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繁体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自古以来,儒、佛教育不外乎两桩事:第一是教我们认识自己与大宇宙的关系,这就是「诸法实相」。正确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教育的主要宗旨,这是体。第二是教我们如何对人、对事、对物,也就是在生活中,如何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用。这个体、用包括了全部的教学,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诸佛教化一切众生都不例外。

在作用上,我们为何不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就是不明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明白真相,所以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教导我们,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梵网经菩萨戒本》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些都是事实,不是比喻。凡夫的见解、心思、常识,多半局限在一世,不知道过去世,也不知道未来世,所以产生了许多错觉。佛菩萨以甚深定功,突破时空界限,对于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统统明了,所以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

诸佛菩萨用什么心来对待一切人事物?「孝敬」,就是《观经》叁福的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用「孝顺、尊敬」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佛菩萨,就是大圣人;而凡夫的心思观念、所作所为,与此恰恰相反。相应就是随顺自性、性德,随顺诸法实相;能做到圆满的随顺,就是一真法界。若不能随顺,与此相违背,就是六道凡夫;完全相违背,就是叁恶道。所以,作圣、作凡,天堂、地狱,就在自己一念之间。这一念与法性相应,就是佛菩萨;这一念与性德相违背,就是众生、恶道。

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正如佛所说的「梦幻泡影」,是随着我们的念头起变化,这正是《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又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能生,法是所生。你所生的这些法不如意,是能生的心与法性不相应。所以一切境界不是别人变现给你享受的,而是自己变现给自己受用,这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若想生活在一个适意的环境里,一定要遵从佛的教诲。实在讲,遵从佛的教诲,即是遵从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法则。诸佛菩萨所讲的是我们自性的法则,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佛说他从未说过一句话,他所讲的都是我们自性性德的开发。唯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佛法才真正五体投地,全部接纳。

所以,学佛是随顺自性,佛就是代表我们的自性,菩萨、大圣大贤们是性德的示现,是性德的流露,是自不是他,这就是「自他不二」。我们要把这个意思领会过来,从此地建立信心。果真能契入,才会恍然大悟,塬来诸佛菩萨是自己性德所流露,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自性所流露。然后才真正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只是一个自己而已,除自己之外,确实没有一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就展现了,慈悲是性德,性德就圆满的展现、流露了。我们对佛菩萨、大圣大贤孝敬,对父母、师长孝敬,然后逐渐能对一切众生孝敬,甚至于对自己的冤家对头、毒蛇勐兽、地狱饿鬼,也同样的孝敬,决定是以清净心、平等心待之。

果然入这个境界,你就成佛了。即使没成佛,也是法身大士,智慧开了。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万法,你觉悟、明白了,懂得如何去做;对于尚未觉悟的众生,也懂得如何去帮助,这就是存菩萨心、行菩萨道。所以,任何身分,任何行业,男女老少,都可以修圆满的菩萨道,菩萨绝不局限于某一法界,一切法界皆是菩萨法界。《华严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生生世世与一切众生相处,有善缘,也有恶缘。有些人跟我们相处很投缘、很欢喜,这是过去生的善缘;有些人跟我们是冤家对头,给我们带来种种不如意,这是过去世的冤业。过去迷惑颠倒,种下这些冤业,现在觉悟明白了,要化解冤结,还是佛的这句话「孝敬」。真诚心的孝顺、尊重,冤结自然就能化解。

所以对于一切怨怼,我们要能随顺,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戒定慧,这是功德。随顺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清净心重要,智慧心重要。你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就是随顺,这就有功。能够成就、增上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德。

所以,有一念怨天尤人,就是大错特错。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逆缘,都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决定是自己不善业累积造成的,过失不在别人。回过头来,自己真正忏悔,改过自新,这是真修行。是我没有将他当作父母、师长看待,没有孝顺、尊重他,是我自己的错,不是他的错。诸佛如来就是以这种方法成就的,我们想作佛、作菩萨,也没有例外,还是这个方法。我们要将敬人、敬事、敬物,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念念都不能离开;一念离开是一念迷,一念相应是一念觉,所以要在念念之间用功夫。大乘经不可不读,不可不深解义趣,我们才能保持觉悟而不迷,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

没有什么可以羁绊住你

没有什么可以羁绊住你唐代的丰干禅师在当时颇有名望。一天,他在树林里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衣服虽然不整,但相貌俊美。禅师问了附近村庄的人家,没有人知道..

