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死亡就是无常之法最好的解释
嘎玛仁波切:死亡就是无常之法最好的解释
死亡从来不会遵从世间八法似的规则来避重就轻的选择对象。“铁面无私 是它的原则,死亡于众生,真正体现了平等。它不会因为我们的身份或是在于世间成功标准的拥有者或是碌碌无为者的等级划分,进而宽大或是紧逼。我们所在意的一切世间法乃至追求的标准,在死亡面前都是浮云。生死福报将近,无论是谁,死亡会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死亡的规律,绝对不会因为谁老了、病了就离谁更近。它时刻在我们身边,而且近在咫尺。虽然我们畏惧它、避而不谈它或是想办法无视它,但是,这些自欺欺人的方式对于死亡就像空气一样存在我们周围的事实,根本没有意义。就现实而言,有的时候,有些生命还未来得及降生,却因为父母们很多无奈或是不愿面对及负责的原因,让这些生命即戛然而止于母胎之中。或是有的孩子,本来以为可以投胎到一个佛弟子身上,加入一个佛教徒的家庭,结果这些“佛教徒”因为有众多原因与属于他们各自的无奈,最后也无法把这些投胎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当中,而是选择匆匆了结了他们想要获得生命的权力。也有孩子就算生了下来,却因为福报较浅而短命夭折。他们都是这么的小,却离死亡又是如此之近,真是太可怜了!
这些小生命即是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已经在红尘中踏浪几十年的人们了,不要以为,我们还很年轻,死亡就不会眷顾我们。基本每一年,光我们的弟子当中,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一些会往生的。这么看来,无论我们是谁,平常多么的如花似玉或是长相英俊得如同天神一般,都没那么重要了,大家不要总是陷入这种盲目自恋当中。即使我们强壮得像个钢铁人,当病魔降临在我们身上之时,昨天还是一个像钢铁一般健硕的人,今天可能就会弱不禁风,甚至连睁开一只眼或是抬起一只手的力气都没有了。
相对于死亡的生,看似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觉得自己年纪小,也可以去比较哪个比我大几岁,哪个比我小几岁。可是当死亡降临之时,“阎罗王”绝不会选择只带走年纪大的,而暂缓年纪小的,没有这回事。谁的生死福报将尽,那么死亡之门就向谁敞开。
死亡就是无常之法最好的解释。它总是悄无声息的左右于我们身边,根本不会去和谁做笔交易,或是谈判而至。就像牛身上的牛毛,当它一根根掉落时,根本不会被察觉到一样。也像我们身上每天死几十万亿到上百万亿细胞,但是我们谁也不会觉察。总觉得有新细胞来替补他们的存在,所以我们会低估或是心怀侥幸,也甚至毫无防备于死亡的临近。我们藏族人形容人往生之后,犹如从酥油里挑出一根毛发一样,根本连痕迹都不会留下。如果我们是个好一点的人,可能还会有人记得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我们的家人也可能因为我们的往生而哭哭啼啼两三天,流一些眼泪,但是晚上有可能就开始吃吃喝喝,然后就想终于可以把遗体火化掉,以为一切都结束了,接下来就看怎么分财产等等。所以,对于我们,活着的时候所计较和挂碍的任何事情,在死亡面前都是无足挂齿的。如果我们能常常深思无常,深思死亡的本质和无规律的定义,那么会让我们释怀及看透放下许多的执着。所以,念死无常才是正解。
对于大家一再强调,暇满人身难得的意义,如今我们得到了。就像到海里捞宝,或者找到了金山银山一样,就算我们进去了,看见了,也可能空手而归,但是去到珍宝山空手而回,最多是饿肚子或被人笑话;但若是在轮回中,已得暇满人身,却未能累积足够的福报,那么今生又随时可能会消失在人群里,接下来因为福报已用完,等待我们的可真不会是什么好现象了,因为恶报就要现前了。福报在眼前时,我们没有享用好,把握住机会;但当罪业果报现前时,吃苦那肯定就是难免的。
我们作为佛教徒,有些时候经常这痛那痛,各种小不顺,但只要我们能坚持过来,就表示我们的福报很大。就像水深,砸石头看看有没有声音呢?是不会有声音的。所以,业力显现,就像石头落入深浅不一水中的发声一样,有声音,表示水浅,那么我们遇到到小灾小难的同时,也是在显现消业,这绝对是好事。此时,我们的心态就非常重要了,在面临小灾小困时,不要消极的看待,而必须要转换心念,也不要让今生难得的暇满人身,轻易成为负面能量的来源,要将它转换成传播正面能量的来源。
我们一旦开始修行,就要做好迎接很多小障碍的准备,追其缘由,一是本身的业力在减少,当业力越浅,表面看起来成熟的业力就会比较多,包括很多高僧大德身上,也会有疾病,甚至死相很难看的也不少。因为,他们透过父母给的血肉之躯,需要还最后一笔债。因果业力真实不虚,业力也是该成熟时就必须得成熟,这叫重罪轻报。业力消了,就好像水浅了,当你砸石头下去,一会儿一个声音,这时我们是要庆幸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因为这是重罪轻报的过程。就像鸟在天上飞,离我们越近的时候,地上的影子会更大,飞得越高的时候,哪怕在天上的是一个大飞机在飞,我们在地上能看到的影子也就一个苍蝇大小而已。这也像是说,恶业越浅,我们会感觉它成熟得就越多越明显一样。如果一直没感觉,比如一个一直不生病的人突然病了,那往往就不得了,很多时候反而就治不好了。
所以,大家对于我们自己平常有些类似于肚子痛头痛,事业上,家庭上等等一些小不顺之类的,真的不要紧张兮兮的。要理智看待,并清楚这是我们的业力处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过程,而且在此消业过程中,也使得我们的善业不断增加。所以,大家要充满信心的去面对一切小困难、小挫折、小烦恼、小痛苦等等,清楚知道自己是在一点点消业,也要发自内心的去欣然接受,拥有自在的心念,任凭业力而随之消减。
地藏经讲解定弘法师
问:下面一个问题。学生的母亲的手最近莫名其妙的裂开伤口,而且一直都不癒合,最近这一年经常无故过敏。学生多次劝母亲念佛,但母亲不听也不信因果,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学生很焦急,请法师慈悲开示。第二个问题就是..
