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为佛?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什么关系?
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为佛?
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P.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Gautama,P.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印度语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也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出来的惟一的佛(弥勒菩萨目前正在兜率天的内院,要在数十亿年后才降生地球成下一个佛),在佛门弟子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按道理,所有佛门弟子都应该经常念颂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如西方人说“mygod!”一样。但是,事实恰恰不是这样,我们经常听到的却是“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们关系?
应当说,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佛教为什么只是教育(佛学)而不是宗教。在佛学里,佛是指证悟了宇宙万法(这里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实相的觉悟者,有三种涵义:正觉于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让别人觉悟;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遍知一切,这点和西方人所称的“上帝”一样,但佛又不是“上帝”,佛不是无所不能,而且,尤其要注意的是,任何凡人都能修成佛,而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却没有任何凡人可以修成。再详细点说,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种大乐、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三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法界为体(入一切时间和空间),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智慧无边、遍知一切……
目前科学发现,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有上千亿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1光年: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走一年的路程)。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大约有10亿个这样的星系。
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证悟成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后,发现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的宇宙中,存在无数的世界,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众生。以一个太阳系来做划分,1000个太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10亿个太阳系。佛经中称,一个大千世界中会有一位佛,因而称这个大千世界为佛土。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我们,无始以来,宇宙中已经有无数的人证悟成了佛,虽然从究竟上说每尊佛平等而无二无别,但是,阿弥陀佛(还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众多名号)依然是非常独特的一位。为什么这样说呢?
任何人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进程中一定要先修菩萨行。先修成菩萨,然后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发愿。这个愿有总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做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或者:“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上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的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这个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做别愿。
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比如释迦牟尼佛发的五百大愿(当时是“大悲菩萨”),药师佛的发的十二大愿(当时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后又是“药王菩萨”),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以及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也行五百大愿,行满了,也成佛了。而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是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发的四十八愿则最为殊胜,他愿行满而成佛后,为我们凡人往菩萨及佛的果位上修行(过渡)建立了一个极其完美绝妙的大场所,也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其地方在哪里呢?“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大乘显宗和密宗都有阿弥陀佛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另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幻变力所致。大家都知道,证得初地菩萨果位后,具有超越世界的力量;三清净地的菩萨(指八地至十地菩萨。大家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则比十地菩萨还高一阶,是等觉菩萨,离成佛仅一步之遥,他曾经闻“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而直接从初地证到八地),具有无勤作的力量;到了佛地的时候,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力所形成的刹土,是我们凡夫人无法想象的。就像幼儿园的小孩不理解理论物理学以及其它高科技原理一样,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范围非常渺小,犹如针眼那么大,根本无法揣度佛陀广大无边的境界。(麦彭仁波切语)
《佛说无量寿经》详细记载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之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第三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具足真金色者,不取正觉。第十六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一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凡人很难在这一生中一次就修到菩萨果位,通常要先发愿往生到最适合修行的净土去。净土有很多,各有各的殊胜,但由于到了阿弥陀佛净土后,不仅其地至为美妙,而且我们可以不退转而持续往菩萨和佛的果位上修,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特别推荐了阿弥陀佛净土,并告诉了我们各种修行方法,包括常念阿弥陀佛(有十种功德,不在此详述)。
“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念“南无阿弥陀佛”有许多的好处,这里不一一细说。
基于阿弥陀佛深宏的誓愿,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净土宗人每天要念阿弥陀佛十万遍以上,有高僧言,临终“至诚念10遍”就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而密宗的修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则稍有不同。
那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究竟有没有什么特殊关系呢?有!但不是在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世,而是在久远的前世(不只一个前世),他们曾经有过君臣关系,还有过兄弟关系……《悲华经》记载,在无量劫(劫是时间单位,分小劫、中劫、大劫,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前,有一位宝海梵志大臣劝勉无诤念国王发菩提心建构净土。无诤念国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这个梵志大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个时候曾经发了五百大愿,称为大悲菩萨。
其中的一个愿就是,他看到了未来的时候,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的人寿百岁的时候是最苦难的时候。这个时候众生的烦恼很重,福报微浅、智慧微小,苦不堪言。由他的不忍众生苦的悲心要到这个浊恶深重的世界来度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投生到我们这个世界并成佛。
《法华经》里记载,久远之前的另外一个世界有位国王(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个王子,其中阿弥陀佛在当时是第九位王子,释迦牟尼佛在当时是第十六位王子,当时他们各自受持不同的刹土,后来,释迦牟尼佛选择我们这个五浊遍满的世界成佛,阿弥陀佛则选择非常清净善妙的刹土成佛。?
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很多,在距今十劫之前。在大乘经论中,记载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
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于xz,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在密宗中,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
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佛有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类似法报化三身。自性身指法身,是其他二身的根据。受用身指享受证得法性之喜的状态。此中又分︰佛之自身享受此法乐,称为自受用身;为菩萨说法,令他受此乐,称为他受用身。变化身即化身;是为教化菩萨与凡夫而化现的)。
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则分为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初地以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初地菩萨所见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菩萨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因此,凡圣所见的阿弥陀佛不同,其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
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
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其它各宗各有论述,不再详列。
所以,宇宙中,生命世界很多,我们这样的生命也不只是在地球上轮回。无始以来的宇宙中,在智慧生命的世界里,佛学早就有了,只不过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生命并有文明以后,释迦牟尼在一个最适当的时候降生下来,并把佛学带给了我们。
2024-03-17 13:52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