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四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十四
九十二、持剑害佛
《宝藏经》上说:佛在拘弥国时,该国有一婆罗门任宰相,此人狂暴无道。其妻邪恶狠毒,与夫无异。夫对妻说:“瞿昙沙门现在来此国内,到处说教。若他来时,你不要开门,让他讨个没趣。”
有一天中午,如来忽然出现在婆罗门家中。婆罗门妻见了,心中不胜惊异,竟说不出话来。佛说:“你这婆罗门,愚痴邪见,不信三宝。”婆罗门妻一听此语,心头火爆,生大嗔恚,气得把满身璎珞都扯断,换上垢腻衣,坐在地上直发抖。
其夫从外回来,见她这个样子,就问:“你这是怎么了?是谁欺负了你?”妻答说:“刚才瞿昙沙门来过,竟骂辱于我,说咱二人信奉婆罗门,愚痴邪见等等。”其夫劝慰说:“不要紧,且待明日,你开门等佛来了,我替你出气。”
第二天中午,佛又出现在他家中,婆罗门立即取出利剑,猛地向佛身上刺去。佛现神通,忽然升上虚空,不伤毫发。婆罗门心生惭愧,当即五体投地,向佛说道:“唯愿世尊下来,受我忏悔。”佛即下来受其忏悔,为说法要。夫妇二人接受佛陀教化,俱得须陀洹道。
当时,国中人民闻知此事,皆赞叹说:“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对众人说:“非但今日降化如是恶人,过去之时,亦曾调伏降化如是恶人。”
九十三、佛救尼犍
《杂宝藏经》上说:当时佛在舍卫国,降伏外道邪见,使六师及其徒众悉皆崩溃。五百尼犍子外道不胜彷徨,集在一起商议说:“我们的徒众都被佛感化去了,我们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烧身自尽算了。”于是各人抱来柴薪,堆在一起,准备投火烧身。
如来大悲,为拔彼苦,来到他们旁边,使火不能燃。佛自入火光三昧。诸尼犍子见柴堆边忽然有大火聚,心生欢喜说:“我们不必费心燃火了。”便一齐投身于火光中,只觉身体清凉,极大快乐;并且看见原来是佛坐在其中,倍复庆悦,遂求欲出家。佛为说法,俱得阿罗汉,各人须发自落,法服在身,即成沙门。
佛对诸比丘说:“从前有一商主,入海采宝,顺风而去,到达宝所。诸商人众,贪取珍宝,满载船中。商主劝告他们说:‘不要贪财过多!若超载过重,小心别把你们性命也搭上了,那可就划不来了。’诸商人见财眼红,哪里肯听,宁共宝死,不肯减却。商主只好把自己船中所有珍宝投弃海中,让诸商人上船;而那些宝船,因为装载极重,尽皆沉没海中。当时幸亏商主有极大悲悯心,才救了这一班商人性命,俱得平安而回。我今种种方便说法度诸外道,亦复如是。
九十四、初建戒坛
《戒坛图经》上说;当时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中,有一位楼至菩萨来向佛提议建立戒坛,以备为四众弟子结戒、受戒。如来依言,同意创立三坛:佛院门东,是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是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置僧为比丘受戒坛。戒坛从地层起,围绕而上,共有三重,以表空、无相、无愿三空。此三空是入佛法初门。因为初学比丘,烦惑较重,不达空理,烦惑难以遣除。
戒坛初成,天帝释施以覆釜,置于坛上以盛舍利。大梵王施无价宝珠,置覆釜上供养舍利,这样合起来共有五重,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大梵王所施宝珠,大如五升瓶,有大福德的人,能看见宝光照三千里之外;福德薄的人,却只见一片赤黑。
戒坛圆满建成之日,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护法诸天,皆云集而来庆贺。诸佛登上戒坛,共议制定结戒、轻重、持犯等相;又讨论关于度尼一事,将于正法不利。但过去诸佛皆有四众弟子,今亦不能例外。若度尼众出家,正法千年将减半。但尼众若能行八敬法,正法仍可住千年。故此佛院东、西二坛,唯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僧受戒坛,才是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传戒受戒之用。
九十五、姨母求度
《中本起经》上说:当佛游化来到迦比罗卫国时,有一天,姨母大爱道来到佛所,对佛说:“我闻女人精进修行,同样可得沙门四果。所以我也想出家修道,求受具足戒。愿佛慈悲,允许我的请求。”佛说:“这可不行。我不同意女人出家、受戒、披法衣。女人自可在家学道,尽形寿清净修持梵行。”姨母哀求再三,都被佛拒绝。姨母十分伤感地退出,立在门外,不住地悲啼哭泣。
这时,阿难刚好从门前经过,见伯母如此伤心欲绝,就上前询问何以如此?大爱道说:“因为佛不许我们女人出家,所以悲伤。”阿难说:“伯母且自宽心,待我进去向佛请求。”
佛说:“阿难,你不必多费口舌,我不同意女人出家是有道理的。因为若使女人出家,必令佛清净梵行不得久住。”阿难说:“但伯母对佛有养育之恩,不该让她失望。”佛说:“姨母实于我有恩。我初生七日,母亲即命终,全赖姨母养育我长大。今我于此世界成佛,亦多有恩德于姨母。但由我故,使姨母得归依佛法僧,受持五戒,成就信、戒、施、多闻、智慧。”
接着,佛又对阿难说:“假使女人要出家,必须尽形寿行持八敬法,不得逾越。审其能持八敬法者,才准许她们出家。”阿难把此语转告伯母,大爱道当即转悲为喜,表示坚决奉行佛的教敕,尽形寿受持八敬法。
尔后,佛对阿难说:“以女人出家作沙门故,使我正法五百岁而衰微。因为有许多大事业大成就,是女人所无法担当得了的。
九十六、度跋陀女
《本行经》上说:由于当时佛姨母及阿难的再三请求,世尊已同意女人出家。这时大迦叶以天眼观见跋陀罗女,在波离婆奢迦外道之处出家学道。大迦叶便唤来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尼,吩咐前往跋陀罗女处,对跋陀罗女说:“你以前的丈夫大迦叶,与我同师出家学道修行梵行。你今亦可往诣我师边,同修梵行。”
