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苦乐之由来

繁体

论人生苦乐之由来

明真法师

夫人生之境遇,岂可一概而论哉。有苦者焉,有乐者焉,有先苦而后乐者焉,有先乐而后苦者焉。不了唯心者,以为苦乃人之所恶,乐乃人之所好,遂有不平之见,而以人力争矣。于是乐者极欲穷奢,流连忘返,而不思造善因,种福培慧,以获未来之乐报矣。苦者万难交侵,怨尤无已,而不知安贫守分,悟道修真,以脱现在之苦果矣。二者皆背道而驰,弃本逐末。只知有秋收不知有春种,只知有今生不知有前世。此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循环不息,而无有转凡成圣、超尘出俗之期也。然推其本,探其源,亦以未明夫苦乐之由来耳。故致迷因昧果,颠是倒非,苦者愈苦,乐者亦苦。我佛所谓可怜愍者,如是而已。唯识达之士,知人生之苦乐系乎前因而不妄生一念,故终身享其所乐而不加喜也,尽形受其所苦而不加怒也。盖以宿业所牵,理顺受届,可逢乐生喜,遇苦动怒者哉?喜怒既无诸妄,顿息则心中惺惺寂寂,寸丝不立。无烦恼可除,无法门可学,无众生可度,无佛道可成,尚何有苦乐之可言哉?夫如是,则随遇而安,顺缘而住,一钵千家,孤身万里,无所往而不乐矣。佛祖圣贤安隐,解脱之方殆不过是也。以无心求乐,乐有自来;无心脱苦,苦尽自去。此非钝根众生所能悟解也。且宇宙万法唯识所现,独苦乐二法,而不由识现乎?既由识现,则正自作自受,理所应然,又何生喜怒于其间也?其喜怒之者,乃无智之妄人为耳,岂有智者所为哉?况夫天下之事,决无苦于前而不乐于后者,亦无乐于前而不苦于后者。苦为乐因,乐为苦果,因果相连,不可不信。呜呼!善恶皆由自造,苦乐不存外来。故苦者自苦,非人之与我苦也;乐者自乐,非人之与我乐也。我造善因,斯乐果得矣;我造恶因,斯苦果得矣。然则人生苦乐之由来,岂有他耶?亦由自召之耳。而昧者不察乎此,一处苦境则抑郁不伸,抱愤一世。因此厌世者,则流于自杀。羡世者则铤而走险,作宄作奸劫人劫物。一旦祸出不测,亡命丧身,而恨天不我佑,人不我助,是何异聋者咎声之不及耳,瞽者怨色之不及目乎?亦何愚之甚哉?吾愿世出世间信男信女,慎勿逢乐而贪,遇苦而恚,以乐不终乐,苦不终苦,均有败坏之时际也。一至败坏,苦乐皆空。何如早寻出路,觅一不苦不乐之境。夫天坏而不随之,地崩而不随之,崩入水而不为之溺,踏火而不为之焚。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圣无凡,无今无古。斯何境也?即所谓三世诸佛享受寂光之真妙境也。

(原载《法海波澜》一九二九年第一期)

中阴身一念佛就往生了吗?

中阴身一念佛就往生了吗?明证法师开示:如果中阴身能念佛的话,同时信、愿具足,就一定往生,如果只是念佛,不见得能往生,因为他没有信,没有愿,必须要有信愿同时具足才可以。摘自明证法师《精进佛一开示暨问答3》..

过午不食之功德利益为何?

过午不食之功德利益为何?明证法师开示:第一,减肥,你少吃一顿当然就没那么肥了,另外,能够比较好地修禅定,为什么?因为人吃了东西以后,血就往胃那儿跑,因为它要消化食物,往胃那儿跑的多了,头上血就不足了,血不足,气就不..

义工是不是要聚在一起讨论沟通事项,才能决定事情?

师父,义工是不是要聚在一起讨论沟通事项,才能决定事情?明证法师开示:道场与道场不同,有的道场不搞这些,就是那个主要人说了算,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其他人听就好了,因为他比较有威信,做事也公平,不必讨论,大家都相信他..

