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二、清净心体与凡心即法性

繁体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二、清净心体与凡心即法性

《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二、清净心体与凡心即法性

吴汝钧

一个人的思想,通常来说,应该是愈到晚年,愈为成熟的。《维摩经》疏是智顗最晚期的著作,其中的思想,也应作如是观。智顗在《维摩经》疏中言心,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直言清净的心体;这清净的心体有如明珠,放在浊水中,但浊水并不能影响它的清净性,当两者分开,明珠的清净性还是表现出来。清净的心体也是一样,当与后天的染污的成素隔开,它的清净性还是要显现的。另一方面则是主我们的日常的凡俗之心来说,表示这凡俗之心虽是现实层面的心,有很多染污与执,但它当体便是清净,它当体便能实现菩萨的智慧的涅槃的境界来。这两种说法,前一种说清净的心灵本来便是清净,是分析的说法;后一种说凡俗的心灵当体便是菩提涅槃,则是综合的说法。智顗在三大部的时期说心,喜把无明与法性综合地说,以心为综合了这两种性格完全不同的要素,便近于这后一种的说法。
以下我们先看智顗论心的前一种说法。
若心无所得,无明取相攀缘皆息,则心水清净,珠相自现。若得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是为化物之要道也。
欲知因缘即真,必须一心禅寂,如水澄清,珠相自现。(7)
这里提出“心水清净,珠相自现”,以心譬喻为水,有清有浊。若放一珠在其中,如水浊则不现,水清则能现。心亦如是,在染污的环境中不能现前,但在清净的环境,则还是能显现出来。在另一处,智顗更以“见理”来表示清净心的显现,他明显以为在清净心中便有理在,在价值标准在。他说:
昔分别推求法相道理,心水波动,不得见理。今闻此说,应无所求。求心既息,心水澄清,豁然见理。如阿难竟夜策观,欲尽残结,而不得尽。放心就枕,豁然发真。(8)
智顗以为,心本来是能照见法相或事物的真理的,只要“心水”不波动,而处于澄清状态,心便能见理。这里又提到“求心”、与“放心”的说法。求心是把心作对象看,把它混杂在后天的染污成素中,而加以寻求。这不是修心的正确方法。心本来像一明珠,与后天的染污成素不相杂,我们只要不把它作对象看,不刻意寻求它,这样便能让它自由自在地作用,照见真理。
对于这清净的心体,智顗又分别以不同的说法来表述,此中包括:净心、自性清净心、中道自性清净心、法性真心。这些说法,都是环绕心的清净性格而提出的。智顗说:
净心者,即四众大乘机发。心无疑浊,欲闻净道,亦是诸大菩萨净心入佛三昧,故言净心。(9)心及诸法即是法性。法性本净,毕竟无所有,何有众生?若无众生,即无众生垢。是则自性清净心不为惑染,故名为离。(10)
法身即是自性清净心,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即是真性解脱。(11)
心即是自性清净心,亦名法身。福慧能显出自性清净心。(12)
诸法解脱即是中道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本非缚脱,不染而染,难可了知。(13)
大心即是法性真心。出法性外,无别真心。(14)
这里提出“心无疑浊”、“自性清净心不为惑染,故名为离”、“中道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都表示清净的心体本来便是清净无染的,与后天的烦恼染污分清界线的,后者虽然能一时熏染清净的心体,但毕竟不能改变它的清净的作用。
不过,对于清净的心体与凡俗的心的两种说法,智顗似乎还是比较重视后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以我们日常的现实的凡俗的一念染污心作开始,肯定即此凡俗的心即能开出法性的光明来,开出觉悟的结果来。智顗说:
无明心源即是佛性。若知无明性即是明,即常寂光。(15)
众生心性,即是真性;痴爱即是实慧;诸行不善,即是方便。(16)
凡厥有心,心即法性。法性者即是本净,本净者即是法身也。观心相应,明时无暗,无暗者即是无垢义。(17)
这里所说的无明心、众生心、凡厥有心,都是就日常的现实的凡俗的心说。智顗以为,这种凡俗的心或凡心,即此即是佛性、真性、法性,即是清净之源,即是觉悟的基础。另外,智顗又强调心是修行成道的焦点;修行成道,首先便要在心上做实践的工夫,不能远离这心,而从他处考虑。这种心亦应是凡俗的心或凡心。智顗说:
