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在,业障是我们要超越的内心功课

繁体

学佛之人应该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比如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属于累劫无数美好的因,报应成就如此庄严的果,所以祂叫做报身佛。

而释迦牟尼佛是因为娑婆世界的因缘需求,所以应化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当然,祂可能会化身到其它世界,所以叫化身佛。

  关于法身比较微妙,也非常有意思。

佛在成佛前,法就遍一切处,成佛之后,法就被具象理解,并真实定义,所以称为佛的法身。

换言之,不管在哪里,法身都在你身边。所以我们一直都被佛的法身所包围着,只是我们没去看见而已。

有时晚上经过坟墓的时候,你心里会害怕,会担心走着走着就突然多出一个人来?

其实你不用担心,佛的法身永远都在你的身边。

只要你自己的心是敞开的,法的力量就一直都在,你孤独无助的时候它会是你的支持,所以不需要害怕,因为你一点都不孤单。

  既然法身遍一切处,你怎么会孤单呢?当你无助、痛苦的时候,佛就在你身边。

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如果佛在我身边,为什么我还会碰到让我痛苦的事呢?难道佛眼睁睁的看到我们这么痛苦而置身事外吗?不会的。

因为只有自身走过这些考验,才能促进我们的智慧跟成长。

同样的,别人经历的苦痛,得到的是别人的成长,与你无关,当然也换不来你的领悟。

就像你肚子饿,佛没有办法帮忙吃饭一样,你自己的功课佛能帮你做吗?你自己的业障,佛能帮你解决吗?

没办法!只能靠自己。

吃饭、睡觉、大小便都得靠自己;超越自己的障碍,还是要靠自己。

  佛能给你什么?加持。所谓的加持,我们凭借佛法的角度,让自己不屈不挠。

说白了,就是在我们累了想放弃时,后面还有一个为我们加油打气的力量;在我们迷惘陷入黑暗中,佛法能让我们面前那一盏灯不致熄灭,至少我们还有个方向。

你不要傻到以为请师父给你摸摸头之后就可以成佛了,或是包个红包供养师父,过去的业障就可以消除,没那么便宜的事情,还是要靠自己。

好,再来说说什么是业障?

  业障说穿了就是我们过去世没解开的结,持续在这辈子折磨我们的东西。

业障就是我们必须要超越的内心功课。

它能折磨你,是因为过去做的憾事,所以此生很痛苦。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上辈子怎么会干坏事?因为糊涂、贪婪、瞋恨、嫉妒这些习性如果现在还有,这辈子不去学会、超越,那下辈子还会再来。

每一个环节的小圆满,都是成佛之道的大圆满中不可或缺的。

所以你要趁学佛的机缘,有勇气去看到自己生命内在需要去改变的是什么?

成佛也许是遥远的未来,但重点可以放在当下的快乐上面。

所说的诸多糊涂事,每超越一个,都能得到更多的自在与安然。

  我再举个例子:佛教有个布施得富贵的说法。

倘若上一辈子悭贪吝啬,或者偷了人家的东西,又或是强盗抢别人的钱财,那这一辈子恐怕摆脱不掉贫穷的困扰。

因为今生贫穷,学佛之后的你也许心里面会这样想:上辈子舍不得布施,所以这辈子贫穷,所以这辈子要多布施。然后虽然内心不愿意,也会勉强自己做布施。

当然这不能说不对,但学佛要能抓到重点,七觉支里面有个择法觉支,意思是不要流俗的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或客观判断。

上述的重点不在于过去生的吝啬或贪婪,而在于你过去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会有吝啬与贪婪的信念或习性?

既然称之为习性,上辈子有贪习,这辈子估计也存在。

为什么会吝啬?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因为东西给了人家自己就没有了。

或许曾经的一无所有让你对失去产生莫名的恐惧,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能没有的不安全感。

又或许可以追溯到更久之前,曾经想得到一样东西却没有得到,内心的渴望一直没有被满足,心里落空有匮乏感,于是需要频频向外抓取能满足自己的物质。

感情也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安全感极强的人,面对感情、亲情时的控制欲。

这非常有意思如果愿意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去观察一下内心的恐惧,再往前推它的源头,你的内心或许会不加思索地跳出一些念头,这些念头就是直击灵魂的答案。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明海法师

汉传佛教禅宗如何依止善知识

在大慧妙喜禅师与竹庵士珪禅师共住云居后山云门寺期间,他们合力编纂了明代以来最富盛名的禅门师资教授名著《禅林宝训》。《宝训》中重点描述了汉传佛教禅宗依止善知识核心要义,其中三点至关重要,第一,强调依止阇..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之更有意义!

