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二、心的净妄问题与能造诸法义
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二、心的净妄问题与能造诸法义
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二、心的净妄问题与能造诸法义
吴汝钧
在哲学上,特别是在伦理学上,我们对于心首先会提出的问题是:心是清净的,抑是虚妄的?对于这个问题,智顗在三大部的时代,亦即是其思想的后期,有很强烈的意识。他把心视为具有二面性格,一面是清净的,一面是虚妄的;对这两方面都有很详尽的发挥,并关连着心具足诸法这一特性来说。(6)不过,在他思想的前期,他显然不是太重视这个问题,但讨论总是有的。大体上,他仍持心有净妄两面的看法;认为心本来是清净的,但由于妄或虚妄的烦恼生起,影响到心,便使它成为虚妄。
关于心的清净一面,智顗说:
如空虽清净,无日故暗起。心性亦如是,本来虽清净,以无智慧光,则有妄惑起。如空虽清净,不能自除暗,而暗得除者,心假于日光。心性空亦尔,本来清净,不能自除惑,而惑得灭者,必以智慧照。(7)这里以空间来说心。空间本来是澄明的,但有暗生起,这需要有日光,才能破暗,使空间恢复本来的澄明。心亦是一样,本来是清净的,但有妄想生起,这需要有智慧,才能破除妄惑,使心恢复原来的清净。
对于这清净的心灵,智顗又称为菩提心,或清净菩提心。他说:
菩提心者,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8)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9)这种心正是菩萨中道正理的智慧,它可化生出大悲心,以发四弘誓愿。同时,这种心又具足一切心,是成佛成菩萨的基础。(10)上面说心需要有智慧,才能破除妄惑,使心恢复原来的清净,这智慧亦应是由心发出来的。这智慧不应是外在的。
对于心的虚妄性或妄心,智顗喜欢关连它的生起或诸法一点来说,而且这些被造的诸法,都倾向于是有漏烦恼法,是三界生死法。智顗说:
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11)这段文字,从表面看,并未能马上决定它所说的心是妄心。日本学者玉城康四郎也以为,光是以生起世间生死法为理由,是很难判定这心是真心抑是妄心的。不过,他以为,若就“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的文意来看,“皆因心有”的心,应是妄心。(12)这段文字并未进一步提到那些有漏烦恼法、三界生死法如何因心有。在这点上,智顗显然不如他在三大部时期那样重视诸法或业的由心而起。在《觉意三昧》中,他把心分为心、意与识三方面来说,表示一切法都是由这心、意、识三者来造。如何造法,他还是没有交代。他说:
一切诸法虽复无量,然穷其本源,莫不皆从心意识造。所以然者,有人言:若初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筹量分别,名曰意。了了识达,名之识。是为心、意、识之别。……若能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若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若识中不有意亦非不有意,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是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13)。这里说诸法无量无数,但追究它们的本源,都是从心而造。而心可分心、意、识三方面:心是对对象有所觉知,意是对对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分别,识是对对象的认定的、清晰的认识。这便说到心的认识对象的功能方面了。其实,这段文字,由“对境觉知”,以至“非三故说一性”,在三大部时间的《摩诃止观》也出现过了。(14)这是说心的作用,但不是说心如何造诸法。
在智顗的早期著作中,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提到心如何造诸法,或如何生诸法。他在《次第禅门》中说:
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尚无有福,况复罪耶?但众生不善思惟,妄执有为,而起无明与爱恚,从此三毒,广作无量无边一切重罪,皆从一念不了心生。(15)这里首先提到一切诸法本来是空寂的,本来是无自性的。既然如此,从终极的角度看,一切诸法应该是没有分别的,那怕是罪与福在性格上全然相对反的东西。但众生一念凡心,由于不善思维,不善理解世间事物,妄执有为的世间事物,以之为有自性,对它们起种种分别,而起不同的感受或反应,或贪、或嗔、或痴。本著这三毒或三种根本烦恼,造作一切无量无边的在重罪。智顗以为,这些东西都是由一念妄心不能了达真理而生起的。这里虽略有一念妄心生起诸法之意,但智顗主要不是从法或物方面着眼,而是从行为方面着眼,因而他用“无量无边一切重罪”的字眼。法与行为是不同的,法是不动的,似乎无关人的意志;行为则是动感的,与人的意志有密切的关连。说心生起行为,比较好说,但说心生起诸法,则不大好说。智顗这里的意思,是倾向于心生起行为方面。
心造诸法即是心生起诸法或心起诸法。从表面上看,心生起诸法似乎同于心具现诸法,后者是智顗后期的重要思想,所谓具足诸法。但这两者毕竟不同。依据智顗来说,心生起诸法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心具足诸法则是对心的一种修行法的结果。在《法华三昧忏仪》中,智顗曾这样说:
一切妄想颠倒、所作罪福诸法,皆从心起。离心之外,则无罪福及一切法。若观心无心,则罪福无主。知罪福性空,则一切诸法皆空。如是观时,能破一切生死、颠倒、三毒、妄想极重恶业,亦无所破,身心清净。念念之中,照了诸法,不受不著细微阴界。以是因缘,得与三昧相应。三昧力故,即见普贤及十方佛摩顶说法。一切法门,悉现一念心中,非一非异,无有障阂。譬如如意宝珠,具足一切珍宝。如是宝性,非内非外。行者喜观心性,犹如虚空,于毕竟净心中,见一切法门,通达无阂,亦复如是。(16)这里说“一切妄想颠倒、所作罪福诸法,皆从心起”。这些诸法,其中虽有“福”,但毕竟以染污法为主。这些东西都从心而生起,但智顗并未说如何生起。而可以确定的是,心生起诸法,是从自然的、现实的状态下生起的,心一念无明,一念妄执,便生起诸法了。而且这些诸法只从心生起,不从别的东西生起,所谓“离心之外,则无罪福及一切法”。智顗的意思应是如此。主要是,心生起诸法,是一种自然的表现,现实的表现,而不是一种修行,一种境界。至于心具足诸法,则是一种修行,一种境界,故智顗用“观”的字眼。依智顗,通过观或观心的实践,可以知道心自身是虚幻无常的,没有实性可得,而它所生起的罪福等一切法,也是空的,没有实性可得。他更进一步指出,若果能正确地观心,便能产生殊胜的实践效验,能“破一切生死、颠倒、三毒、妄想极重恶业”,达致“身心清净”、“照了诸法”。
