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离苦,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法门

繁体

念“地藏菩萨”,你就无所畏惧了

【十二缘所怖。追求苦所依。归敬地藏者。皆安住无畏。】

我们前面讲的十二因缘法,无论是过去世的、未来世的,总的来说,反正是你心里头一动起业了,这个叫业相。这个业相不会停止的,它会转变的,这个转变叫转相,它就在自心的相境界。 

业、转、现三相,完了就执取相续。执著名字,完了起惑造业。

所以这个苦轮是互相地迫害,这是可怖畏的,所以不要起业。不造业就不起惑,也就没有恐怖了。我们之所以会造业,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

身体要吃、要穿,同时也要求舒服。每个人都要给自己找舒服,怎么舒服怎么做,不管别人舒服不舒服——“你帮助我就行了。”

人人都是这样打算,互相地争夺。越追求,苦就离你越近——你本来是追求快乐的,但是越追求,苦越多。要想离苦,就要修法。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法门——念“地藏菩萨”就好了,你就无所畏惧了。 

【若乐修诸福。正念戒闻慧。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你求福德、求智慧,要产生正念。念什么呢?念戒、念法。念法就是闻法,闻法就生出智慧,也就是念慧。凡是归敬地藏菩萨的,你所求这些戒、定、慧都能满足,使你离苦得乐。

【乐一一功德。工巧药种子。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你喜欢作功德,或者愿意当医生、当科学家,愿意教工巧技术,可是没有这种智慧做不来,就求地藏菩萨加持你,给你智慧,可以发明创造。菩萨想利益众生的时候,必须懂得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外明、因明,这叫五明菩萨。修五明菩萨,那是世间的艺术,你都得会,而且用佛教的大慈悲心来学习。归敬地藏菩萨,就能有智慧,一学就会。

【求诸谷药田。男女衣仆使。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这一切都是现在我们所要求的,像种田的使谷物生长好,种药田的使药物生长得好。入山采药,像灵芝、人参,这些稀有的尊贵药材都能得到。

希望有人帮助你,或者求衣服、找个好佣人——“仆使”者就是佣人。你开一间公司,找几个好的助手、好的职工,这都很不容易的。哪一个职工不想偷你、不想整你、不想害你?只要归敬地藏菩萨,所求的都能满足。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10个月前

四护法门

四护法门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但是佛法中..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2000/07/15玅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这是两句话。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约因说的,「身心安住」是约果说的,由因而果,是这样意思。这里一共是分四段来讲这个题目,第一段..

佛恩寺禅七开示

佛恩寺禅七开示2001/4/13于台中佛恩寺贵佛恩寺,大和尚慈悲,监院法师,维那常在法师慈悲,及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不管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应该是有共同的意愿,就是涅槃为上..

学习佛法的功德

学习佛法的功德妙境长老 讲述智宽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我先讲几句闲话。我看见一本书上说到:在宋朝,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时,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节先生写的一首诗,我先讲讲这首诗。水流任急性常静,花落虽频..

略谈止观

略谈止观1996/11/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

如何修三三昧

如何修三三昧妙境法师1998年埔里法如精舍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从《阿含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从《大智度论》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天天地见佛闻法,..

排毒要修四念处

排毒要修四念处妙境法师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前言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

金刚之智 第八章

第八章《八正道中修行》正见第一条,正见。简单说,正见就是对人对事正硧、客观、全面的看法。在佛教信仰来说,正见就是不邪见。执着于有,执着于空,不能行于中道,就是邪见。为了一已之利,不正念,不正行,歪邪的想法,就是..

金刚之智 第六章

第六章:《金刚之智》所谓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知识能增加我们对事物外部的感知和认识,智慧非常近于大智若愚这种思想。就是说,只有生发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和智力,把心上的蒙尘抹去的时候,原来本体的东西才可称为智慧。如..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