明证的妄想

明证的妄想刚才我批注完慧修的日记之后,因为没有什么可批注的,突然打了一个妄想。有一块金子,被人做成了屎橛的形状。人见了问它:你是屎橛吗?答:是。有人问:你是金子吗?答:是。又有人问:你既是屎橛又是金子吗?答:是。..

如何让孩子也来学佛

明证法师:如何让孩子也来学佛问:请师父开示,小孩子经如何让他走入佛堂念经,或来听闻佛法?明证法师答:小孩子,如果能够生在居士家里,大部分的小孩子在他上一世,临终之前曾经发过愿,愿我生生世世,生在学佛人的家里,能够..

论僧尼皆宜急力求学

论僧尼皆宜急力求学明真法师余闻古之为僧尼者,必有超方之学识,出格之见地,乃获投入空门,染衣削发,而为出尘之上士。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不受人愚,不为物屈,盖以有学故耳。是以学能转昏为明,化愚成智;可以开拓心胸,可以..

论人生苦乐之由来

论人生苦乐之由来明真法师夫人生之境遇,岂可一概而论哉。有苦者焉,有乐者焉,有先苦而后乐者焉,有先乐而后苦者焉。不了唯心者,以为苦乃人之所恶,乐乃人之所好,遂有不平之见,而以人力争矣。于是乐者极欲穷奢,流连忘返,..

研究世人不信佛法之理由

研究世人不信佛法之理由明真法师佛法是东西文化的结晶,具宇宙人生的真理。人们当奉之为国教,视之为异宝。潜心研究,发明妙旨,饶益身心,感化社会,那才表示有相当的认识,不枉费古人些心血。而乃一般时髦的人物,不明佛教..

什么是“烦恼”?

什么是“烦恼”?明真法师烦恼这东西,在我们生活里,好像并不十分生疏。我们过去或多或少都尝过一点烦恼的滋味。就是在今天,我们面前新社会里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到处触目灿熠,扑鼻芬香,大家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幸福..

论学佛者应打破贪心

论学佛者应打破贪心明真法师窥观今之世道所以日坏,人心所以不古者,其病虽非一端,而推其致病之由,实由于贪之一字。故贪为三毒之魁,五盖之首。其贻害也至酷,其造祸也实深。举全世界上,无论何人,几无不受其害而遭其祸。..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明真法师一、佛衣徒只有一个人民的立场问:佛教徒为什么只有一个人民的立场?不应在人民立场外,别有一个佛教徒的立场?答:我们要搞清这个问题,最好是先对“人民”、“立场”和“佛教徒”这些名词,能有一个正确..

对于端阳节之感言

对于端阳节之感言明真法师俗以五月五日为端阳节。是日也,家家挂艾,户户悬蒲,其意何居?大率以蒲剑锋芒,可以斩怪;艾虎雄威,可以逐邪。此乃迷信之举,余窃以为不然,故因此而有感焉。夫邪怪为不祥之物,诈现丑形,巧作媚语,..

净除妄念方是真修说

净除妄念方是真修说明真法师天下不治,由人心不净;人心不净,由妄念不除;妄念不除,由止观不修。故欲治天下,则必净人心;净人心,则必除妄念;除妄念,则必修止观。此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诚以妄念,为万恶之源,众祸之首..

《心经》的探索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探索明真法师一、题解般若,译智慧。在经论中主要是指证悟真如涅槃的智慧。结合《心经》,即是证悟五蕴皆空、 诸法空相、 究竟涅槃的智慧,这在我国口用的智慧一词中,根本就找不出这种含义。..

出家僧尼的生产和持戒问题

出家僧尼的生产和持戒问题明真法师天下之事多矣,未有不由己者。善者己也,极其善,则为尧舜禹汤。恶者己也,极其恶,则为桀纣幽厉。前无御者,欲圣则圣;后无挽者,欲凡则凡。世人果明此理,则证涅槃、堕地狱,无不由己也。所..

至心忏悔文

至心忏悔文明真法师夫玉之美也,不能无瑕,圭之白也,不能无玷,而况人乎!故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改过之道无他,忏悔而已矣。忏悔之法多端:有对首焉,有作法焉,有无生焉。随修一法,皆可出欲海,离爱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