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繁体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前言

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忽然热烈的讨论起来。

今年元旦,奥客兰的佛光寺主——卞妙诚居士,与其莲友,来小寺,提出此问题,征求笔者的意见。法义的明达,为修行者所必备的条件,遂不揆肤受,略予说明如后。

往生,生是现起,往是由此到彼;意谓修行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者,在此世界命终之后,到彼极乐世界,出现新生命,故名往生。

带业,业是动能,带是任持不失;吾人意识的思想,及发之于外的语言行为,会造成动能,有招感果报的力量,潜藏于心之深处。此业有罪福之异,故所得果,亦有苦乐的差别。吾人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罪业福业,其数甚多,有已得果报者,即灭而无。有未得果报者,随彼补特伽罗所到之处,恒与身具,而不失坏,待时予果。如《大乘成业论》卷一偈云:

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

遇众缘合时,要当酬彼果。

﹙T31.783a﹚

是名带业。

念佛的修行人有成就者,命终之时,蒙佛慈悲放光接引往生佛的世界,以前若有所作而未得果的罪业,亦附其身心之内而往生。是名带业往生。《那先比丘经》说:

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石没!」那先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否?」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地狱)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

(《中华大藏经》第一辑145册60987页上)

带业往生的道理亦如是。

消业往生者,所作的罪业,对于往生有阻碍作用,须诚意的忏悔,生厌患想,消灭其阻碍作用,临命终时,纔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否则难以往生,故名消业往生。

上来所说消业、带业的涵义,似乎有矛盾。主张消业者说:罪业有阻碍作用,有罪业者不得往生。主张带业者说:虽有罪业,藉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带与消,生与不生,二义相违,如何融会,令无矛盾?兹引《观无量寿佛经》文,会释其义如后。《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说: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T37.304b)

文中所云「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乃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即是消业往生。华开以后,二大士为说除灭罪法,是带业往生;因为此人,虽已往生极乐世界,还是有罪业的。此罪当然不是往生以后新有的,是以前在娑婆世界时造作的。前文虽说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还未除尽,犹有残余。所余的罪业带生极乐世界,故二大士为说除灭罪法;故知此文正是带业往生。总之,在此一人的往生情况中,兼有带与消的二义。

带业往生者,涵有消业之义。消业往生者,含有带业之义。其所以如此的原因为何?试为分析之。

求生净土的人,所修净业,有强有弱,所造的罪业,亦有强弱。若人在生之时,虽有念佛等功课,然未能摄心不乱,轻浮易动。临命终时,正念无力,又得不到清净因缘的资助,罪业得因缘而现行,不能降伏,是人必随罪业流转恶趣。既不能消业往生,亦即不能带业往生。

如所造的净业势力强大,能伏罪业,罪业即不能为障,便即带业往生。相反的,若所造的罪业强大,此人必须提高理智,澄清正念,断相续心,决定不再造了,恳到忏悔,至诚念佛,学习止观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求生净土,如是等净业时时修集;果能如此的话,罪业虽是强大,也会被削弱了,无力扰乱净业,净业也就容易现行,就可以带业往生了。所带的罪业,是已被削弱了的,故带中有消。消而未尽的部份,带生净土,故消中有带。此义适与前文所引《观经下品下生章》相合;故带业与消业,彼此相兼,非是互无。此义之要点:无论说带业说消业,必其净业能增长至强有力的程度,纔能带业或消业往生。

如上所说,修学净土法门者,其净土资粮要增长至强力的程度,纔能往生净土;若如是者,所积集的净业,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强而有力?

此一问题,如唯就凡夫分位的念佛愿望而言,可这样解答:所修净业,只要能往生净土,就是强有力了。在生之时诚恳的长期修行,临命终时无诸恶缘,正念分明,一心想佛,称佛名号,愿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蒙佛放光接引往生;这是最有力的净业了。若命终时,颇多罪相现前,或重病缠身,或遇到恶知识的干扰,或忽逢水火等意外事件。其心仍不颠倒,不失正念,归命弥陀大导师,愿生彼国;是最可称之为强矣!兹引经文二节,略说净业的行相。