而说心生起诸法,是从一念妄心说的,这是心的现实状态。我们凡夫的心的表现,通常都是倾向于虚妄方面的。而说心具足诸法,则心是可染可净,依智顗这里的意思,是就净心说的,这种心需要透过修行才能达致。智顗说“一切法门,悉现一念心中”,这一念心,应是一念净心,因为“于毕竟净心中,见一切法门”。便是由于这心是净心,智顗才把它譬喻为如意宝珠。这如意宝珠,具足一切珍宝。净心亦是一样,具足一切法门。故说心具足诸法,不止心是就净心说,而它所具足的诸法,亦是倾向于正面的净法方面,故说为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一定是自己先得度,你才有能力去度別人
净土法门法师:一定是自己先得度,你才有能力去度別人我们的信心、诚敬心起不来,怎么办?研究这本经教。你要是真的把极乐世界认识了,搞清楚了,认识阿弥陀佛,认识极乐世界,那你就非去不可,你的诚敬心就生出来了..
兹本禅师: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兹本禅师:天台智者大师略传第一章:大师家系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行之纲要,并以五时六教,判释一代圣宗,以十乘三观,昭示人们直达圣境。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令吾辈至今犹远沾妙..
本源法师:如何才能身心自在?有个方法对每人都适用
本源法师:如何才能身心自在?有个方法对每人都适用本源法师我们闻到佛法,要升起感恩的心,感恩他老人家到五浊恶世来度化我们。佛法究竟讲的是什么?有必要把这些简单的道理讲一下。众生身体有毛病,内心有烦恼(也是..
净土法门法师:什么是佛?
净土法门法师:什么是佛?1、什么是佛?佛不是在空中闪闪发光的物质,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
净土法门法师:他阿弥陀佛念上三天,头就不痛了
净土法门法师:他阿弥陀佛念上三天,头就不痛了我这次在美国遇到一个学生,他出了一次车祸,车祸的时候大概头脑受伤了,伤势大概不算太严重,他常常头痛,医药都没有效。他来问我,我叫他念佛,念了很有效,他告诉我..
净土法门法师:以为净土跟阿弥陀佛是在自己心外,你已经是外道
净土法门法师:以为净土跟阿弥陀佛是在自己心外,你已经是外道我们天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有没有谤佛?如果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只是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所成的佛,与自己不相干,这就是谤佛了。为什么?你不晓得「..
生命中你看重什么?你懂得爱吗?
有一位父亲存了很久的钱,终于买了一辆雪亮的新车。他非常宝贝这部车,每天都洗车打蜡。他五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爱车,也非常兴奋地帮他一起洗。父亲有这样一个儿子,非常满意,觉得儿子很体谅为父的心。有一天,这位..
净土法门法师:“我见”是怎么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我见”是怎么来的?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叫傲慢。慢这个烦恼与生俱来,不是学来的,生下来就有,从宇宙起源,我们自己生命起源那一天就有。法相宗阿赖耶所说的,..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得俊美的相貌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得俊美的相貌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相,是业力变现的。相的好丑,就是善恶业的现前。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众生的相貌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心不一样,对于一切事物的想法、看法..
本焕老和尚:苦都是因业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本焕老和尚:苦都是因业而成,都是自己造的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这几天,大家都在为自己忙,这很好。世上的人整天为名为利忙,因为儿女妻子要吃穿,为我而忙。若无我,就能放得下。因有我,就随业而转,为我则离岸..
净土法门法师:好恶在自己的心
净土法门法师:好恶在自己的心 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第二个,瞋恚。现在贪瞋痴非常非常严重,我要做出一个没有瞋恚的念头。别人误会我,“阿弥陀佛”,笑眯眯的。别人毁谤我,“阿弥陀佛”;别人陷害我,也“..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行才如法: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行才如法: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没证得之前,你就跟那些已经证得的人学习,证得的人告诉我们,那是性德。哪些东西?给诸位说,十善业道是性德,三皈五戒是性德,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是性德,..
生命中有很多的障碍
生命中有很多障碍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
生死轮回
楞严会上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石崖云:三涂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楞严经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天台四教义:从..
生根活佛:我们每天都在死
今天早上我接到一位奇怪人的电话,对方直接问我:“你是生根活佛吗?”“是”“我向请教一个问题,可以吗?”“可以的。”他就问:“你怕死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怕死。”对方好像不相信,也许是打破砂锅问到..
生活总需要等一等
生活总需要等一等 不要急着要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绵长的回音。也就是说,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这才有滋味,这才会..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