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如何修知母,念恩,报恩,发菩提心
最开始时应该观察现世的母亲,这是因为对现世的母亲容易生起悲心的缘故。这时,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来思维:
● STEP1 知母
● STEP2 念恩
● STEP3 报恩
1
知母
所谓知母,就是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乃至获得解脱之间也不例外。对于现世的母亲,这一世就无须观察了。可是还要思维:她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而且在过去、未来的很多世中也肯定做过我的母亲。观想现世母亲时,这样思维就可以了。
但是,在将范围扩大时,就要知道所有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源头是极其遥远的。虽然我现在因为无明的遮蔽,而变得如此无知,连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不清楚。而且,在我刚出生,还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时候,肯定也有思维和感受,当时我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也早已记不得了。然而,这些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并不等于不存在。同样的,虽然前后世我也不知道,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佛经里讲过,在无始以来的轮转过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而大多数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通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过我的母亲。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是这样。对其他人修知母时,要这样思维。这样观察后,就能深深体会到,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这叫做知母。
2
念恩
所谓的念恩就是指想念、回忆母亲的恩德。在佛经中,将母亲的所有恩德分成了五种:
人绝大多数是胎生的,当我们在中阴世界里毫无自由地生活,不断受到极为恐怖的中阴现象威胁,痛苦异常,走投无路,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个肉体的时候,因为跟这世母亲有缘,才终于找到了投身之处。那么,我们当然应当知道,没有母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的身体。这是赐予肉体的恩德。
刚出生时,我虽然有了这个身体,但是,作为婴儿的我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不可能依靠自己活下来,是母亲养育了我,而没有让我死去。这是赐予生命的恩德。
这种恩德,每一个人都知道。小孩子刚刚出生时是一无所有的,身上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但是,作为母亲,却能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财产全部送给儿女。当然,这些是一般的情况,在现在的某些地方,母亲的这种恩德可能会慢慢淡化。但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父母不认为家产是自己的不该给儿女,而是把一生的积累全部送给他们。儿女也毫不推辞地把父母的财产当做自己的来享用。
在以前困难的时候,母亲养育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贫困的母亲。她是怎样把我们养育起来的呢?在养育过程中她是怎样无私奉献的呢?对此,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肯定都不一样。然而相同的是,每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都有这种深恩厚德,包括很多畜生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回忆小时候母亲是怎么心疼自己,怎么养育自己的。她辛苦得来的东西舍不得自己用、舍不得供养三宝、舍不得布施众生,把好吃的、好穿的统统让儿女们享用。
在很多传承上师所著的论典中,将母亲的恩德讲得十分详细,但其中大多数内容,是就西藏人的生活而谈的,或许和你们的生活不太相符。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思维。这样思维后,最后会深深地体会到,原来,母亲赐予了我这么大的恩惠。
小孩子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连说话、走路、吃饭都不会。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不是学校教给我们的,都是母亲教的。
因为母亲养育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修持佛法,这是母亲赐予我们的最大恩德。
除了这五个方面的恩德之外,凡是能够想起的母亲对自己言之不尽的所有恩德,都可以拿来一一反复思维。
对现世母亲修好知母、念恩后,就要将同样的观察迁移到其他人身上,并将范围逐步扩大。其实,只是我们回忆不起前世而已,如果我们可以回忆,并在大街上见到上一世母亲的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实际上,无论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好,还是前面观想的仇人也好,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也会做。在做我母亲时,他们肯定对我有这样的五种恩德。这就是念恩的修法。
3
报恩
既然已经知道了一切众生在多世累劫中都做过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有这五方面的恩德,那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要报恩。这是修悲无量心的最终目的。
确实,平时遇到的所有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那么,该如何去报恩呢?布施他们一些钱财,或是在他们生病时去照顾照顾,这是不是报恩呢?这是世俗人报答恩德的一种方法,菩萨也并不排斥,可以这样做。但是,这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彼此之间已经这样做过成千上万次了,然而我和一切众生依然流转至今,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虽然母亲们非常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切快乐,甚至包括炎热夏季中一阵凉风的吹拂,但却不知道什么是获得快乐的究竟方法;虽然母亲们真心希望自己能不受一丝痛苦,甚至包括蚊叮虫咬之类的微小苦痛,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彻底断除痛苦的最佳良方,却被无明所驱使,终日造作与快乐背道而驰的恶行。比如:她们会为了自己的健康无病,而去作宰鸡、杀鱼等痛苦之因,所以永远也无法灭尽痛苦。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该怎样解决呢?是不是用神通和神变来解决呢?不是。让他们明白生死轮回的本体,怎样抛弃烦恼和痛苦,懂得自己该如何走解脱道,这才是最关键的。
为此,就需要为他们传讲佛法,若想最究竟地传讲佛法,就要自己成佛。虽然目前佛法尚存于世,即使自己没有开悟,也可以依照佛的教言来宣讲佛法。但是,在佛教不存在的时间或地点,若连自己都不懂佛法,就更不可能为他人讲法了。所以,还是需要自己懂得佛法,自己证悟,最终要自己成佛。
由此可知,报恩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是真正报答母亲恩德的最殊胜的方法。然而,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烦恼都控制不住,那么不要说度所有的众生,只度一个人都成问题。所以,我们要发愿自己先成佛,再度化众生;也可以发心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或者是发心让众生首先成佛。让众生先成佛是最殊胜的发心,但实际上这样发心以后,自己还是会先成佛的。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四护法门
四护法门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但是佛法中..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2000/07/15玅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这是两句话。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约因说的,「身心安住」是约果说的,由因而果,是这样意思。这里一共是分四段来讲这个题目,第一段..
佛恩寺禅七开示
佛恩寺禅七开示2001/4/13于台中佛恩寺贵佛恩寺,大和尚慈悲,监院法师,维那常在法师慈悲,及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不管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应该是有共同的意愿,就是涅槃为上..
学习佛法的功德
学习佛法的功德妙境长老 讲述智宽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我先讲几句闲话。我看见一本书上说到:在宋朝,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时,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节先生写的一首诗,我先讲讲这首诗。水流任急性常静,花落虽频..
略谈止观
略谈止观1996/11/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
如何修三三昧
如何修三三昧妙境法师1998年埔里法如精舍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从《阿含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从《大智度论》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天天地见佛闻法,..
排毒要修四念处
排毒要修四念处妙境法师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前言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
金刚之智 第八章
第八章《八正道中修行》正见第一条,正见。简单说,正见就是对人对事正硧、客观、全面的看法。在佛教信仰来说,正见就是不邪见。执着于有,执着于空,不能行于中道,就是邪见。为了一已之利,不正念,不正行,歪邪的想法,就是..
金刚之智 第六章
第六章:《金刚之智》所谓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知识能增加我们对事物外部的感知和认识,智慧非常近于大智若愚这种思想。就是说,只有生发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和智力,把心上的蒙尘抹去的时候,原来本体的东西才可称为智慧。如..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