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金刚经讲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金刚经讲义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江味农居士著
(壬)初,又二:(癸)初,明度无度念;次,明本无圣凡。(癸)初,又二:(子)初,标示;次,释成。
(子)初,标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此科大旨,与前无法可说一科相同。其不同者,不过前就所说之法言,今就所度之生言耳。然说法原为度生,度生便须说法,故大旨同也。前于无法可说中,所引十卷金光明经诸义,说明佛不作念之理由者,皆通于此。总之,佛不起心动念而能随机应缘以度众生者,不外二理。(一)因夙昔大悲大愿熏习成种之力,故能有感斯应。(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圆镜,光明遍照,故能所应不谬。
具此两种理由,所以不同凡夫,凡有所作,必须作念。莫作是念,是普诫一切人,非专对当时会众言也。盖作是念,则以凡情测圣境。岂但谤佛,自己仍迷在妄想窠中,永无成圣之望矣。故切诫之。总之,莫作是念之言,非仅令不可以轮回见,测圆觉海。实令学佛人必当断妄念耳。开经即令菩萨降伏此念,故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后半部亦开口便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今复就佛之度生言之,俾一切菩萨奉为准绳也。
上文虽曾两说众生非众生,然是单约众生说。今则约圣凡并说,以明平等法界,义不同前也。或曰:法华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由是观之,明明有圣有凡,何云无圣无凡?且佛于度生及所说法,皆曾详细思惟,而后说之。思惟即是念,何此经云无念耶?当知有圣凡者,约相说也。无圣凡者,约性说也。所以此经说即非,又说是名也。至于思惟之义,当分两层说明其理,以免怀疑。
(一)凡佛所说,有随宜说者,此名权说,亦名不了义。有究竟说者,此名实说,亦名了义。如上所引法华中此等言句,即是随宜权说。因观知一切众生,根钝痴盲,著五欲乐。与佛证得之清净智、微妙法,不能相应。如斯之类,云何可度耶。乃不得已,先为由浅而深,说三乘法。然说三乘,实为一乘,所谓开权显实是也。本经此处,正明平等法界,皆是究竟如实之说,故言句多连如来二字说之。如来者,诸法如义。何谓如?真如是也。何谓真如,离念境界是也。岂能引权以证实说。且所谓权者,亦是即实之权。故虽曰思惟,实则即思惟而无思惟。凡读佛经,第一当明此义。即如佛常自称我矣。岂可因其随宜之称。而谓如来有我相我见。
又如本经说此无上甚深之法,而著衣乞食,示同凡夫。岂可因此遂疑佛是凡夫?长老处处代众生请问,亦岂可看呆,谓长老真不明般若。世间多有以观世音菩萨是男身,是女身,怀疑者。夫法身大士,本无有相。其所现身,皆是随机应缘。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救度之。楞严、法华详说此义。岂可视同凡夫,局定为男为女?即以大士往因言,多劫勤修,何身不有?亦岂可举一世之身,以概多劫之身乎!佛经中类此之事,以及两相抵触之言句,甚多甚多,皆当如是领会也。
(二)思惟者,作观之义。作观亦译思惟修也。上所引法华两颂,(四句为一颂。)是承其上文我以佛眼观一句而来。两颂所说,盖谓观照众生根机耳。当知作观之时,非无念,非有念。少知作观者,便能了然此中境界。与思索妄想,绝不相同。岂可误会思惟为作念乎!总而言之,有生可度,有法可说,是约相说。佛作此观,正所谓寂而常照也。然而正当现如是事相时,即复了不可得。故又曰无法可说,无生可度。则是约性而说也。虽观而亦无所观也。照而常寂也。故将所引法华两颂,与此中所说者,合而观之。正是性相圆融,寂照同时之义。亦即即权之实,即实之权之义。当如是通达也。若执一疑一,便是执相疑性,执性疑相。执寂疑照,执照疑寂,此正凡夫知见,正所谓钝根痴盲,与微妙第一之智慧,不能相应者也。故学佛必须开佛知见。佛知即是知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见即是不执一异。若执一疑一,正是执一执异矣。故欲通达佛法微妙之理,非将凡情俗见,一扫而空之,必不能入也。
(子)次,释成。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实无略逗,此二字是彻底的。谓实无作念之理也。何谓实无是理,其义甚多,略说其四:
(一)若有度生念,便有所度之生,能度之我。能所者,对待之相也。便是分别,便是执著。佛证平等一真法界,故称如来。若有分别执著,何名如来?故谓如来作是念,实无是理。此约平等法界明义,亦是约如来边说。
