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戒的因缘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子,一律要求他们都具备圣贤的条件,这是错误的想法。佛弟子终究是佛弟子,他们并不是佛陀,自有种种贤愚不肖的分别。
佛陀的教化越广,信奉皈依的人越多,尤以僧团中的份子复杂,自是意料中的事情。
当佛陀在毘舍离国狝猴河边的重阁讲堂说法的时候,迦兰陀村有一位长者因为有事带领他的儿子名叫须提那的到重阁讲堂的附近来,他闻知佛陀正在重阁讲堂说法,因此就顺便带领他的孩子前去听闻佛陀的说法。
他的儿子须提那听完佛陀的话后,深受感动,想要依照佛陀的戒法,脱去恩爱的束缚,远离烦闷和执着,让生命像虚空那么自由,让生活像碧波那么清净,所以当佛陀说完法后,他就向佛陀提出出家的要求。
佛陀注目看看他说道:
『你的发心很好,不过,你应该要征求你双亲的许可,方能在我的僧团中得度;假若你已经结婚,你还要得到你妻子的同意。』
须提那听佛陀这么说后,没有办法,只得回到家中,要求父母听许他出家,但是须提那是独生子,他的父母就生养他一个,无论如何,也不允许他出家,并且须提那是有妻室的人,他的父母总叫他不要再有出家的念头。
可是,须提那出家的念头非常坚固,梦寐之间,他都在想着出家的事,最后,他甚至以绝食来要挟他的父母,他说如不准许他出家,他就绝食饿死。
是须提那绝食到第六天的时候,父母见到爱子不进饮食,实在不忍心,因此请来很多亲戚朋友劝说须提那放弃出家的念头,但须提那总把这些话当为耳边一阵风,他根本就没有听到。
请来的亲戚朋友们,看到须提那这样继续绝食下去,一定会饿死,他们反过来为须提那劝说他的父母。他们说让须提那出家可以保全他的生命,仍然是自己的儿子,不然,无谓的死去,实在很是可惜。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听了亲戚朋友劝谏以后,无可奈何的只得允许承认他出家,须提那就很欢喜的去出家作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僧团中,对于须提那出家的意志这么坚决,大家都非常佩服,就在须提那出家的不久以后,毘舍离的全国忽然遭遇到饥馑之年,因此比丘们托钵乞食就成了严重的问题。
须提那此刻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故乡,他的故乡迦兰陀村是一个有名的产物丰富的地区,他想把比丘们带去自己的故乡,藉此机会能让父母供养同学比丘们,在他以为是再好没有的事。
须提那带领一群比丘回到故乡迦兰陀村的时候,父母闻讯之下,欢喜异常,他们请求须提那务要抽空回家一次。
离开和合的僧团,独自的回到家里去,须提那为这个问题踌躇起来。他后来想起听说佛陀当初也回王宫访问过父王,现在他回家探访双亲,当然也是寻常的事。同时,他也想到能够回家一次,双亲一定很欢喜以更多的食物供养给同学的师兄师弟。
因此须提那就决定归家,家中的父母闻讯大喜,特别叫须提那的妻子化装,要她打扮得像个千娇百媚的美人,并教她一些甜蜜的言词,以便能打动须提那的心。
须提那归家以后,全家所有的人都加倍的奉承,须提那已经离家很久,他意外的感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切,终于他又给家庭的恩爱束缚起来。
他和佛陀不一样,他不能和佛陀相比,佛陀是有修行的解脱的超人,佛陀是远离荣辱的观念,佛陀的心是不会为声色的外境诱惑。当初佛陀回宫的时候,父王的慈爱,耶输陀罗的美貌温柔,佛陀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现在须提那给家人的奉承,不知不觉的生起荣耀的心来,他经过了一段长久时间的禁欲生活,他终于禁不住妻子那温柔多情的诱惑。
他的妻子柔媚的坐在须提那身旁细声娇语的说道:
『贤夫!你的出家学道,并不是甚么不好的事,但是,你应该想到你我还没有孩子,将来谁来继承宗嗣呢?而且父母见到我们没有为他们添一孙儿,心中怎不烦闷不安呢?自从你离家以后,我孤衾独宿,想到你我当初的恩爱,往往从初更流着泪坐到天明。有时,夜阑人静,明月照进窗来,想到你出家过那寂寞枯燥的生活,我不能陪伴在你的身旁,侍候你的一切,我就感到我没有能善尽妻子的责任。人间的快乐,是没有再超过夫妻的恩爱,你如果能一方面出家学道,一方面再享受夫妻间的恩爱之乐,那多么的好呢?为了我们家族的宗嗣,为了我们需要一个孩子继承财产权,你当然懂得你心爱的妻子的苦心。』
提那禁不起他妻子这些甜言蜜语的挑拨,结果,他的心被摇动。为着生育孩子,他做了淫欲的奴隶,妻子的俘虏,因此犯下波罗夷罪。
须提那事后也很后悔,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怨怪自己没有坚决的意志,不能控制住奔放的情感。事后他回到僧团中的时候,已失去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诱惑,因此责难就纷纷而来,甚至有人就把此事报告佛陀。
佛陀把须提那叫到座前,问道:
『须提那!你要照实说,你出家以后,是不是又再和妻子同宿了?』
须提那老实的回答佛陀说:
『是的,佛陀!他们对我的责难和批评并不冤枉。』
佛陀很慈和的训斥道:
『你给愚痴迷失了智能的心灵,你有这样行为实在不好。出家学道是超脱生死,你却仍然为生死的根源绊住,你这不能算是清净行,不是沙门的法,不能叫做依教奉行。你有这种俗情的行为,使未信者不能生信,使已信者容易退心,你不是知道我常常教诫你们要远离爱欲吗?我常常教你们要断除欲的想、欲的觉、欲的热,你难道没有听到我常常赞叹离开欲的想、断除欲的觉、灭去欲的热的人吗?』
佛陀加重语气斥责须提那,随后集合大家,制定戒律,并对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道:
『守戒有十种利益,要作出家的沙门就不能不守戒:
一、僧团和合故
二、接引僧众故
三、调伏恶人故
四、惭愧者能安乐故
五、没有现世的烦闷故
六、没有未来的烦闷故
七、能令不信者生信故
八、能令已信者增进故
九、能令正法久住故
十、能令清净心不失故
诸比丘!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吃酒,是为根本大戒,如有毁犯者,名波罗夷罪(弃罪),就不能和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从僧团退出。如果不能守戒,还俗并不算罪过!』
佛陀发出制戒的宣言,这就是正法中制戒之始。
佛陀制定根本大戒以后,仍然有少数的弟子做出违背佛陀教诫的事来,佛陀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事实,制定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夷提舍尼、七灭诤、百众学等的比丘的戒律,比丘尼则有三百五十条戒。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皈依三宝的弟子,则可以受五戒,或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而作优婆塞及优婆夷。
