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

繁体

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

“性起”一词来自晋译《华严经》的《宝王如来性起品》,此品的“如来性起”原本是指如来的出现及其因缘。也就是说,华严宗所谈的“性起”思想并非《华严经》的原意,而是华严宗人的“义加”。后来唐译《华严经》从忠于经典出发,把此品改为《如来出现品》。澄观解释此事云:晋译虽为“性起”,但“梵本无”;“‘性’字虽是义加,未爽通理”气看来,“性起”思想尽管不是《华严经》的原意,但也并非是华严宗人的凭空臆造。

华严宗“性起”理论得以产生的深层土壤应是南北朝以来的以心性为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本原的思想。日本学者镰田茂雄曾指出,“华严教学的‘性起’,可评价为如来藏思想之究极”。“自晋宋之际的道生大倡佛性论以来,佛教心性论逐渐演成中国佛教思想的中心议题气心性本原说也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特色所在气南北朝以来的心性本原说在备受华严宗人重视的《大乘起信论》中得到总结性的阐释。

《大乘起信论》中的“心”,又被称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法性真如”以及“心真如”与“生灭心”的合和等。《大乘起信论》指出,“心”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总摄一切法”,具“无量功德”等,也就是产生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本原。若专从出世间法的立场观察,本原的“心”还具有“本觉”之义。

《大乘起信论》指出,“本觉”之“心”,“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觉心初起”是为“心起”,由此可“入净心地”乃至“如来地”而体认到“唯真如智,名为法身”的佛果境界。也就是说,众生的心性本来具有离念的、觉悟的功能与本性,可开发出其原本具有的“无量功德”而成就佛果。隋代净影慧远在《大乘义章》中也曾指出,与“阿梨耶识”同义的“如来藏”“自性净心”“真如”等,涵含法界恒沙佛法”,“出生大圣之所用”,“是虚妄法所依处”,同样把心性视为一切世间法(宇宙万有)、出世间法(包括佛果境界)的总根源。

这种心性本原思想在《华严经》和华严宗中也得到特别的渲染和强调。《华严经》所言的“心”具体是指真心还是妄心,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华严经》的“心”多被当作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本原,确是无疑。(《华严经》的这种“唯心”思想,对华严宗人影响至深,“唯心”由此成为华严宗人的根本思维方式。如智俨就基于以上的“心”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的思想,径直把“心”视为“如来藏性”、“清净真心,并认为此“心”是产生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总根。法藏同样把“心”视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认为此心可生出一切(世间、出世间)万法。

作为“性起”思想最直接的思想来源的《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则更加强调“心”作为出世间法的本原一面。“成等正觉,出兴于世”是《宝王如来性起品》所说的“如来性起法”的主要涵义。“成等正觉”就是开发本具之觉性与功德而成就正觉佛果,“出兴于世”即是“如来智慧”、“诸佛功德”或“如来种姓”、“如来性”的显现,也正是“成等正觉”的果用现起。这是华严宗“性起”思想的直接依据之一。

那么,如何成等正觉、显现其如来性及其功德呢?《宝王如来性起品》指出,“诸佛菩提”“如来智慧”原本就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心性之中,只是被妄想颠倒所缠而不能觉察而已;“如来”之所以出现,就是要引导众生开发心性本具之“佛菩提”、“如来性”而成就佛果。《宝王如来性起品》开篇就曾突出“发心”的意义,强调“发心”就是开发本具之觉性与功德以趋向佛果。这也正是《华严经》中所言的“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在“一切如来种姓中生长”的含义。《华严经》这种开发本具之觉性与功德以趋向佛果的演说,成为华严宗人创立“性起”思想的又一直接依据。

《宝王如来性起品》还特别强调“如来智慧”无处不至,着意把“如来性起正法”与宇宙的万有存在联系起来,认为“如来性起正法”摄尽一切法,充满十方、自在满足,与世界等同;由“发心”证得佛果、菩提身,将获得“如来性起正法”的境界,即摄尽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与整个宇宙等同的意境。由此,“心”便成为生成宇宙万有的本原。这也正是南北朝以来的心性本原思想在《华严经》中的体现。这成为华严宗人创立“牲起”思想的又一直接依据。此外,《华严经》中“心”的这种本原性地位,与《华严经》中的“如是一切皆能现”的“海印三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时红尘无我,将来红尘亦无我

那时红尘无我,将来红尘亦无我在很久远的过去世,我不在红尘中,为了实现今生的一个愿望,我发愿到红尘中历尽一切苦难后再回去,于是我进入了凡间。在进入凡间的那一刻,我忘记了我是谁,也忘记了那个愿望。就这样在..

尔来何为?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等佛将要成道的时候,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就是军队,..

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

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性起”一词来自晋译《华严经》的《宝王如来性起品》,此品的“如来性起”原本是指如来的出现及其因缘。也就是说,华严宗所谈的“性起”思想并非《华..

净界法师: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净界法师: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诸位,你今天对极乐世界的忆念,你不能只是扣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不对啊!你忆念极乐世界只是忆念了一半,最重要的一半你没有忆念到,极乐世界的最重要的关键在:见佛..

金刚经的智慧不生烦恼降伏其心

金刚经的智慧不生烦恼降伏其心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

胆小的出家人

空也禅师有一次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笑说道:这么一个胆小的出家人。空也禅师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流泪是怕..

野狐精,他心通在何处?

唐肃宗时,西天大耳三藏来到东土,自称有他心通,肃宗要慧忠国师加以试验。慧忠国师连问两次:;你说老僧此刻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都回答了,一说在四川,一说天津桥上。待国师再问第三次,大耳三藏技穷,默然以对。..

金刚经,就是强

金刚经,就是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金刚经的习惯呢?我自己就很喜欢金刚经了!因为每天空闲的时间不多而金刚经的经文不会很长,我大概花个15分钟可以读完一部。以前我有空时会读地藏经,读地藏经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我读..

净土法门法师:谈读经

净土法门法师:谈读经 △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代,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才能分别邪正。 △ 消业要..

观音普门品全文

现在有许多人都在修行普门品,修行普门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所以我们在修行普门品的时候,一定要用心的去修行观音普门品全文,从而使我们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么,下面就让我..

金山活佛如何面对意外奇辱

有一天午后两点多钟,大家都在外边散步,活佛也从他的禅室中走出来,预备往镇江街上去走走,有些士兵们,逗着他开玩笑,闹了一会,大家也就让他走了,就在这时,刚巧那里有一个大小便的粪桶,张营长也太恶作剧了,他..

心经跟大悲咒的区别有哪些

心经跟大悲咒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而且这两部法门的字数都不长,我们就算是一起修行也不会占用我们太多的时间,我们在两部法门的相互印证之下,可能更容易的去理解法门中蕴含着的无穷智慧。心经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解

心经的字数比较短,只有260个字,但是每个字的智慧是无穷的,是需要师兄用心体会,同时在念诵的,对于心经白话译文也是需要了解的,只有了解了,才能知道心经讲述的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解..

达真堪布:如何与债主之间化解恶缘?

黄杨木雕刻之大师心作清刀雕刻地藏王菩萨地藏王,佛系朋友一定都知道地藏王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当然人们一定是被地藏王的教道以及地藏王的决心所感动,特别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三九华山更是人山人海。雕刻文化也是..

金刚经第十一品详解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

邪淫的一点感悟

人看到了有车开来,速度很快朝你驶来,你会不会躲开呢?毫不犹豫的躲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怕死,知道不躲开就要碰死。我们有神通啊,知道要死人的,就会害怕。但是邪淫呢?我们会不会躲开?不一定了。为什么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