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慎重。

法会的受众中有响应众,有护法众,有随缘众,有当机众,目标应是当机众。与会的当机众,他们已经不是仅仅用耳听了。可以说他们是在用“心”听,用以往的经验在听,所以他们希望讲得越深越好。而响应众、护法众与随缘众,他们会因为讲得太深而失去听经的兴趣和信心。

这也与弘法方法有关。深入浅出,引进去,淡出来是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方法。以《金刚经》为例,如果我们的方法限定在“谈玄说妙”上,“引经据典”上,通会全是哲学名词概念,什么“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肯定、否定,肯定之肯定,否定之否定”,这就很难引人入胜。由于佛法阐示的是人生宇宙的真理,很难说不涉及到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因指见月”的方法很多。在道理艰深处讲个公案,讲个故事,以生活中最“形而下”的事实,说明一个最“形而上”的道理也是可以的。比如有一次界诠法师在福建广化寺给新戒开示时,他说,有的人不学佛没事,一学佛便神经“短路”。“短路”是生活中常见的电线错接的现象,他在这里说“神经”时用了“短路”,生动又形象,收听效果就大不一样。

我们有的法师道行很好,但是由于长期的山林、寺院生活,外界失去了联系,不谙熟生活法则,讲经说开示时通篇是佛言祖语。讲者尽心竭力,听者云里雾里。就是在各级佛教院校就读教学的法师们,也要注意尽可能要改变以往哲学思辩的思维定式,尽可能用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去讲经说法。

现在录音、录像,扩音、传送方法很先进,很有利于法音流布讲经者的形象和语调足一定要讲究的。

任何事物最完美的结合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以讲经的形象由所讲的内容来决定。如果讲大座,讲一部完整的经典,一定要穿袍搭衣,现庄严像。拈香、上座、开讲都要遵照仪式进行。在开讲后坐姿要正,这就全凭平日腿子的功夫了。讲经的过程中动作不能过大,过于张扬,会影响听众的心理专一。如果过于刻板,讲者不放松,会累,听者也会由于单一的形体、呆板的语调而疲倦。人的形体被称为形体语言,意即可以传达思想感情。在讲经时适度的配合以身姿、手势,有利于内容的传播和吸收。

再就是语调。有的人在讲经时声音很尖,声音从口腔挤压而出,听者不久便会感到心累。讲的人也不会坚持太久。而有的人则音声很低,似呢喃自语,听者伸长耳朵还是听不到在说什么。久之,则心中生厌。

有的人则类似语重心长,声音持重而又缓慢,仿佛天国的声音,传到我们地球需要很长的时间,让人等得发困。而有的人讲经,如同行人赶路,一路小跑。可怜的老人们那能跟上这时代的步伐呢。

总而言之,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身姿、语声的适度,弘法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讲座则另当别论。讲经的主要目的在于起信,讲座的主要目的在于传达思想,发表高见。所以讲座较之讲经要活泼得多,要灵活得多,气氛也比较热烈。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可以只讲不写,也可以边讲边写。可以有学术内容,也可以有基础知识。没有手势,手势多一些都不为过。但是切忌“煽情”“造势”,给人以虚假之感。

我一直认为弘法者要有平民思想。佛陀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消灭四种种姓之间的不平等,追求生命的平等。整个教义也体现了智慧、平等、慈悲。古往今来的诸大菩萨以“不舍众生,成就众生”为己任,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体恤民众疾苦,解除民众的精神苦难,可以说深得人心。六祖慧能大师也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的典范。他讲经说法的语言平实、亲切、生动,联系大众生活,深入浅出,达到了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回家就能用的地步。较之形而上学的说教和脱离生活实地的经院哲学更有生命力。就是在今天依然深入人心。

讲经足一种修行。大家一般认为讲经就是我讲你听。其实不然,讲经的整个过程,至始至终贯穿着讲经者的心智活动,既静思维的过程。讲经者必须平心静气,排除外在的干扰,发明经义,一点也不能心浮气燥。尤其是剥离到关健之处,乱意、口误都可能遗恨万年。我们可以将此看成足慧力的培养和慧学的运用。而几个小时端身正坐法座,收束心身,可以看做是净戒的守持。这比平日的持戒表现得更为实在、具体。因为身口意三者一丝一毫的散乱,都会使讲义偏离已定的轨道。

如果连续十几天讲经,一天一次,一次二小时的话,几天下来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还得接受大众的访问,回答他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这就是考察你的耐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了。最累的时候看到饭也无法下咽。有些佛寺处在边远的地方,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生活中的诸多不便,都必须自己去克服。

有人发心建寺,有人发心造像印经,有人发心管寺。我看更应该有人发心讲经弘法。如果搞生产,我们一定搞不过农民,如果搞工业,我们一定搞不过工人,如果发展经济,我们一定搞不过企业。但是讲经说法应该足我们的本份,我们应该是行家里手。我一直主张:把科学的问题交给科学家,把哲学的问题交给哲学家,把众生的烦恼交给佛教。

弘法是家务,不但要常常记在心上,挂在嘴上,也要落实在行动上。

人的心灵和土地一样,如果不种庄稼,一定会生杂草。杂草也就罢了,如果长出毒草,心里的毒草可就比地上的毒草难除了。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玄奘故里行

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被搬上银幕之际,唐僧的形象家喻户晓。反而,很少有人知晓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故里之行,使我更加缅怀和敬仰这位高僧,由此诱发出泉涌般的情思。唐僧寺的一位老居士殷勤地领我们前去拜..

弘法是家务

弘法是家务妙华法师在中国佛教弘法史上,开示录以其真切、平实的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古往今来的佛门大德都很重视讲开示。并将开示的精要部分记录在案,整理成册,成为语录。这些语录体的言行录,语言简洁明快,见地深刻,可..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 妙华法师按营员对佛法的认知水平和我自己的身份来说,我应该给各位讲三皈五戒、四摄六度或者是佛教的十二缘起,但是今天为什么选了一个与和尚的身份似乎不大相符的题目去..

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

信众问:如果认为业障重,那就精进的念佛诵经消业障不好吗?梦参法师答:有很多的佛教徒,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嘴里马上会说,自己的业障大。其实,只要学了佛的人业障都不大。真正业障大的人,是根本遇(听闻)不到佛..

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三千年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他在五台山,看见五台山每天夜间十点钟一过,..

梦参法师:怎样学佛才不迷信?

问:怎样学佛才不迷信?答: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

亲人临终时,设大供养可助其离恶道

【经典原文】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

修定、修慧、修福报之前一定要先修忏悔之法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地藏菩萨说,末法的众生要想超脱生老病死,学习戒定慧,修习禅定..

举世皆从忙里老,何人肯向死前修

有些众生寿命很长的,他享受都很快乐的,他就不修法不求道,菩萨在这个中间,就给他示现自在,菩萨得了利生的自在行。对这些个年老的,对这有病的,对这死的,一切众生啊,他不知道生老病死的苦患,菩萨就示现老、示..

为什么念佛不能间断?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圣号,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断,这个就难了。念一千圣号很容易,那你一个小时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够不断念三年,得靠你坚持力量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