行显由心。若能谛观心性,即见佛性,住大涅槃。(18)
此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执文字,离心而求佛、菩萨、解脱者,可谓抱石投渊,夜游去烛。(19)
“行显由心”,意思很清楚,解脱的修行,是要由心做起的。智顗引《维摩经》谓“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是同一意思,这虽是《维摩经》说的,但智顗引述过来,他自己当也是首肯的。因此他警惕我们“离心而求佛、菩萨、解脱者,可谓抱石投渊,夜游去烛”,那肯定是没有结果的。
智顗更就唯识的说法,把心化成八识来具体说这八识与善恶、惑解与生死涅槃的关系。这八识可分成三类:前六识、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智顗说:
若约识为义,六识是缘因种,善恶并是六识所起,离六识外,则无恶无善,无缘因种。七识是了因种,惑之与解,皆是七识。离七识外,则无惑无解。八识是正因种,无八识,则无生死涅槃。(20)
这里的特点是以八识来比配三因佛性,以前六识是缘因佛性之种,第七识是了因佛性之种,第八识是正因佛性之种。这三因佛性本来是智顗积极提倡的,这即是:(1)正因佛性,这是一切法从本已来所具足的真如之理。(2)了因佛性,这是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3)缘因佛性,这是作为助缘的一切善行,能生起智慧。按《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ruana-sutra)本已有三因佛性之义,正因佛性是中道第一义空,了因佛性是智德,缘因佛性是断德。正因佛性满显为法身,了因佛性满显为般若,缘因佛性满显为解脱。故三因佛性是相应于法身、般若与解脱而立。(21)智顗以为,八种现前的染污的心识,正是三因佛性这些清净法的种子,世间一切善与恶、迷惑与解脱、生死与涅槃,都不能离开这心识而有,即是说,一切染污法与清净法,都不能离开凡夫的一念凡心而有。
智顗在其《维摩经玄疏》中,更进一步专以解脱来说八识,他把解脱分成三个面相:真性解脱、实慧解脱、方便解脱。真性解脱指解脱所依止的理法、实相,这在智顗来说,即是中道佛性。实慧解脱即是能成就解脱的智慧。方便解脱即是助成解脱的种种方便条件。智顗以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即含藏真性解脱于其中,第七识末那识含藏实慧解脱于其中,前六识则含藏方便解脱于其中。他说:
真性解脱即可黎耶识,实慧解脱即七识,方便解脱即六识。问曰:摄大乘论说阿黎耶识是无记生死根本,何关真性解脱耶?答曰:若尔,与地人用楞伽经岂不硕相逆?今研两家所执,互有得失。若言阿黎耶识非本性清净者,摄大乘论何故云:如地即是金土?黎耶识亦尔,染同于土,净同于金。故知义通二边,何两家偏执?今说黎耶识即是真性解脱者,如金;即是生死根本者,如土。问曰:摄大乘论师说七识是执见之心,何得言是实慧解脱耶?答曰:转迷成解。若离迷执,何处别有实慧之解?故知七识非迷非解,得说迷解。解故即是实慧解脱。问曰:六识是颠倒忆想分别,应须断除,何得即是方便解脱耶?答曰:六识非善非恶,随缘起善起恶。菩萨若能知六识非善非恶,而起善恶,同事化物,和光同尘,即是方便解脱也。(72)
问者提出,《摄大乘论》倾向于把八识视为染污的生死的根本,何以能把它们视为可以开出三种解脱呢?智顗在这里一一解说。首先,就第八识阿赖耶识而言,智顗以为,《摄大乘论》(Mahayanasamgraha)以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与《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以与阿赖耶识有密切关系的如来藏藏识为解脱的根本,都有所偏执,都不完满。智顗以为,阿赖耶识应是染净和合的,如《摄大乘论》提出的地合金与土那样,土是染的,金刚是净的。阿赖耶识亦是一样,它一方面是生死的根本,这是土的一面;另一方面则能开出真性解脱,这是金的一面。至于第七识末那识,智顗以为,这个心识虽有执见,特别是我执,但可以转迷成解。即是说,解脱的智慧正埋藏在这心识之中,只要能转舍它的迷惑。当下即能显现解脱的智慧。至于前六识,特别是第六识意识,有种种颠倒的忆想分别,应该彻底断除,如何能有方便解脱呢?智顗认为,前六识基本上是无记的,它与现实的现象世间有最密切的关系,菩萨为了度化众生,需要凭藉世间种种的方便,作为助缘。这些方便助缘,只要能转舍前六识的颠倒性,便得成就。

