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心中的爱语

繁体

发自心中的爱语

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

口业如山,苦难担

当今社会人们对口业的观念愈趋薄弱,有些媒体充斥着不实的消息、互骂攻讦的言语,这些现象皆由于心中的嗔恨,挑拨离间的恶念,因而造下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业。有些人不仅自己喜欢动口造业,还乐于邀约大众一起讨论。如此,仅因好奇、无聊,而让是是非非占据己心,不仅纷扰心念,不得自在,甚至动之于口舌,造下口业,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因此,若周遭友人喜好谈论是非,自己应当保持正念、觉性,不随之附和,否则同流合污,造了口业,将来就要承受苦果。
内观自省,口业清净

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在修行中,口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十善中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其中口业即占了十分之四。身欲造杀盗淫时,警觉性高者,一察觉马上就避免。可是在口业当中,有时我们不会马上看到言语对别人的伤害、影响,乃至未来的果报;反而容易轻忽而犯罪。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为“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收摄口业,可以令心保持正念及清净。清净口业的方法很多,例如在行住坐卧中,口念一句佛号或持咒,取代喜说是非、八卦、绮语的习惯,且诵念佛号及持咒,感得的即是清净的法界。此外,更要时时反省检讨──每天在睡前回想自己这一天说了那些话,是否犯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过失?是否真心赞叹别人?说话的目的及动机,是否都是为了利益大众?透过反省检讨,会让我们在下一次讲话时,更能提高觉性,注意讲话的内容、善加观察是否适时、适地、适人。如此,知时、知地、知人,说话得宜,不仅能令口业清净,更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短短的一句话,能令大众和合,也能令彼此的关系破裂。曾有一对夫妇准备从高雄开车到台北,当太太一上车,看到车窗上厚厚的一层灰尘,便说道:“咦!玻璃很久没擦了!”先生立刻回道:“对呀!可是没有人帮我擦!”于是两人开始责怪对方,为了车窗的不干净,两人一路上足足吵了四小时。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只要先生或太太说一句:“我们改天找个时间再一起清理吧!”则一切相安无事,但却没有一人愿意先退让一步。

佛法常说:“功德归三宝,好事归他人,坏事自己反省检讨。”遇到事情,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重点,更何况多做一点并不吃亏,因为吃亏就是占便宜──占到的是平静、自在,宽大的心怀。所谓“施比受更有福”,布施的人总是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无形中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而自私的人总是想到自己,在斤斤计较中,与他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是心中怀着嫉妒排斥,则堕入黑暗。因此,若能学习每天发愿,愿口中所说出的言语,皆是正语、赞叹三宝,藉着不断地薰修与发愿,即能“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说爱语、柔软慈悲的心。所以,当心念不同时,所说的话也随之不同。
常说爱语摄众生

爱语,令闻者生起信心,赞叹与鼓励有着一股积极的作用。因为众生都有我执,皆希望别人对自己是赞叹、鼓励与肯定。爱语,便是因应众生的心,所讲出柔软、赞叹、鼓励的言语,令众生闻言心生欢喜,充满信心、希望。事实上,一般人听到责难时容易失去信心,而真正能够接受大众批评,且听闻批评后还能如饮甘露者,可说是少之又少。因为,对众生而言,要放下我执,毕竟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有一位居士初次到精舍上禅修课,穿着时髦,如果当下就直接指责她的穿着不适合道场,不仅令对方难堪、不安,也枉费她对打点自己的用心;反之,若先赞叹她对衣着的别出心裁、品味独到,进而令其了解在道场简朴的衣着,更能让自己收摄六根,专注用功。如此一来,居士感受到道场对她的肯定及善意,即能产生信赖与好感,因而更喜亲近佛法。

心直口快,缺乏对他人的关照及体谅,说出来的话反而会有反效果。我们总以为直言进谏便是真心的表现,尤其看到他人种种的习气、烦恼时,总想劝谏对方,甚至不吐不快。其实,如此直接的指责,未必会达到预想效果。佛法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对方接受佛法的教化,进而改变自己,开创积极、光明的人生。但在劝谏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的也混杂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因此尺度常拿捏不当,结果往往没有解决对方的问题,反而又令对方重增一层烦恼。

佛法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劝谏他人时,如能善加观察,因应根机,采取对方最能接受的方式,如此流露的言语便是充满慈悲、包容与智慧。
真诚涌出的爱语

人与人真正的沟通是在于心,但是心念无形无相,感受不出来,则需透过语言文字来表示,这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沟通的方式。语言当中有着许多不同的相状,或疾言厉色,或雄辩滔滔,或能言善道,或沉默寡言;有人说话结巴,但予人诚恳朴实的感受;有人讲话天花乱坠,却予人油腔滑调的感受;而当人们为令大众和合,或为鼓励他人用功而赞叹,或因恭敬心而由衷赞叹三宝,这些都是一种善法。反之,若为求自己的私利、升官发财、攀附关系而去赞叹,则是巧言令色。因此,语言的善恶,并非从话的表相来决定,而是要省视说话时的因心,是善、是恶。