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各人遵照戒律而行,过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之中长养善心。
摩崖三佛龛位于西山石窟,宾阳三洞和万佛洞之间,凿于武周时期
摩崖三佛龛位于西山石窟,宾阳三洞和万佛洞之间,凿于武周时期摩崖三佛龛,位于西山石窟,宾阳三洞和万佛洞之间。凿于武周时期,佛龛内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
制戒的因缘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子,一律要求他们都具备圣贤的条件,这是错误的想法。佛弟子终究是佛弟子,他们并不是佛陀,自有种种贤愚不肖的分别。 佛陀的教化越广,信奉皈依的人越多,尤以..
摄影笔记:浴佛节五台山行摄(佛光普照遍五台,居士男女多布施
摄影笔记:浴佛节五台山行摄(佛光普照遍五台,居士男女多布施佛光普照遍五台,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即公元前565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龙吐出香水为太子洗浴。因..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无量劫来积集的恶业,一念之间就可以忏悔,积德累功,忏罪求福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无量劫来积集的恶业,一念之间就可以忏悔,积德累功,忏罪求福【一】、《汇编》里面举了一个故事,这段故事在《了凡四训》里头也有。宋朝时候有一个卫仲达,这个人的一段故事传得很广,不但在当时..
钱财为什么不跟人走,却只跟着福报走?
钱财为什么不跟人走,却只跟着福报走?钱财为什么不跟人走,却只跟着福报走?朋友问,自己最近生意不景气,尤其今年一直亏本,用佛法怎么解。 世人苦,就苦在要一个好上。就想着,生意一直都很好。我有个观点,钱不..
信愿法师: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信愿法师: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往生礼赞】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早上藉着大家打佛七的殊胜法缘,信愿继续来向大家报告《往生礼赞》摘要。昨天我们探讨完第一段文,..
谨记吃水果的“三看五不可”
谨记吃水果的“三看五不可” 人有不同的体质,水果也有不同的成分和特质。人的体质有冷热,水果也有特质分温凉。因此,什么人吃什么水果,都有一定的禁忌。吃水果有禁忌,这种观点逐渐被人们所吸收。那么,吃水果怎..
饮酒的巨大过失
饮酒的巨大过失饮酒的巨大过失大佛顶首楞严经 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畋猎嬉戏,耽淫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属九横死之三,横为非人鬼怪之类,夺其精气而死,是为横..
静波法师:佛教对生活的看法
静波法师:佛教对生活的看法静波法师:佛教对生活的看法我们今天探讨一个题目,叫:佛教对生活的看法。所谓生活就是一种责任,当然它是一种因缘,因缘就是一种责任。你有你的责任,我有我的责任;你有你的生活,我有..
高僧故事:百岁虚云惨遭毒打入定八天神游听法
高僧故事:百岁虚云惨遭毒打入定八天神游听法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
净土法门法师:应用怎样的善巧,使人深信佛的智慧及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应用怎样的善巧,使人深信佛的智慧及因果问:底下一个问题,佛陀具备圆满的智慧,但有些人却认为佛经是弟子们帮助完成的,历史是人写的,因此出现许多我执、我见。请问应用怎样的善巧,才能使他们深信..
文殊院,一个可以看到最纯粹佛文化的好地方
文殊院,一个可以看到最纯粹佛文化的好地方文殊院,作为成都宗教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这里也承载了很多老成都人的记忆。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听经是晚年最好的清福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听经是晚年最好的清福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的大众在工作的时候,现在工作都很紧张,他也没有时间去想别的。退休之后,工作没有了,那享清福不是很好吗?可是退休之后,我们看到两种现象,一种就是..
净土法门法师:因为念佛习惯不相同在吵闹,打架,这不是佛弟子,是魔弟子
净土法门法师:因为念佛习惯不相同在吵闹,打架,这不是佛弟子,是魔弟子物质现象从哪来的?从心生的。心净则佛土净。求生净土的人,首先要求清净心,这个修持的目标就在经题上。本经的经题,前面一段是讲的果报,“..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不能往生不是方法有问题,是我們自己出了毛病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不能往生不是方法有问题,是我們自己出了毛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位是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所以我们在今天要练,就要练功夫,练什么功夫?练心目当中看一切众生平等,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恶口的果报,就是不端庄
净土法门法师:恶口的果报,就是不端庄1 恶口是言语粗鲁,说话难听,说的话能刺伤别人的心。不恶口的反面就是柔言爱语,言语柔和,不说粗话。2 有些我们平常所讲开玩笑的那些话,在佛法里面讲戏论,也能够包括在恶口..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