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菩萨戒?

繁体

菩萨戒的种类与区别
菩萨戒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受持的戒律,乃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大藏经里,大乘律菩萨戒本有四类:第一、梵网经菩萨戒本,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第二、菩萨善戒经,有八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第三、瑜伽菩萨戒本,这有两个版本:一是昙无谶三藏所翻译的菩萨戒本,也就是瑜伽菩萨戒的同本异译——地持菩萨戒,有四条重戒、四十一条轻戒;二是玄奘三藏所译的瑜伽菩萨戒,是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第四、在家菩萨戒,出自优婆塞戒经的受戒品,内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
这四类菩萨戒本中,梵网菩萨戒与瑜伽菩萨戒(包括地持菩萨戒)通于出家在家,也就是说无论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都可以受。菩萨善戒经是专对出家菩萨说的,第四类在家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则是专对在家菩萨说的。
菩萨戒的内容与前提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项,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我们都知道,三皈五戒是尽形寿的,而菩萨戒是超越时空、直至成佛的,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
求受菩萨戒的前提因为菩萨发心,也就是为了广度众生,所以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据《梵网经》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如果忘失菩提心,就违反了菩萨戒的根本精神。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其他戒的最大特点,也是我们求受菩萨戒的必要前提。

菩萨戒的功德与利益
佛陀在《遗教经》中对于持戒的重要性曾有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持戒者,如暗遇明,贫人得宝。”但是画饼不能充饥,一切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悟。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具体到菩萨戒,南岳慧思大师在《受菩萨戒仪》中提出了菩萨戒的八种殊胜功德:一者道场殊胜,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世界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有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
受大乘菩萨戒,既得如是广大功德,因此凡是信仰佛法者,皆应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以此为基,直趣菩提!

四护法门

四护法门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但是佛法中..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2000/07/15玅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这是两句话。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约因说的,「身心安住」是约果说的,由因而果,是这样意思。这里一共是分四段来讲这个题目,第一段..

佛恩寺禅七开示

佛恩寺禅七开示2001/4/13于台中佛恩寺贵佛恩寺,大和尚慈悲,监院法师,维那常在法师慈悲,及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不管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应该是有共同的意愿,就是涅槃为上..

学习佛法的功德

学习佛法的功德妙境长老 讲述智宽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我先讲几句闲话。我看见一本书上说到:在宋朝,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时,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节先生写的一首诗,我先讲讲这首诗。水流任急性常静,花落虽频..

略谈止观

略谈止观1996/11/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

如何修三三昧

如何修三三昧妙境法师1998年埔里法如精舍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从《阿含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从《大智度论》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天天地见佛闻法,..

排毒要修四念处

排毒要修四念处妙境法师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前言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

金刚之智 第八章

第八章《八正道中修行》正见第一条,正见。简单说,正见就是对人对事正硧、客观、全面的看法。在佛教信仰来说,正见就是不邪见。执着于有,执着于空,不能行于中道,就是邪见。为了一已之利,不正念,不正行,歪邪的想法,就是..

金刚之智 第六章

第六章:《金刚之智》所谓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知识能增加我们对事物外部的感知和认识,智慧非常近于大智若愚这种思想。就是说,只有生发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和智力,把心上的蒙尘抹去的时候,原来本体的东西才可称为智慧。如..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