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凡夫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成众生?

繁体
三无差别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见三界唯一心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佛陀开示:譬如一个国王,晚上睡在宝床上,非常舒服,安乐,他梦见自己变成一个蚂蚁,在找肮脏的东西来吃,追求做蚂蚁的一种幸福与快乐。他梦醒之后,发现子自己依然躺在宝床上,依然是国王。
梦里做蚂蚁,但是功德没有减少,从梦中醒过来,功德也没有增加。因为他本来就是国王,他之所以变成蚂蚁,只不过是一场梦,梦是虚假的,他还是一个真实的国王。
这个譬喻,其实是说明我们凡夫就是佛,凡夫皆可成佛。
一切凡夫本来就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呢?是因为众生在无明的梦里还没有醒过来。无明的梦没有醒过来,你就变成蚂蚁了。做蚂蚁的时候,你寻找肮脏的东西,还觉得幸福快乐。
我们众生其实就是梦中的蚂蚁,其中的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但是我们本来还是佛。不是说只有上师活佛是佛,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叫做本具佛性。一切众生由于无明的关系,由于做梦的关系,哪一个从梦中醒来的话,佛体其实无减无损。
回光返照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的身心里面有珍贵的妙法宝藏,当我们在观察自己的这一念身心的时候,这当下一念身心所呈现的相貌,也许有很多的烦恼,也许身体里面有些不舒畅,或者是散乱心,但是这一念心性里面有妙法。
在这一念的当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表面的痛苦里面,含藏的功德、喜悦。所以说,当我们这一念痛苦现前的时候,我们不是像小乘一样,看到烦恼,起厌离心,抛弃它,像冤家一样,因为烦恼里面有菩提。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初地的功德。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初地的功德?都是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业力呈现,把这个功德覆盖掉了。所以说我们的功德依然存在,只是被我们的烦恼掩盖。
在烦恼的当下,可以寻找到里面的快乐,快乐就在烦恼的里面,要细心地去体会自己内心的快乐。内心快乐的当下,在这烦恼境的当下,禅定的功夫隐藏在里面。所以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性法尔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众生,哪怕他没有学过一切教理,他的理性是已经具备了佛的一切功德。为什么他感受不到佛的功德呢?是完全被自己的烦恼覆盖掉了。当他深入观察的话,以佛的眼睛观察的话,他的功德丝毫没有减损过,他成佛以后,这功德也没有一丝一毫增加过,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文章来源:灵隐寺

四护法门

四护法门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但是佛法中..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2000/07/15玅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这是两句话。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约因说的,「身心安住」是约果说的,由因而果,是这样意思。这里一共是分四段来讲这个题目,第一段..

佛恩寺禅七开示

佛恩寺禅七开示2001/4/13于台中佛恩寺贵佛恩寺,大和尚慈悲,监院法师,维那常在法师慈悲,及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不管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应该是有共同的意愿,就是涅槃为上..

学习佛法的功德

学习佛法的功德妙境长老 讲述智宽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我先讲几句闲话。我看见一本书上说到:在宋朝,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时,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节先生写的一首诗,我先讲讲这首诗。水流任急性常静,花落虽频..

略谈止观

略谈止观1996/11/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

如何修三三昧

如何修三三昧妙境法师1998年埔里法如精舍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从《阿含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从《大智度论》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天天地见佛闻法,..

排毒要修四念处

排毒要修四念处妙境法师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前言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

金刚之智 第八章

第八章《八正道中修行》正见第一条,正见。简单说,正见就是对人对事正硧、客观、全面的看法。在佛教信仰来说,正见就是不邪见。执着于有,执着于空,不能行于中道,就是邪见。为了一已之利,不正念,不正行,歪邪的想法,就是..

金刚之智 第六章

第六章:《金刚之智》所谓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知识能增加我们对事物外部的感知和认识,智慧非常近于大智若愚这种思想。就是说,只有生发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和智力,把心上的蒙尘抹去的时候,原来本体的东西才可称为智慧。如..

金刚之智 第五章

第五章《金刚经》“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

法身与双缝实验

他们为了证明这点,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在两个墙壁中间留一个缝隙,然后,在缝隙后面再立一个墙壁,当有光从缝隙中打过去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的场景。如果从波的角度来说,扔一个石子在水里,假如有两个..

法无定法(三)

罗汉们在取得罗汉的果位以后,就住在涅槃当中,什么都不要去做,坐在泉边林下,证自己的解脱。百喻经常常是用很浅显的比喻、短小的故事,把佛法的奥义讲过大家,便于大家从中领悟真理。如果就理论去讲理论,有很多人可能越..

法无定法(二)

大家想一想,佛陀的缘起法,较之于那些小术、小道该有多么伟大。可是因为众生生性怯懦、智力浅薄,对于无上的妙法信不及,而愿意得眼前的利益。因此,常常有一些魔,用给我们少分的好处,诱惑着很多人而走上了邪道。由此来..

法无定法(一)

各位有缘的菩萨,今天我们讲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属于第七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结尾的时候说:心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和第七分的这个纲要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在世间往往有得的时候,在不知..

为何在宝殿里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

网友问:师父,为什么大雄宝殿里面的药师佛,要摆在左边呢?跟中国传统左尊右卑有关系吗?妙华法师答:首先这跟中国传统的左尊右卑没有关系,它是一个修学次第的问题。我们在寺院当中,在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中间..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