跋陀罗问说:“你师是何等样人?”比丘尼答说:“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身,具足八十种好、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皆悉具足。及诸弟子等亦复如是。”跋陀罗女说:“若果真如是,我自然愿意随从。”
于是比丘尼共跋陀罗女,乘神通力,于顷刻间,来到佛所。跋陀罗女即至佛前顶礼,合掌说道:“唯愿世尊,许我出家。”世尊即命阿难领此女至摩诃波阇波提处,付嘱准其出家,授具足戒。
跋陀罗出家之后,至空闲处,独自安静,远离尘垢,精勤苦行,心不放逸,不久即得解脱,证阿罗汉果,因自庆幸说:“生死已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九十七、再还本国
《宝积经》上说:佛再次领着弟子回到迦毗罗卫国,先停留在尼拘陀林中休息。佛对优陀夷说:“你可入城向父王通报。”优陀夷乘神通力,飞空来到净饭王所。
净饭王见优陀夷飞空而来。便问:“大师缘何而来?”优陀夷答说:“我为世尊乞食而来。”国王说:“那你赶快把饭食带回奉上世尊,并转告世尊,说我随后就来拜见世尊。”
世尊饭食已讫,先现种种瑞相。净饭王一见瑞相,知是佛所示现,即敕令群臣,准备好车乘,备办香花幡盖,来到佛所住处。
这时,世尊为度化父王,乘神勇力,在虚空中自在游行。其时大梵天王、释提桓因、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等,各各执持香花幢幡供养如来,又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诸天子等在虚空中,散天香花供养如来。
净饭王看到这样希有庄严壮观场面,感叹地说:“如来当初作童子时,不以统领四天下、做转轮圣王生于顾恋。今于三千大干世界中,为大法王,统领人天,何等富贵自在!我今虽然贵为国王,不过受世人所尊崇;而世尊贵为正法王,乃有无数天人围绕侍卫。”净饭王想到这里,不觉头面着地,向世尊作礼。
九十八、为王说法
《宝积经》上说:当时,世尊对父王说,“我所说的法,自始至终,皆至善圆满,淳净清白,无杂无染,其义深远,其味无穷。今为父王,略说一二:“从世俗的因缘果报上说,众生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大境界,这些所面对的境界,顺自己的意,便生爱心好感;不顺自己的意,便生嗔恚厌恶;其间较为平常的,便漠然视之,生愚痴心。由此六根对六境生分别想,起贪嗔痴;因贪嗔痴,堕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四恶趣,轮转生死,无解脱期。
“父王!一个人造了什么样的业,必受什么样的果报;不造业,便不受报,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但这不是第一义,若就第一义的空性空理上说,父王当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观一切诸法的空性,是空解脱门;本着性空之理,而观一切诸法无差别相,是无相解脱门;一切诸法既空而无相,则于一切诸法无愿无求,其心恒得清净自在,名无愿解脱门。若能领悟此三解脱门,则心如虚空周遍法界,直达究竟涅槃。所以应当经常觉悟,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皆非真实,于中不应生执著分别。”
当佛说了这一段开示后,净饭王及七万释迦种族皆得无生法忍。
世尊心中很是欣慰,即微笑说偈赞叹说:“释种决定智,晓知一切法;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住安乐国已,无畏成菩提。”
净土法门法师:在梦中、或在定中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感应
净土法门法师:在梦中、或在定中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感应念佛的人,或在梦中、或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感应。不是有意、不是去求,但是信心十足,相信佛说的话,真话,不是假话,西方真有极..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 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念悔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 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念悔意不管这个人间有多少的劫难,都是你的意念所为。每一天,感恩的心,感恩有您~在浙江奉化有个雪窦寺,开山祖师叫妙高禅师。如今在雪窦寺山上还有一个妙高台,..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对付魔障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对付魔障『魔』就是折魔、障碍。这个多半是讲我们内心的烦恼,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使我们修道的道业上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延续,这就是魔。『怨』是冤家,是外面的人来找麻烦的。我想读经..