净土法门法师:为什么没有通?你是在枝叶上学的,没在根本上学

净土法门法师:为什么没有通?你是在枝叶上学的,没在根本上学「净明心」,心上称为净明,净就是不染的意思,《心经》里面讲「不垢不净」,这才叫真净;明就是不迷、不昏。这是说明,本来没有染著、没有障蔽的本觉,..

净土法门法师:后得智是是根本智的起作用。八面玲珑,得大自在。

净土法门法师:后得智是是根本智的起作用。八面玲珑,得大自在。在《华严经》,你看善财一生圆满菩提,他在文殊菩萨这里得根本智,我们要懂得,他得清净心、得平等性,觉了。也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

父母恩 重如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精舍,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訶萨三万八千人聚集,世尊引领大眾往南而行,忽然看见路边聚集了一堆枯骨。这时,世尊至诚恭敬地向这些枯骨五体投地礼拜。阿难尊者见状,合掌请问佛..

牛为求生流泪下跪屠夫绝情惨遭恶报

牛为求生流泪下跪屠夫绝情惨遭恶报临清李名儒说:我家乡有一个屠户,这一天买回一头牛,准备带回家中屠宰。那牛也有灵性,知道自己将被宰杀,怎么拉它都不肯往前走。屠户用鞭子抽打牛,牛就横冲直撞,直到闹得筋疲力..

犯了五戒能否重受,网络受戒可以吗?

犯了五戒能否重受,网络受戒可以吗? 问:请求法师开示,以前受了五戒,但犯了戒,能重新受吗?昨天下午讲课三皈五戒过程,都在电脑前跪听,也跟着法师的开示,喊自己的法名,一条一条的诚心受持五戒,不知道这样能..

独尊湛现:“往生”体现在有生之年

独尊湛现:“往生”体现在有生之年阿弥陀佛,大家好。昨天讲的是中阴期,如何相续未来,出生的方式。这也是说,如何往生。我们今天说的很简单,往生是体现在有生之年,在活着的期间,必须要往生。也就是说活着的时候..

献血是内财布施和无畏布施,还可以免除劫难

献血是内财布施和无畏布施,还可以免除劫难(血光之灾)佛法与献血血在佛法来讲是财布施,是无畏布施,因为,布施有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而财布施分外财和内财布施,血是人的内财,所以,献血是内财布..

死亡是个大迷雾

死亡是个大迷雾 人们来了又离开,来去匆匆,手舞足蹈,却不提一个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来到--他们自己的死亡,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着他们,让他们觉醒不过来,一无准备,然后情绪如狂..

齐豫《飞鸟与鱼》,空灵的嗓音以及配乐加一起,让人听了莫名感动

齐豫《飞鸟与鱼》,空灵的嗓音以及配乐加一起,让人听了莫名感动齐豫《飞鸟与鱼》,空灵的嗓音以及配乐加一起,让人听了莫名感动齐豫《飞鸟与鱼》,空灵的嗓音以及配乐加一起,让人听了莫名感动..

随风飞落的树叶居然让小和尚顿悟

随风飞落的树叶居然让小和尚顿悟随风飞落的树叶居然让小和尚顿悟编者按: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做,唯有认真地..

鱼篮观音的故事

鱼篮观音的故事鱼篮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其中一种,它的法门和经典是非常多的,就是在生活种我们要坚持用心去修行,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能够增加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定力和注意力,可以更好的生活。那师兄..

顺应春气,养生之道,春季一天素食如何吃?

顺应春气,养生之道,春季一天素食如何吃?中医的春是生的季节,人顺应天地的法则,对天地万物要采取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的态度,因而君子不杀刚苏醒的幼虫,不折刚长出来的嫩芽。以上就是顺应春气,养生之道。如果违..

独尊湛现:在轮回的路上,众生平等

独尊湛现:在轮回的路上,众生平等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不论任何出身,也不论文凭,主要得具备深厚善根与福德。因为佛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了脱六道生死轮回。也就是说让大家的内心脱离影像,不能被影像所束缚..

独尊湛现:我们发心度众生必须要契入佛的知见

独尊湛现:我们发心度众生必须要契入佛的知见大家早上好,吉祥如意,法喜充满。大家学习佛法的期间发心度众生,这个愿望非常好。还有的在家居士给众生施食等这个发心非常好。还有的到处传播佛法等,这些举动行为千万..

猴子弄巧遭祸

一群猴子住在江边的一座山上。这座山飞瀑流泉,树木繁茂,风景十分秀丽。每年春天过后,满山遍野都长着野果。说不清是什么年月,一群猴子来到这山上安家落户,从此以后,一直过着不愁温饱、悠然自得的生活。有一天,..

深信因果的人吃亏也是占便宜

深信因果的人吃亏也是占便宜现在有许多人反对“因果报应”和“因果法则”,他们从没有仔细地想一想这种见解给社会留下了多大的祸害。我们打开报纸瞧瞧,几乎每天都有杀人、抢劫或欺骗的事情发生,干这种事的人都是不..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