1.《佛说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若人闻而能信,愿生彼佛世界,时时忆念彼佛「名号」,而不忘失,是名「执持」。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名「一心」。无其他的杂念惛沉间隔,专注不散,名「不乱」。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否已得念佛三昧?与奘公译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参照,似乎犹未得也;或应介于未至定亦可以称之为三昧乎?或谓有强弱的不同:强者乃至七日,弱者唯于一昼夜中,得心不乱。过此时限,其心则散,是名「事一心不乱」。还有「理一心不乱」,谓因念佛三昧,得实相慧,入无生忍;此则不应有七日的时限。若释为尽形寿一心不乱,则与奘译有违,亦恐与今译不合。

一般的凡夫,由于惑业的困扰,死亡之时,其心颠倒,不能正知所面对的境界实况。今以所得一心不乱念佛的功德,命尽之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唯有清净海众现其人前,所以即得往生;念佛名号的修行人,应努力成就这样程度的净业。

2.《佛说无量寿佛经》: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T12.272c)

此文说有二种念佛者,第一人有三句:一、至心欲生彼国,谓真实厌恶此世界的秽恶,恳切的求生净土。二、发无上菩提愿。三、乃至十念念佛。

有二种十念:

一、平时十念: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藉气摄心,令不流散,成就专精的胜行。作十念已,发愿回向(引于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二、临终十念。如上所引观经文中所说。

《阿弥陀经》劝念佛者,平时要得一心不乱。此经下辈的净业分位降至十念。其中有何道理?

《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与《无量寿经》上辈中辈的净业行相,盖佛为精勤行道的人施设的。意在平时有如是良好的成就,临命终时,容易往生。若懈怠的人,平时不能精进念佛得心不乱,命终时难有把握往生净土;但是,释尊以佛眼观之,若舍报时,幸能十念念佛,亦得往生。

若一生之中无恶不作,临终方始觉悟,能真实的回心向善,而释尊大悲普利的教化,眉毛托地,给予不绝望的安慰,故不得已有临终十念法门的建立。如人因此,便不预先修集净业。自念身强力健,且先放逸,驰骋五欲,恣纵六情,只待临终十声念佛,往生净土,是为谬矣!

此中道理,一言难尽。

人的死亡,大约有两种情形:

一是顿死。如心脏病大血管爆裂、脑溢血等;或遭遇意外事件,如车祸、水、火、大地震等,突然间就死掉了,还能十念念佛吗?

二是渐死。此则多数是病苦缠身。若病轻微,不以为意,认为死还未到来,不肯念佛。若病情严重,体力极为衰弱,多诸苦痛,此时能作素常不作的事情,摄心念佛乎?若有善友的开导和协助,信愿因之而生,或能随顺而念;但是,若耳根坏了,善友的开示与助念之声不得闻,或眼根也盲了,不能发识,虽有佛像挂在他的面前,亦不得见。得不到外缘的帮助,是人自己能十念念佛乎?

若眼根、耳根仍然正常,而意根颠倒了,可能会憎恶善友的所为,认为:你们都是来要我死的,我不会死,我还有二十年荣华富贵。有某某神医灵药,我会很快恢复健康!这就根本不想念佛了。若是人入于闷绝的境界,一无所知,当然也是不能念佛的。

假设其人,亦不闷绝、亦不颠倒;然而,病魔所苦,心情极为忧恼,焦燥不安。譬如一个懦弱的人,为强力的怨家捉住了,以刀相刺。此弱者甚难得脱此苦而逃避之。病的苦恼人,与此相似。在此情况下,能摄其心,念念相续,乃至十念念佛乎?

有修行的人,若有病时,虽亦觉得病苦,而内心还能寂静而住,与法相应。无修行的人,在苦恼时,其心不完全为苦所困,能相续摄心念佛,非为容易。若有善友的协助,当能减少多少困难。可是,平时不修净业,喜欢放逸的人,远离佛法,亦难以得到善友。没有善友的帮助,那就更难了。

所以,在生的时候,放逸其身语意,不习净业,希望临终十念往生净土,那不是容易成就的。

若是诸根未坏、或坏的不严重。意根亦不颠倒,亦不闷绝。有善知识的护持。自家的身心,虽为众苦所逼迫,而能有力发起正念,念念念佛,愿生净土。释尊的法语,真实不虚。若十念具足,必得往生。平素不念佛,而在临命终的危急关头远离种种障碍,念佛往生了。古德说:一万个人当中,亦难得有一个人成就如是功德。

所以我们不求生净土则已;否则就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行;作那种万中无一的事情,是靠不住的。