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反之,内心充斥愤恨斗争,说出口的话,便充满愤恨斗争。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透过听经闻法,反覆薰修,心中具有正知正见,则说出来的话就是善语、净语,如此即能将众生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持守清净口业,除了消极的不说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之外,更要积极的随喜赞叹,在合时宜的因缘下,自心中涌出真诚的爱语,能让闻者如沐春风,令周遭充满欢喜。


发自内心的忏悔,各位师兄回头是岸啊

发自内心的忏悔,各位师兄回头是岸啊发自内心的忏悔,望各位师兄回头是岸啊!回想过去的种种恶行自己太不是人了,再一个就是怕发出来污了大德师兄们的法眼。今天,蒙佛菩萨慈悲哀佑,鼓起勇气发露忏悔自己有生以来的..

发自心中的爱语

发自心中的爱语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 口业如山,苦难担 当今社会人们对口业的观念愈趋薄弱,有些媒体充斥着不实的消息、互骂攻讦的言语,这些现象皆由于心中的嗔恨,挑拨..

想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强、智慧更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想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强、智慧更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问:想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强、智慧更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索达吉堪布:如何使得心中涌现更多、更高的智慧呢?就是发广大的愿。可以说,发愿是获得成功..

净土法门法师:邪不胜正,自性本具的德相

净土法门法师:邪不胜正,自性本具的德相佛德就是自性本具的德相,为什么说它坚固?一切邪魔都不能够破坏,我们中国谚语所说的「邪不胜正」,自性本具的这是正法。一切事成就,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意思,形容佛..

金刚经第十七品讲解

金刚经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经文,修行金刚经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经常去修行金刚经,这样我们才能够收获到很多的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金刚经第十七品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升  天

从前,有个婆罗门娶了个年轻的妻子。他妻子容貌艳丽,性情淫荡,不太安分守己。婆罗门为了谋生,经常要出门,这就给了他妻子许多机会。可是家中还有一个婆婆,这使得婆罗门的妻子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个女人从早到晚都..

净土法门法师:诸佛菩萨的名号从哪里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诸佛菩萨的名号从哪里来的?【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俱寂默也。】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实际就是他在这个阶段这个地区教化众生的宗旨。以这个宗旨做为他的名号,让我们见到这个名号、听到这..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发愿稽首观音大悲主,愿力洪深相好身。千臂庄严普护持,千眼光明遍观照。真实语中宣密语,无为心内起悲心。速令满足诸希求,永使灭除诸罪业。龙天圣众同慈护,百千三昧顿..

净界法师:一句佛号具足三种功德力

净界法师:一句佛号具足三种功德力我们前面再三的强调,净土法门的特色,是一种他力门果地教。身为一个他力的法门,也就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你整个修行的重点,简单的讲,就是要你能够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感应与相应之别

感应:感是感召,应是应现。谓我对佛菩萨有什么要求,如果心意至诚,便可以感召佛菩萨来应现,以满我之所愿。较偏重外相境界。 相应:指与上师、本尊、诸佛菩萨之身、口、意三密相应,是属内证境界。学佛行者常满心..

南怀谨: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南怀谨:被轻贱的前因后果【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个大问题啊!佛告诉须菩提,假..

起床后花1分钟就能补肾

起床后花1分钟就能补肾人体的一些重要穴位都分布在后脑勺上,经常按摩、弹敲可以缓解疲劳、预防头晕、促进听力、防治耳鸣。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敲打时将两手掌心分别按紧两侧耳朵,用三指(食指、中指、..

别人尊重你,是因为别人优秀

别人尊重你,是因为别人优秀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无数的人和事,好的坏的,温暖的回忆,渐长的伤痕,都无法拒绝,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岁月不可..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苦行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苦行 无量时日之前,赐慰如来出世并为众生宣讲佛法,令众生得以摆脱老、病、畏惧之苦。他对贪欲炽盛众生宣说不贪法;对嗔心强烈众生宣说无嗔法;对愚痴众生宣说智慧法;对贪执禅定、灭尽处、次第等持..

善心动天地 积德又改命

善心动天地 积德又改命有位福寿双全的老先生,少年时极其贫困,常常几天无米下锅。考中解元那年,街上一位推理算命很准确的算命先生,告诉他说,白露节前,他要遭横祸而死,当时少年心中十分忧郁。试期将近,几个同学来邀约..

在心间播种公平

在心间播种公平在你和对手竞争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有人希望得到金钱,因为,毫无疑问有了金钱,就可以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也有人说希望得到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是无价的财富;还有人说希望得到机遇,他们的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