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祝福他人,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

繁体

随时随地祝福他人,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随时随地祝福他人,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

文殊菩萨

华严经.净行品里文殊菩萨的这段开示很多人没有注意,明海大和尚的评论是:“《净行品》里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这品经教导我们在无量无边的境,都能由这个境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导了境。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个胃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所以我说,当你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你要真正体验到你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而蒂帕嬷说:“thiswillinspireyoutobeattentiveineverymoment.(“这(随时祝福他人)会让你在每时每刻保持全神贯注”)。末学觉得这还是修菩提心的一个很好方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净土法门法师:阿罗汉为救人而开杀戒

净土法门法师:阿罗汉为救人而开杀戒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你入佛门,你接受三皈依,正式做佛的弟子,那你常常要想到遵守这三个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三个原则,三个总纲领。怎么落实?落实在《..

净土法门法师:用念佛机播放佛号、诵经,亡者能得利益,受用否?

净土法门法师:用念佛机播放佛号、诵经,亡者能得利益,受用否?答:这很难,为什么呢?只有音响、形式,没有精神。所以为什么念经的时候,要至诚的去念才有感应,诚心能够感应,录音机没有心,不能感应。这个方法只..

净土法门法师:森林里所有的房子全烧掉,就是她这一间没烧?

净土法门法师:森林里所有的房子全烧掉,就是她这一间没烧?森林里所有的房子全烧掉,就是她这一间没烧?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68集(净空法师) 可是到一个星系毁灭的时候,就见到大火,佛经上讲的劫火,经上说这..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往生我能做得到吗?弥陀大愿略说第2集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往生我能做得到吗?弥陀大愿略说第2集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新年好。今天我们接着给诸位做个报告,念佛往生我能做得到吗?我们从《无量寿经》批注,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里面,节录出善导大师一段..

净界法师:你的佛号为什么没有力量

净界法师:你的佛号为什么没有力量平时思惟:一、罪障深重,求出无期;二、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三、无常迅速,把握当下。临终正念: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我们必须从一种娑婆世界的流转,而转成极乐世界的莲花化..

难得一见的敦煌手稿:佛说斋经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精选

难得一见的敦煌手稿:佛说斋经(P.2109)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精选难得一见的敦煌手稿:佛说斋经(P.2109)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精选卷轴水墨纸本尺寸:25.7 x 213 cm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敦煌遗书隆日编译吴月氏..

阿弥陀经的感应

念诵阿弥陀经能够让我们的业障和罪孽得到消减,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也能够为我们破除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而且通过念诵阿弥陀经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的伤害和疾病,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

身体的十四个危险预警信号

身体的十四个危险预警信号眼睛经常发烧,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这可能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如果按一按肝脏四周,有发胀的感觉,十有八九是肝脏出了问题。2、眼脸下垂?眼皮越来越厚重,还忽然有些下垂,早晨轻,晚..

读心经必须要吃素吗

读心经的过程中是可以吃素的,但是也不强求,只要在吃肉食之后,一定要去刷牙,并且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念诵心经,不然是会佛菩萨的恭敬,为了我们念诵心经的效果能够更加的好,师兄在读心经的时候也要知道有哪些注意..

随时随地祝福他人,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

随时随地祝福他人,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随时随地祝福他人,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文殊菩萨 华严经.净行品里文殊菩萨的这段开示很多人没有注意,明海大和尚的评论是:“《净行品》里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因为有很多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

达真堪布: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达真堪布: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达真堪布: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高尚的行为,一种是卑劣的行为。若是你行持高尚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安乐;若是你行持卑劣的行为,今生来世以..

重读论文“后记”:“信仰”是理智的延续,而绝非感情的盲目

重读论文“后记”:“信仰”是理智的延续,而绝非感情的盲目重读论文“后记”:“信仰”是理智的延续,而绝非感情的盲目昨晚翻检一些论文来读,不料看到两年多前完成的论文及其后记,读来觉得“作者”思维缜密,论证..

净土法门法语:复讲老师讲的,自己有意思不能加,这个训练什

净土法门法语:复讲老师讲的,自己有意思不能加,这个训练什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不要问别人,问自己。问别人,别人总是称赞你,不会批评你,那现在人更不肯批评人,一定要问自己。古时候师徒如父子,老师跟你讲真话..

净土法门法师:欢喜心生不起来,原因在哪里?

净土法门法师:欢喜心生不起来,原因在哪里?开经偈里面说「百千万劫难遭遇」,那是指大乘经典。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遇到实在难,实在不容易,不止百千万劫,这个遇到是真正有幸。有许多人遇到了,或者听到了,..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去往生的属於“小行菩萨”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去往生的属於“小行菩萨”【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这是数字说出来了。【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这是释迦牟尼佛正答弥勒菩萨所问的。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