再约众生边说之。(二)何谓众生?不过五蕴集合而已。是缘生法,缘生体空。若有度生之念,岂非不了缘生。执五蕴法为实有乎?有法执,便有我执,曾是如来而有我法二执乎?故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实无是理。此约缘生体空以明义也。
(三)众生之所以成众生,以有念故。众生之所以得度,以无念故。是故度生云者,惟令离念而已。若佛度生有念,则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故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实无是理。此约离念名度以明义。
(四)佛度众生,不过为众生之增上缘耳。而众生自己发大心、行大行实为主因。若无主因,虽有增上缘,生亦无从度也。是故众生得度,实众生自度耳。佛无此见,是佛度众生也。故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实无是理。此约因亲缘疏以明义也。
总此四义,故有众生如来度者,佛实无此念也。此句是顺释其故。若字下,复反言以释其故。有者,谓有念也。若有此念,便落能所。能度,我相也。所度,人相也。所度不止一人,众生相也。此念继续不断,寿者相也。苟有一念,四相具足。如来正令发心菩萨,除此四相。而谓如来有四相。其诬谤如来,可谓极矣。所以切诫莫作是念也。此中正破如来作是念之邪言。故但约如来边,(即前说四义中之初义。)以明无能、无所、无我之义,意在令学人了然于平等法界,实无有我耳。
(癸)次,明本无圣凡。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流通本多是名凡夫一句。唐人写经,南宋藏经,及古德注疏中,皆无之,大不应有。
此科是释明无能度、无所度之所以然也。此中我字,若但作我人之我会,固无不可。然义浅矣。须知我字,正承上文我当之我来,盖指佛言。我则非我,意显平等法界,佛即非佛耳。正明无圣之意。盖佛之称,显其证果耳。如来之称,亦为显其证性耳。一真法界,离名绝相。那有此等名字。且一真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体之性之异名也。因其同体,故曰一如。故曰平等无有高下。若此中有佛字者,便有高下,便非平等,便有名相,便非空寂。故依如义而说,所谓有佛有圣者。便非有佛有圣。但凡夫之人,只知取相,不达一真法界,以为有佛有圣耳。平等法界,佛尚无存,岂有能度可说乎。且既是平等同体,不但无圣而已,又岂有凡?故所谓凡夫者,约如义说,便非凡夫也。凡尚无存,岂有所度可说乎。无高无下,平等平等,此之谓性体一如。(足见后人妄加是名凡夫句,真是画蛇添足。)
无圣无凡,正是无有高下之所以然,故曰平等。性体本来如是平等。所以佛说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盖度即无度,成即无成也。所以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所以佛眼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此皆约性体平等义说也。
何故说平等义?为令发心菩萨通达此义。应以无能、无所、无法、无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证也。由此可知修行人虽应发愿转凡成圣。然发愿已,即须将凡圣之念抛开。若不抛开,圣凡永隔矣。何以故?圣之成圣,凡之成凡,正由一无念,一有念故。起念,便有高下,便非平等故。古人开示修行,有一句最好。曰:但蓦直行去。蓦直者,绝无瞻顾之意。行人只要明了道理,认准方向,便一直行去。转凡不转凡,成圣不成圣,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挂念。如此,便与道相应,与性相应,速能成就。否则反不能成也。古人又有警句曰:古庙香炉去。谓应万念灰冷也。圣凡尚不挂念。其他可知矣。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三 林三不贫变贫,方湘不富变富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三 林三不贫变贫,方湘不富变富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三林三不贫变贫,方湘不富变富有一个人叫林三,他每月挣了不少的钱,他却哭得很惨。实际生活已经很好过,但别人以为他很可怜,他的家中用物应有..
读诵大悲咒仪轨
每个人读诵大悲咒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感悟到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大家在读诵大悲咒的时候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而我们在读诵大悲咒的时候是需要按照它的仪轨来进行,这样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了解。下面就让..
