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故事:慧霖苏州拜印公,老人因果论最详

繁体

印祖故事:慧霖苏州拜印公,老人因果论最详

文/huolian

四川谢子厚(1882—?)居士,是知名士绅,1914年,曾与刘洙源等诸居士,发起创设成都佛经流通处,及少城佛学社。1921年又请佛源法师到重庆长安佛学社讲经。

谢居士民国十年就开始与印光大师通信,到民国十七年的时候,发心皈依印光大师,大师给他取的法名叫慧霖。大师的回信说:“汝既欲皈依,且作将错就错之计,今为汝取名慧霖。盖以火宅烈焰,非智慧霖雨不能息灭。自行化他,悉皆如是,且勿曰吾何有此大力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果能依儒释圣教而行,未有不群起而应之者。”

谢居士爱好儒学,关心世道,谢居士自题中有这么几句:“有安天下之志,无安天下之才,入世愿学孔子,出世皈命如来。六经为我仰思之事,华严为吾悲愿之胎。”所以他与大师通信中讨论儒学颇多,而大师开示则注重提倡因果报应和家庭教育。如大师民国十一年(1922年)元月廿一给谢居士的信中谈到:“至于弘法一事,当观时机。当国家太平,人心淳善时,宜多分依实际正弘。当此惨无天日之世代,当先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化其刚强,旁攻侧激,动其良心。知所法戒之后,再用正弘,方为唯一无二之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大师给谢居士的信中分析了儒教灭亡的原因在于破斥因果、执理废事。大师说:“佛教事理,性相,修证,因果等,不相混滥。宋儒专取其最深之理谛,其余事相,概皆抹杀。以故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谓天即理也,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由此一般眼中无珠者,奉其学说,大家皆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佛诳人之法。纵有见得及者,以门庭虚荣心盛,欲百年后主入文庙,亦不得不人云亦云。道学之明由宋儒,道学之灭亦由宋儒。自兹以后,多半人,皆以因果生死轮回为渺茫,以致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向无欧风,尚可支持人道。近来欧风东渐,竟公然废经,废伦,废孝,免耻,杀父,杀母之学说,与其实事,通通演出。此之祸根,完全从宋儒来。光每一思及,不禁为儒教痛。偶与一二知己者言此义,绝无一人谓为不然者。在彼当日倡此学说,其意恐人谓儒教之义,浅于佛教。得此义以维持,庶不至天下后世之人,完全崇奉佛教,而藐视儒教。不知数百年后,竟得此之结果。所谓欲大明儒教,适成其灭除儒教也。哀哉。”

1932年秋,谢居士携内弟邓幼庵一起从重庆顺江而下,直达上海,分别拜访聂云台、叶伯皋、陈真如、熊十力等知名人士和学者,各有请益。随后赴宁波和普陀山朝礼,接着到杭州拜访马一浮居士。马一浮先生所论儒家涵养和察识工夫给谢居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先生说:“所言涵养者,以敬为主,平日齐明严恪,收敛此心,不令放失,工夫纯熟,自无一毫人欲之私足以乱之。瞬有存,息有养。此心未发如明镜止水,其发则无不中节,即朱子所谓日用本领工夫是也。所言察识者以察识端倪为下手处,其日用意趣常在动处。”

9月19日,早晨七点钟,明道法师陪同谢慧霖居士一行人乘京沪火车赴苏州。上午九点钟,火车到达苏州。进城的时后,谢居士忽然醒悟到一句佛名放下一切,绵密持念,就已经包括涵养、察识等一切工夫在内,不必格外用心另作涵养、察识工夫。明道法师带着大家到护龙街南段穿心街报国寺内,拜见印光老法师,当天留住寺中。老法师年七十有三,精神内敛,言辞恳切。谢居士当面聆听了老人对宋明理学的评论。老法师指出:

“宋明理学持论太过,不足以接引初机。不信因果轮回,尤为错误。今日人心肆无忌惮,酿成浩劫,何莫非此种语言为厉之阶。盖因果者,世间、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救度众生所示之至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无丝毫错误。世之治乱安危,事之吉凶得失,如来之证一乘,众生之堕三途,皆始于初因,成乎后果。人多忽略而不深察,是以人心日坏,世界日乱,可不惧乎。”

谢居士说:“理学家不信开悟,亦自有其寂然不动虚灵不昧景象,恐其尚在根本无明住地,未能彻底掀翻。”

老法师说:“理学家于见思惑恐尚未断,遑论尘沙无明惑也。果然大公无私,不执门户之见,其造就当不止此。”

谢居士转述马一浮先生的话“以有轮回心,乃有轮回事。果能息下轮回之心,直向心源上用功,则轮回可以不问。”

老法师说:“至于‘我无轮回心,自无轮回事’之言,是佛菩萨境界,学人未易及此。但须好生念佛,一切功用自在其中。”

第二天早晨八时,谢居士内弟邓幼菴以及张鹿鸣归依印光老法师,谢居士随同参加了皈依仪式。老人以三皈和念佛谆谆相勉。接着又论及理学家不明因果精微之理,反肆毁谤,为今日世道人心之患,皆此等议论有以致之。其造就不能深邃,正心诚意不能笃实,亦缘于此,务须引以为戒。