关于学密的感想
至于说到另一个感想,那就是有关学密的问题。现在,确实大家都在感慨,种种人都挂起牌子来称自己为上师,还四处传法。刚才我不就说了吗,有人刚刚皈依,他就说自己是上师了。这样的事情大家是熟视无睹了,这个事不是..
净土法门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需要爱心
净土法门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需要爱心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念老在这个批注里跟我们标榜的,这部《无量寿经》从头到尾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字字句句都是,不一样。你要用真诚心,万分..
净土法门法师: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
净土法门法师: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佛在《金刚经》上说了十几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从这点我们就知道,完全能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中断。每天出去托钵有斋主供养,..
关于深入解释算命、看相、风水的一篇好文章
关于深入解释算命、看相、风水的一篇好文章先说风水——中国人都知道风水,也很认真的去了解、运用风水。风水的真相就是一句很老的话—— 福地福人居。你要是有福分,住在风水差的地方,风水会随你转好。你要是没福..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第2章 气要和,性要缓,春来草自清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清普能嵩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烦恼,叫怨恨,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性难免浮躁、焦..
再世情缘,爱情不过是聚散
再世情缘,爱情不过是聚散当我第二次看完台湾33集电视剧《再世情缘》后,内心的那份感动与触动,无以言表。顺亲王府的格格到崇恩寺进香,遇到玉琳法师,二人相见,四目交汇的那一刹那,眼中的那份依恋,唤醒了八百年..
本源法师:阿弥陀佛是人吗?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
本源法师:阿弥陀佛是人吗?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本源法师】任何一尊佛都是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阿弥陀佛同样也是一位圣人。阿弥陀佛圣诞,农历十一月十七,这个出生日期怎么..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超度他离苦?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超度他离苦?1 佛在《地藏经》上明白为我们开示,凡是梦到已经过世的家亲眷属或是熟人,这都是他与你有缘分,有求于你,你应当帮助他。2 不学佛的人,遇到这种情形,按照民俗,会为他烧纸钱,..
净土法门法师:“无明”是怎么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无明”是怎么来的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这个就是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无明”怎么来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本来是佛是什么?六根根性。六根根性那本来是佛,为什么..
净土法门法师:不认识极乐世界不熟悉阿弥陀佛,你的信愿怎么会坚
净土法门法师:不认识极乐世界不熟悉阿弥陀佛,你的信愿怎么会坚第九个是「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解是智慧,无碍是没有障碍,也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赞美神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将恶缘转成善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将恶缘转成善恶缘人哪里来?为什么跟人家结恶缘,你要明了,然后把这个结解开了,恶缘就没有了。所以转恶缘为善缘,最重要的是理智、忍让、布施。 你有智慧,你知道恶缘不是好东西,而且恶缘要是..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欲望愈少,日子愈好过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欲望愈少,日子愈好过1 释迦牟尼当年在世间,在雪山六年苦行,瘦得像皮包骨头,佛还曾经有三个月没有东西吃,托钵托不到,受马麦之报,人家喂马的粮食供养他,他也拿来吃。2 他身为王子,住在皇宫..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能不能成就,要靠精进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能不能成就,要靠精进1 学佛,最重要的是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有进无退,不退转;不休息、不退转,精纯不杂,你的道业决定成就。2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的意义,是要我们精进念佛,将苦多乐..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