享有“福报”
福報馬來西亞綠野集團創業於一九八四年,創辦人李金友,他的成名代表作,是坐落在雪州加影一片佔地四百多英畝的高素質住宅區──綠野山莊。今天,綠野集團的業務遍及房地產、酒店休閒業及國際展覽中心,綠野集團於一九九..
方海权:见人欢喜恭敬者,人见即欢喜恭敬
方海权:见人欢喜恭敬者,人见即欢喜恭敬方海权:见人欢喜恭敬者,人见即欢喜恭敬——摘自《地藏菩萨福报录》书籍圆信问:为什么要仁和谦虚。(四十七)答曰:谦虚是美德。仁和是美德。祖师教导我们:滔光灭迹。凡事低..
那件黑衫
天阴阴的,有点凉,翻着衣柜不知穿什么好。不小心,那件黑衫从衣服拥挤的缝隙里掉到地上。忽的,心酸痛起来。它早被我塞在最底层,被紧紧掩盖着却怎么会掉出来?也许,那些沉在最底层的东西一旦翻浆,便会被冲到最上..
净土法门法师:把寿命交给阿弥陀佛安排
净土法门法师:把寿命交给阿弥陀佛安排“弥陀大愿,普度众生成佛,为践此大愿,故,大开法藏,广施无尽功德,所严无上之宝,即此信、愿、持名之真实法宝也。”你看看,这个法宝,说出来啦,就这四个字“信、愿、持名..
不要接受施主的东西
不要接受施主的东西曾经一度布施过人的东西,即使那施主要再送给你,你也不应该接受。佛陀制定这条戒律,是为了避免僧团内部出现争夺寺产的纠纷。罗睺罗尊者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乃释尊之子,为耶输陀罗所生。又作罗护..
不要以年龄判断人
不要以年龄判断人一般我们看待一个人的时候年龄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你看到了一个年纪比较轻的人就会觉得可能还刚出社会,可能没什么成就,往往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判断错误。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只是年..
遇逆缘疾病等修学障碍,如何忏悔
这位同修他问:“修学过程中出现障碍,如环境的逆缘干扰、身心的疾病苦痛等等,影响修学。此等宿业如何忏悔?”答:你问得很好。确确实实根本解决消除障碍的办法是忏除业障,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第四愿就是“..
药师经功德回向文有哪些
我们在修学药师经的时候是可以积累很多功德和福报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做回向或者回向做的不够好,这些辛苦修行得来的功德就很容易消散,这样也会让福报带有漏洞,使我们的修行不是很圆满。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回..
邪淫是魔民魔女的前因
顶礼诸佛菩萨!顶礼诸善知识!顶礼诸位同修!和诸位同修一样,愚下也是深受淫欲之苦者,这十多多年来,尽管很早就接触佛法,但根性愚昧,嗜欲深,天机浅,反反复复堕落,反反复复迷漫。也许是前世的善德积累,能够今..
警惕十大夺命饮食恶习别拿健康开玩笑
警惕十大夺命饮食恶习别拿健康开玩笑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健康饮食,要么将就着吃一顿是一顿,狼吞虎咽,暴饮暴食。殊不知,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但伤及肠胃,同时也大..
道修今生,佛修来世,你会选择修哪一个呢?
道修今生,佛修来世,你会选择修哪一个呢?世界三大宗教中,中国就占了两个,一个是本土宗教——道教,一个是外来佛教。两教都在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也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对于两教的信仰,你会选择..
邪淫最损阴德,难成世间利益
邪YIN最损阴德,难成世间利益1、断绝学业功名:《赞戒论》中说:“前有财富耗尽如水泡,精勤无义却日见衰损”。邪淫最损阴德、福报。好比数十年辛苦的基业,一把大火就可毁于一旦。“邪淫”大火危害更甚于此——纵有..
在家怎样念地藏经最好
在家念诵地藏经可以让我们的房间充满正能量,使我们远离一切的负能量和妖魔,也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对人生的理解,让我们的为人处世有更多的方法,而且在家念诵地藏经还可以使我们的家里更加的幸福和快乐。那么在家念诵..
药师经十大功德有哪些
药师经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经文,修行完药师经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在修行药师经,相信大家都知道药师经有十大功德,那么十大功德具体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吧。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