念大悲咒为什么发困
念诵大悲咒是修行大悲咒非常不错的一种修行的方式,经常念诵大悲咒是会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让我们能明白任何的困难和事物都是虚妄的,是对我们造成不了伤害的,所以自己也就不会被这些事物所迷惑,让我们..
大方广佛华严经怎么念
念诵华严经可以按照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注音来念,也可以自己一个字对照来念,如果是初学华严经的师兄,一定要自己先念诵几遍华严经,然后再看华严经的白话文,因为直接看华严经的白话文,我们自己没有动脑思考华严经的..
普门品全文注音诵读
很多师兄们在找普门品全文注音诵读的音频,我好奇为什么。师兄们告诉我想把普门品全文注音诵读的音频下载到手机上,开车的时候在车里听普门品全文注音诵读的音频,这会使他感到放松。我觉得这么做是对修行有帮助的。..
重新开始是要去改变我们的心
重新开始是要去改变我们的心重新开始,是要去改变我们的心,去转化令我们在身体、言语和思想上犯错的无明,并且帮助我们培养爱心。你的羞耻和内疚感将会消失,你也将体验到活着的喜悦。一切过错缘起于心,透过心,一..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四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四九十二、持剑害佛《宝藏经》上说:佛在拘弥国时,该国有一婆罗门任宰相,此人狂暴无道。其妻邪恶狠毒,与夫无异。夫对妻说:“瞿昙沙门现在来此国内,到处说教。若他来时,你不要开门,让..
诵楞严经回向的方法
我们经常诵读楞严经的也是很好的一种修行的方式,经常诵读的话是能够让我们更快的理解经文和记忆经文的,让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从而能够完美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经常诵读楞严经的也能够让我们的心情平静下..
道教法器解读:真的有传说中的这么厉害吗?
道教法器解读:真的有传说中的这么厉害吗?当年道教正在盛行的时候妖魔鬼怪的说法也在盛行,因此在那个时候的道教特别强调自己的法器与法术,直到今天,道教的法器也是数不胜数,而且上可召神遣将,下可驱邪除魔,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六十二卷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贤圣品第六之六已因便说顺解脱分。入观次第是正所论。于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后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颂曰世第一无..
阴阳师天台事件:般若神封印日和坊被槽 官方发不起勾玉暗箱操作
阴阳师天台事件:般若神封印日和坊被槽 官方发不起勾玉暗箱操作阴阳师近日面对即将结束的大型离岛对弈竞猜,之前一直作为冠军大热门的日和坊队意外翻车,引发了几十万阴阳师玩家爬上天台怀疑人生的事件,其对战中般..
睡前能念心经吗
《心经》是世界上最简短的经文,但《心经》中包含的智慧是非常多的。我们念诵《心经》可以让我们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同时也可以位我们消除业障,让我们更早的果满成佛。我们念诵《心经》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们..
禅需自悟
圆悟克勤有一个得意的弟子叫大慧宗杲,是宋代非常著名的禅僧。大慧宗杲的门下,有一个和尚名叫道谦。他参禅多年,但没有发现禅的奥秘。他的师父派他出远门去办事,他非常失望。为时半年的远行,在他看来,对他的参禅有害无..
虚云老法师对楞严经的开示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
金地藏与九华山
金地藏与九华山佛陀住世时,有四大菩萨协助应化人间;他们分别是: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们还是本着那分悲智愿力,不断在人间显迹,救度众生。在中国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
药师经有超度的作用么
师兄在念诵药师经的时候,是有超度的作用,如果师兄想要超度灵魂的话,是要多多的念诵几遍效果才会明显,并且在念诵的时候,也是要非常的诚心,而且在坚持的念诵的时候,师兄也能够体会到念诵药师经有哪些好处。好处..
释迦牟尼佛:和气四瑞
释迦牟尼佛:和气四瑞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方叫嘎西,那里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有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四只动物和睦相处,从不争吵,欢乐、祥和地生活着。一天,四只动物商量说:“我..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