二零一三年元旦第一天,给北大、人大、北中医等高校同学的第一课二零一三来到了,末日熬得不太平;和光同尘快著眼,无能受物道中心!社会发展得飞快,人们越来越忙碌,举止行为各有目的。行动可以有目的,生命是否也..

文化背后的文化

我刚才对前面地方办学的介绍内容看得不多,后面冯哲老师讲的内容我全听到了。听到这些内容,我觉得一直都是我心里想要办的事。看到自己一直在想着的事情有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都在做,我觉得很欣慰。有些问题..

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引言:近来,娱乐界开始流行一首龚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爱》,歌曲所指的法海,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法海禅师,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风潮,引起了宗教界的高度关切。明贤法师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一)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柏林禅寺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访谈录(一)篇一:何处青山不道场,一碗青茶淡若禅缘起几年前参加了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很受感动,从此也与柏林寺和赵州真际舍利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舍茶馆坐着喝..

学佛观念的误解,真正的开悟来自于自己

许多人都误解了学佛的观念,它并不是在学佛之后,命运就此变好了、越来越有钱了、不生病了、一帆风顺了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一直误以为要努力去找佛、找菩萨,希望有朝一日天见犹怜能够遇见佛..

与佛同在,业障是我们要超越的内心功课

学佛之人应该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比如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属于累劫无数美好的因,报应成就如此庄严的果,所以祂叫做报身佛。而释迦牟尼佛是因为娑婆世界的因缘需求,所以应化到娑..

苦乐无常,快乐悲伤都不具任何意义,只是经历或印记

身处在世间的洪流里,谁都很难保持平静无波,我们总是不断地被欢喜或忧伤给冲击着。然而,在生命的际遇中,无论快乐或悲伤,你很清楚,这些都只是情绪而已。如果说回到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的生命原始状态,过去的快乐..

爱众生,也要爱自己,往真正“无我”的方向成长

我常说要学会去爱自己、勇敢的面对自己,才能找到快乐的人生。但是也有人会说:师父啊,很多师父都说:要爱众生,要以众生为念!好,各位不要忘了,你也是众生其中一个。有些人似乎都把自己给放弃掉了,省吃俭用,连..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如母众生,恩重如山

如果各位是学佛人,就会常听到一段话: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什么是四重(zhng)恩呢?就是:非常重大、非常伟大的四个恩典。身而为人都拥有这四个恩典,让我们活在娑婆世界中有归属感,也被这四个恩典..

知足和满足意思一样吗?圆满的满足胜过有漏的知足

有人说:因为信仰,所以知足;因为知足,所以幸福。我觉得这句话想表达的,应该是满足,而不仅仅只是知足。在我的认知中,知足和满足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知足是看看别人,比较自己,觉得自己好多了,应该要满足了,这..

让自己拥有一颗清明通透的心,到达内心的菩提

佛法告诉我们:佛陀的慈悲就像夜空中冰清无瑕的满月,月华所到之处,润物柔而无声。而我们修行人的内在历程,彷彿也像月亮一样,从月初的不见端倪、无有所获,到灵光乍现、光华渐盛、再到十五的皎洁通透、柔软圆满。..

真正的“尊重别人”

我们来谈谈尊重别人这个主题。真正尊重别人的概念是有很深的哲学意涵的。平常说的:尊重别人多半是比较浅表的东西。我们所谓的尊重,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是演出来的尊重?这很容易混淆。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骗自己..

把握当下,慢慢契入到“无事”的境界

上次讲到几句话:没事别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如果要讲无事,就没有什么好不好,讲到好呢,已经是对待中的话了。如果要讲无事,甚至连多说一句、解释都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所说的无..

觉察外境,往内修行

生而为人,我们对周遭的人、事、物免不了有所期待,最好是能一切顺心、事事如意。但是我们也清楚,事与愿违,是生命里面少不了的经验。所以当我们心中的期待,跟所呈现的环境有所偏差时,与其不断的排斥,不如以欢喜..

成长来自生命的体验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等的感受。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明与分别心,才会对照出这些情绪,从而希望摆脱烦恼和痛苦,拥有快乐和喜悦。比方说,修净土法门的我们,都会希望在这一世生命结束之后,可..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