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观想导师为金刚萨埵?

繁体

你的上师即是你虔敬心与福德的投射,而虔敬心又是你佛性与福德的显现。若无福德,你就无法在遇到上师时认出他来,或一如提婆达多,觉察不出上师的一丝功德。因此,在认出上师的能力上,福德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虔敬心就是这种福德的体现。

在前行修持的过程中,上师的角色会发生转变,就如同一个女人的角色会随着她各种互动所需的目的而转变一般。对她的母亲而言,她是女儿;对她的丈夫而言,她是妻子;对她的雇主而言,她是清理屋子的人。同样的,一切诸佛与菩萨本质上完全同一,但由于我们是二元分别的众生,因此,每位佛与菩萨不同的名号、颜色与外貌,能帮助我们聚焦于特定的工作上。在此修法中,是将你的上师观想为金刚萨埵,来凈化你的染污。

从技巧上而言,另外一个很好的凈化蔽障方式,是观想莲师(而非金刚萨埵)在你的头顶,并持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六字金刚萨埵咒」或「十二字莲师心咒」——金刚乘确实是各种不可思议法门的宝库。然而,凈化蔽障的力量总是与金刚萨埵连在一起,因此,他的修法是被公认最殊胜的凈化蔽障法门。佛教史告诉我们,金刚萨埵如此巨大而惊人的净障能力,源自他在菩萨因地时所发的大愿;他发愿一旦证得佛果,仅是他的名号,就足以净除甚至最严重的染污。

在此修持中,我们观想上师为金刚萨埵。在此,学生们总会问:「为何不直接观想上师本人?」在此,将上师观想为平常人的一个风险,是当你忏悔时,可能会想有所隐藏。

毕竟,如果你的上师只是个平常人,他怎么会知道你是否完全坦白?不是有很多次,都显示他对你的许多作为全然不知吗?而这种明显的了知落差,不就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更确定他并非全都知道吗?我们都受了制约,因此不会在上师面前行为不端;但如果我们背着他所做的事被他知道,我们会极为尴尬。所有这些状况,都会使得我们对上师培养强烈虔敬心或视上师为佛,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我们要将上师观为遍知佛陀金刚萨埵,他了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切;面对他,你无所隐藏。这是坦承自己所有可耻恶行的良机,而且你会发现,一旦忏悔了,你就会感到极大的解脱。

你必须相信,你的修持必定见效。

甲申年清明节众姓水陆法会上堂法语

甲申年清明节众姓水陆法会上堂法语( 2004 年 3 月 31 日 )春风和畅万物欣,庭前柏树演妙音。欲知西来的的意,天心人心等佛心。时近清明,天地开泰,万象更新,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古人云:春主生。实则生非只于春季,举凡日..

丹青绘道意 翰墨写人生——亲近本慧法师散记

丹青绘道意 翰墨写人生——亲近本慧法师散记明 海1993年3月20日上午,数百信众云集赵州柏林禅寺,夹道欢迎一位从台湾返乡的八旬老人:本慧法师。本慧法师,号入迁,又号行简、紫筠,出家前名任博悟,书法、绘画卓冠当代。60..

学禅五感

学禅五感(2008年3月22日)“学禅五感”,这样一个题目开头便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禅不是去寻找某种感受。佛学里讲“有受皆苦”,只要是感受都是苦。但是说话总得有一个由头,所以我想了几个由头,冠之以这样的题目,作为跟..

略说寺院生活仪轨

略说寺院生活仪轨(2007年7月19日)所谓寺院生活的仪轨,就是我们在寺院里生活的时候,在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要遵守的一些规矩。你们有机会到寺院里来体验几天生活,不管是从信仰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了解一下寺院..

情不附物

情不附物明海作为汉传佛教的信徒,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福报,什么福报呢?我们能够通过汉字记录,直接聆听中国古代高僧大德的开示。 我们知道,佛教渊源于印度,后来才传到中国,传到中国以后,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漫长..

己丑年上元节普茶开示

各位师父,各位居士,大家好!今天是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在传统又叫上元节,今天也是个团圆的日子,我们现在听到外面的鞭炮,也可以想像世俗的人,各家各户围坐在一起,所以我们今天普茶呢,其实也是一个大家庭坐在一起,在座的..

如何从善入门修证佛道

郭芳玲:我们现在从事慈善事业,各个宗教也都讲善。我想问,从善入门修证佛道,能不能达到般若境界,或者说怎样达到(般若境界)?请大和尚开示!大和尚:释迦牟尼佛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然后第三句是自净其意。就是先从做善..

甲申年中元节报恩法会佛学讲座

2004年8月24日第一讲 三归依一、释“归依”1、归:⑴、“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入佛“三知”

入佛“三知”(2003年10月5日晚于柏林禅寺普贤阁)明 海我今天讲一些从学佛来讲比较基础的题目。来说说我们作为在家人要学佛、要入佛门首先应该知道的事情。我把它也从三个方面来概括,题目可以叫"入佛三知"。我们要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原文]修持法门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谓一句弥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消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原文]念佛正教说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凡夫日用而不知如来之道鲜矣,故我..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原文]深信因果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故因..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原文]受持戒法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原文]奉事师长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一臂而..

杂譬喻之三

杂譬喻之三[原文]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