《大庄严经论》卷十五页二十五中,有一譬喻:有国王养了很多善于作战的骏马,时有邻国国王与之交战,知此国王有好马的原故,心有所惧,便即撤退。是时国王作是思惟:我所以养马,是准备与敌国作战的。现在敌人已退散了,养马何用?应将这些马发给人民代替人力的工作,于马无损,于人有益。作是念已,即下令负责人将诸马群分与人民,用之推磨。经过多年邻国军队忽又入侵,即下令收回以前发给人民的马,与敌人作战。因为马常推磨旋转而行,成了习惯不肯前进。设加杖捶,还是不肯行。

这一譬喻,正好说明,在生之时不念佛,贪着五欲,死亡到来时,还是恋着五欲之乐,很难摄心念佛的。「本不调心故,临终生爱恋;如马不习战,对战而游行。」所以不应唯恃临终十念,平时也要精勤的积集净业始得。

前来解说第一人的三句。第二人亦有三句:

一、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深法」,谓空、无相、无愿、如、法性、实际等,及诸深经,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等菩萨藏。此人闻说深法时,得滋味故,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对于其余的事,无如是信乐,此必是慧根深利,有所悟入,非只文字上的分别。

二、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此句显示前第一人,无深信乐,所以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则未必具足十念,可知此人慧的威力特强。

三、以至诚心,愿生彼国。(参考《无量寿经宗要》)略明一心不乱、十念等净业的行相如此,广如经论中说。

吾人命终的时候,如能真的往生净土,当然是最庆幸的;但若还带着垢秽的罪业,拜见大导师、诸上善人,那多么惭愧呢!如所修集的净业强而有力,能否究竟除灭恶业?若修集的净业虽强,犹未是圣道现前,现觉法性。

无始劫来恶道的罪业,未与果者,只能损其势力,令不现行招感果报而已,未能除灭其种子;所以往生与否,都是有「带」义的。

兹引二文为证:

1.《成唯识论》卷九.页十八:

初欢喜地,断二种愚,及彼粗重: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彼粗重言,显彼二种。

2.《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页三:

又于得证初地时,此菩萨之一切恶趣,皆悉永尽。岂不从得加行道忍位,便能不因业力而往恶趣,已尽恶趣道耶?得忍位已,不堕恶趣,非以对治坏彼恶趣之种子,特缘不具耳;此以真对治坏彼种子,名灭恶趣。

由是得知,凡位的念佛者,只是息灭恶业阻碍往生的作用,名为「消」耳。消而不能尽的罪业,当然是带走了。若真实的究竟除灭恶趣的业果,必已是圣慧成就得无生忍的大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持读诵此经,先世所造的罪业,不能牵之堕落恶道。仅在今世为人轻贱,先世的罪业即消灭了。所以若想清净的消业往生净土,无罪业可带,敬请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九八三年发表于菩提树杂志第三六六期

四护法门

四护法门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但是佛法中..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2000/07/15玅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这是两句话。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约因说的,「身心安住」是约果说的,由因而果,是这样意思。这里一共是分四段来讲这个题目,第一段..

佛恩寺禅七开示

佛恩寺禅七开示2001/4/13于台中佛恩寺贵佛恩寺,大和尚慈悲,监院法师,维那常在法师慈悲,及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不管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应该是有共同的意愿,就是涅槃为上..

学习佛法的功德

学习佛法的功德妙境长老 讲述智宽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我先讲几句闲话。我看见一本书上说到:在宋朝,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时,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节先生写的一首诗,我先讲讲这首诗。水流任急性常静,花落虽频..

略谈止观

略谈止观1996/11/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

如何修三三昧

如何修三三昧妙境法师1998年埔里法如精舍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从《阿含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从《大智度论》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天天地见佛闻法,..

排毒要修四念处

排毒要修四念处妙境法师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前言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

金刚之智 第八章

第八章《八正道中修行》正见第一条,正见。简单说,正见就是对人对事正硧、客观、全面的看法。在佛教信仰来说,正见就是不邪见。执着于有,执着于空,不能行于中道,就是邪见。为了一已之利,不正念,不正行,歪邪的想法,就是..

金刚之智 第六章

第六章:《金刚之智》所谓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知识能增加我们对事物外部的感知和认识,智慧非常近于大智若愚这种思想。就是说,只有生发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和智力,把心上的蒙尘抹去的时候,原来本体的东西才可称为智慧。如..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