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少说三种话,多做三件事

繁体

1

少说抱怨的话

抱怨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越无能的人越抱怨,越抱怨的人越穷,越穷的人越是发牢骚,越发牢骚越喜欢找借口,借口越多越推卸责任,越推卸责任越无能。

抱怨是一场可怕的自我欺骗。

喜欢抱怨的人,一定是懦弱的,不敢自己承担,却将责任推给生活和别人,自欺欺人,活的痛苦、卑微。

通过抱怨,我们只看到别人的错误,却掩盖了自身的过失和错误,从而使自己越陷越深。

抱怨是可怕的负能量。

没有人愿意帮助一个总是爱抱怨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希望,只有悲观。抱怨让人失去了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作家三毛说,西班牙有一句谚语:

“如果常常流泪,就不能看见星光。”

我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即使要哭,也只在下午小哭一下,夜间要去看星,是没有时间哭的。再说,我还要去采果子呢。

2

少说评论人的话

中国文人历来有“口不臧否人物”的优良传统。

《世说新语》记载:

“晋文王称阮籍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臧否就是评论、褒贬的意思。

嘴巴是用来说话的,好论人长短,几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有的人却信口开河。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直接上疏,直指咸丰三个缺点:见小不见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

曾国藩敢于说皇帝的不是,自然是犯了天威,结果引得咸丰龙颜大怒,直接把奏折摔在地上,准备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大臣们劝阻下才作罢。

曾国藩自己想做一个清官,又希望别人也是清官,看到满朝文武个个都贪财好色,他口无遮拦地去批判这些官员,结果得罪了朝廷众多大臣,几乎成了朝内大臣的公敌。

咸丰二年,曾国藩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

他那口不择言的个性又把江西的官绅给得罪了,结果也是处处碰壁。经过这么多的磨难之后,曾国藩终于悟出了都是“多言”惹的祸!

于是,他下定决心,在生活与工作中处处留心,每天都把见的人、说的话、看的书通过日记记录下来,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曾国藩“好论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彻底的根治。曾国藩为人处世更加圆融,从当初的四处碰壁发展成后来的左右逢源。

3

少说气话

古人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我们生气的时候说出的恶言恶语,伤人比刀子还厉害。

冲动是魔鬼。人在生气时,难免会一时冲昏了头脑,做了情绪的奴隶,说些过头的话,伤人一千自损八百。

聪明的人必懂得三思而后行,不那么容易就暴跳如雷,出口伤人。惟其如此,才不会在事后后悔不迭。

4

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许多时候,你以为读过的很多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并且随时都可以用在能用到的地方。

它们虽然不能立马帮你解决问题,但能够增长你的见识,让你的谈吐更有节。

它们无法让你变得更漂亮,但能够给你增加一抹书卷气,令你的气质更出众。

读书多了,你和爱人在生活中不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谈论,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可以言说。

王阳明是学问和事功都卓有成就的大贤,其很多智慧都来自书中。王阳明爱读书,他三十七岁被贬到贵阳龙场。

这个地方的人很野蛮,没有接受什么教化。他想,应该教这些野人读读书。

随身行李都丢了,哪有书呢!

于是自己默写,把他读过的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他想教野人们读《易经》,他就把整部《易经》写出来。

当然,王阳明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借读书发明我们自己的本心,读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家心体,致良知。

5

多逼自己

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人都喜欢舒服的境地,但却不知道真正的人才都是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

康熙说,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逼自己一把。

把自己逼到自己不喜欢去的地方,逼自己读不喜欢读的经典,逼自己背诵难记的古文或者外文单词,逼自己做不喜欢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所以曾国藩说: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曾国藩的本色是一位词臣、一介文人。他成为一个军事家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6

多谦让

在这个世界上,谦让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你让别人,别人就会让你。你宽容大度,甚至会感动你的敌人或竞争对手。

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民间流传较广的“六尺巷”的故事也同样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学会谦让,你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

2024-03-17 13:52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