洛桑陀美仁波切:不要管别人,管你自己

洛桑陀美仁波切:不要管别人,管你自己有的人顽固:“我的知见对!”你的知见对不对呢?你哪有最高的智慧呢?你哪里遍知一切呢?你不是佛,佛能遍知一切,自己要好好考虑,想想自己是什么样,这个世界实际上哪有对和错呢..

求几本关于佛教入门的书籍~~~

求几本关于佛教入门的书籍~~~别人向你推荐了很多,但不系统。 首先,想了解佛教就绝不能看大部分学者写的书,那些佛学研究者根本就不懂真正的佛法,一直以来不被佛教界所承认 。以马克思那套来研究佛法,吾未知其可..

永海法师:可敬之人

永海法师:可敬之人《增一阿含经》358经 白话解释: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向比丘们说:“有七种人值得世人侍奉、尊敬,这七种人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这七种人就是慈祥柔和的人、具有悲悯同情心的人、欢喜布施的..

永海法师:扫地的学问

永海法师:扫地的学问《增一阿含经》二九二、二九三经佛陀在舍卫国时,向比丘们说到:“扫地也是有学问的。扫地的时候,如果不注意五件事情,也是徒劳无功。扫地的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不知把垃圾聚集在一起,看到..

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为了理解别人

在世间,当我们拒绝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需要智慧的,得让人很愉快地接受拒绝。佛门讲法无定法,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一定的因缘,如果心存慈悲,自然会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快乐之忍辱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快乐之忍辱(二)●真修忍辱,发生任何事情都不会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忍辱就变成痛苦;不放在心上,忍辱就自在快乐,而且要忍得住。有时虽未大吵大闹,但柔声细语地挖苦、讽刺更可怕。●能..

洛桑陀美仁波切:石朵玛和留在石头上的脚印

洛桑陀美仁波切:石朵玛和留在石头上的脚印【石朵玛】在藏地,藏民用青稞面做一种既漂亮,又庄严、殊胜的供品,名为“朵玛”,可做“上供”也可做“下施”。藏地的小孩子在大人们及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会..

江西人必去的五大佛教圣地

江西人必去的五大佛教圣地雪窦寺的魅力在于山水秀美,名人名僧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坐落于“秀甲四明”的雪窦山山心的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早在晋代旧有比丘尼结庐于山顶事佛,名“观音瀑布院”,后逐渐扩建,..

净土法门法师:你怎么争,都争不过天道的规律

净土法门法师:你怎么争,都争不过天道的规律有些人想通过风水先生找风水宝地,其实你找到了,也没有用。你命中没有大福报,你占了风水宝地,也占不了多久。为什么天下名山僧道多,风水好的地方,都被僧道占用。因为..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快乐之无常因果业力轮回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快乐之无常因果业力轮回(一)●世间的事情就像水中的波纹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怎么忙也忙不完。在不知道所以然的忙碌中,青春的容颜很快布满了皱纹,挺拔的身躯转眼成为佝偻,在苍..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自古以来,儒、佛教育不外乎两桩事:第一是教我们认识自己与大宇宙的关系,这就是「诸法实相」。正确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教育的主要宗旨,这是体。第二是教我们如何对人..

法闻法师:什么是佛法?

法闻法师: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法?我们把佛法换一个词,佛法也可以用真理来代表,佛法难闻,或者说真理难求。大宇宙时间空间都是无限,无限时空。现在科学证明,世界没有一个开始,我们读佛经,会发现佛祖说世界没..

警惕九个吃菜的误区

警惕九个吃菜的误区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还有多种保健功能因子。常吃蔬菜不但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还具有润肠通便、抗衰老、降血脂、预防糖尿病和肿瘤的作用。但是,有不少人并不懂得如何吃..

方海权:祸与福本来我们自造自受

方海权:祸与福本来我们自造自受——摘自《人生改造命运要义》当知祸福无虚,冥冥之中自有公平主宰。而祸之与福本来我们自造自受,无可代替。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界上的人多数迷昧不悟,不知因果头数产生祸福二..

法远圆监禅师 修行从忍辱开始

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地方归省禅师有高风,同往叩参。适逢冬寒,大雪纷飞。同参共有八人来到归省禅师处,归省禅师一见即呵骂驱逐,众人不愿离开,归省禅师以水泼之,衣褥皆湿。其他六人不..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