9月21日早晨,老法师命明道法师带领谢居士一行去开元寺礼拜迦叶、维卫二世尊像。老法师说:此像于晋代浮海而至,迎供寺中。极为灵异。其事详载邑乘。日本僧侣多来瞻礼,苏州人士反多不知也。礼拜迦叶、维卫二世尊像之后,谢居士回到报国寺,向印光老法师告别,搭火车赴无锡,继续其南北漫游之旅。谢居士有诗记这次拜见印光大师的感受说:“印公悲智万流望,因果精微说最详,但使弥陀常在念,无明涤尽见心王。”

以后,谢居士更加坚定地依止印光大师修习净土,凡有所疑,通信请决。1934年,谢居士觉得四川居士危险,想到苏州定居,向大师请示。大师回信分析苏州也不安稳,安家费用不能随身携带,汇款费用占30%,不值得。大师叫谢居士“至诚念观音一日,拈阄问其进止,或吉或凶,再做道理。” 谢居士接到大师的信后,全家斋戒敬诵观世音圣号一日,然后在佛前拈阄,连拈三次,皆为留成都吉,遂罢东下之议。

邛崃宋石塔——国内佛塔所罕见,表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

邛崃宋石塔——国内佛塔所罕见,表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邛崃宋石塔坐落在四川省邛崃县西南约50公里的镇西山南麓高兴乡石塔寺内。寺原名为大悲寺。寺内有座石塔,故塔名称邛崃大悲院石塔,塔的全称是“释迦如来真身宝塔..

想要更精进的修行,但环境不允许,该怎么办?

Q:想要更精进的修行,但环境不允许,该怎么办? 一种是福报,一种是业报,有福的人或是业报轻的人,他们修行的障碍比较少,但是也有善根深厚福报却很少的人,这要修行一定是障碍重重。 遇到的障碍有的是来自自己的..

圆瑛大师讲楞严经卷二

我们在刚开始修行楞严经的时候,不但要先去了解楞严经白话文解释,还需要去学习一下大师讲解楞严经,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学习楞严经,对我们的修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圆瑛大师讲楞严..

印祖故事:慧霖苏州拜印公,老人因果论最详

印祖故事:慧霖苏州拜印公,老人因果论最详文/huolian四川谢子厚(1882—?)居士,是知名士绅,1914年,曾与刘洙源等诸居士,发起创设成都佛经流通处,及少城佛学社。1921年又请佛源法师到重庆长安佛学社讲经。谢居..

净土法门法师:自他不二,性相一如

净土法门法师:自他不二,性相一如◎【绝对不是念自佛,不念他佛,自他不二啊】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自、他佛,统统念的,绝对不是念自佛,不念他佛,自他不二啊,自佛跟他佛当中,没有界线,自他是一,不..

净界法师: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

净界法师: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净界法师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摄大乘论》─说:这六道的众生,像鬼道、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人、或者..

达真堪布:女人修行能成就吗

达真堪布:女人修行能成就吗问:女人修行能成就吗?达真堪布答:有的人说,女人不能学佛,女人即使学佛了今生也不能解脱。大乘佛法里,尤其是密宗里讲,都一样,男人可以修,女人也可以修。密宗里讲,女性代表智慧,..

净界法师:佛陀为何主动宣说净土法门

净界法师:佛陀为何主动宣说净土法门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前面的通序只是一般的说明,从这当中很难看出本经的内涵是什么。但是别序(发起..

借由外表来判断他人是有损无益

藉由外表来判断他人是有损无益藉由外表来判断他人,对自己只是有损无益一天,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正当大众在聆听佛陀说法时,一位面容憔悴的比丘蹒跚地走到前方顶礼佛陀;接着,向大众合掌后,即在一旁坐了下来。..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0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0集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十二页:疏【用从体相而出,故止言妙用也。】『用』是作用,必定是依理体现相而产生。演【用从体相而出者。佛证平等真如恒沙性德。】这一句是..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佛如何加持你?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佛如何加持你?我们看念老为我们介绍这个品题。「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一样,「皆形貌端严」,形是身体,貌是容貌,你的身体、你的容貌端正庄严,「福德..

那时红尘无我,将来红尘亦无我

那时红尘无我,将来红尘亦无我在很久远的过去世,我不在红尘中,为了实现今生的一个愿望,我发愿到红尘中历尽一切苦难后再回去,于是我进入了凡间。在进入凡间的那一刻,我忘记了我是谁,也忘记了那个愿望。就这样在..

尔来何为?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等佛将要成道的时候,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就是军队,..

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

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性起”一词来自晋译《华严经》的《宝王如来性起品》,此品的“如来性起”原本是指如来的出现及其因缘。也就是说,华严宗所谈的“性起”思想并非《华..

净界法师: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净界法师: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诸位,你今天对极乐世界的忆念,你不能只是扣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不对啊!你忆念极乐世界只是忆念了一半,最重要的一半你没有忆念到,极乐世界的最重要的关键在:见佛..

金刚经的智慧不生烦恼降伏其心

金刚经的智慧不生烦恼降伏其心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