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舍命护二事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舍命护二事

世间人为了名和利这两件事,往往会舍弃生命,因为世间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第一,名和利都是无常且非常靠不住的。第二,为了追求名和利,世人会不停地造业,因此会更深地陷入轮回,令轮回永无止境,痛苦无穷无尽。所以,为这两件事舍弃生命是非常可惜的。

那么学佛人为了什么可以舍弃生命呢?佛弟子“舍命护二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指佛教里的戒律,从皈依戒开始,乃至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和金刚乘的三昧耶戒等各种戒。持戒是对佛弟子的一个基本要求,守持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宁可失去生命,也要守持戒律。

佛教有三学:戒、定、慧。慧是指超凡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间聪明,需要依靠禅定的力量才能显发,而禅定则要依靠清净的戒律才能获得。因此持戒是很重要的。

用很通俗的一个比喻来说:戒好比是一个载体。就像是你的钱必须存入银行卡或者保险柜,并且设定密码,才不会被小偷偷走一样,你所做的各种功德,例如放生、布施、救助流浪狗、帮助病人、为人指路、用一个微笑安慰忧愁的人、给别人倒一杯水等等,这些功德也必须要有一个地方储藏,才不会漏失掉,这个储藏功德的载体就是戒。有了戒,你就有了储存功德的宝库,你受了戒,就有了这个功能。

不同的戒律,其存续情形也各不相同。比如居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都属于别解脱戒,这些戒律都属于形式上的、外在的、建立在身体上的戒,什么时候身体不在了,这个戒也会随之消失。但菩萨戒和金刚乘戒则不同,它们不是外在的,是跟心相续合一的,因此可以一直存在。

受持菩萨戒的意义就是作为菩提心的载体,是专门承载菩提心的功德的。不过菩萨戒很容易毁犯,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的自私特别强烈,自私与菩提心是截然对立的,当我们失去菩提心时,就会破戒。如果一个容器里面没有储存的东西了,会变脏,会失去它的价值。如果没有了菩提心,即使你受了菩萨戒,也会破戒。在储存菩提心的空间里,不能存放不该有的东西——自私、嗔恨、嫉妒、傲慢,任何一个与利他之心相违背的东西,都不是菩萨戒所承载的。菩萨戒的作用就是保存菩提心,并令其持续发展,这样的菩萨戒才会稳定、健康。当一个人的心中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之后,他几乎不会有任何机会破菩萨戒。

菩萨戒好比是一个黄金做的盆子,用来盛放甘露妙药以及天人的果实,如此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菩萨戒又好比是钻石制作的容器,菩提心则好比是雪山狮子的乳汁,雪山狮子乳只能保存在钻石容器里,否则乳汁和容器都会损坏。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菩萨戒就会被破坏。

不同的载体承载的东西不同,比如说居士戒,或小乘的沙弥戒,不需要具备菩提心,只要在少欲知足的心态下,发心出离轮回,追求自我解脱就可以了。但进入大乘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因而要把别解脱戒升华为菩萨戒,要为众生成佛而受戒。小乘的别解脱戒是单独存在的,但是大乘的菩萨戒里则包含了别解脱戒。

龙树菩萨有一个很高明的本领——点金术,可以用一点点黄金就把一个很大的铁器变成金的。这就像是把别解脱戒升华为菩萨戒一样,铁器里再也找不到一点点铁的成分,但金器却是由铁变成的。当你接受了菩萨戒之后,戒体就得到了升华。比如说,小乘的别解脱戒只要求不伤害众生,而菩萨戒除了要求不伤害众生以外,还要求力所能及地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心态完全是建立在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之上。

正如前面所说,没有宝库,你的宝物就会被偷走,没有银行卡,你的钱财就无法保存。戒律就像你的宝库,你的功德如果没有戒体来保护、升华和发展,它随时都会流失。我们内心有强盗一般的嗔恨,小偷一般的私心,会把我们身、语、意的功德连偷带抢,令其消失殆尽。《入行论》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历经上千大劫所积累的善业,会被一念嗔恨所毁灭,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什么人身上?会发生在没有戒体、没有菩提心的人身上。如果行善之前没有发心,中间没有三轮体空的修持,最后也没有回向,所做的功德就很容易流失。

既然戒律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具备不同的戒体呢?戈仓巴大师开示过:

第一,什么时候真正做到舍弃对此生的贪执,才具备了真正的别解脱戒。

第二,菩萨戒的关键是具备菩提心。保持低调,对所有众生保持恭敬顶戴,这样能生起菩提心,持守菩提戒。应该像路边的乞丐一样,要有发自内心的低调。

第三,金刚乘戒的要点是“在不观察任何人的缺点的前提下,把所有众生都观想为本尊。”做到这两点,就能非常正确地持守三昧耶戒。

以上就是“舍命护二事”中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指对《修心七要》中第六要所讲的誓言或戒律,都能够受持。比如第六要中的“不应说缺陷”,对于那些双目失明、鼻子歪斜或没腿没手的残疾人,我们不能侮辱他们,这是世间法上的要求。在出世间法方面,如果一个修行人对上师有邪见,或者破戒等等,我们不能因此而诽谤他。

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两件重要之事,即使失去生命也要清净守护。

有一位“舍命护二事”的榜样:帕摩噶举的祖师帕摩竹巴。有一次他生病,只要喝一点酒就能治好,但他受了不饮酒戒,因此坚决不饮酒,还说哪怕失去生命也绝不饮酒,因为喝酒的恶报是非常可怕的。

我很喜欢戈仓巴大师对三戒的描述,这是窍诀性的教言,不是理论上的描述。如果达到了窍诀的要求,纵然没有受过三戒,也等于做到了三戒。

在经、律、论三学中,对于律,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有很大的差异。汉传佛教对律的认识,仅仅是在戒的层面。藏传佛教对律的认识分两种,一种是对于戒的认识,一种是对般若、中观的认识,指降伏方法,比如调伏内心刚强难化的烦恼和习气的方法。一般来说,戒只是在形式上降伏,但是降伏不了内心。形式上可能是在别人面前做出来的,但不是真正的降伏,头剃得很光,不代表内心一定清净。戒是降伏外在的方法,而般若、中观等高深的见地,才能降伏内心的贪、嗔、痴。

《贤愚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有很多大象,于是就请来一位驯象大师去驯服大象,驯象师把大象们驯服得都很听话,国王很高兴。有一次国王骑着大象出去游山玩水,在茂密的树林里大象忽然变得很狂躁,疯狂地奔跑,幸好国王抓住了树枝才没有被摔伤。国王特别生气,回宫就责问驯象师。驯象师说,非常抱歉,我只能降伏大象的身体和行为,但永远无法降伏它的心,因为这头公象在树林中闻到了母象的味道,因此才疯狂地去追赶,这是贪欲的力量。驯象大师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已经降伏了大象,就当着国王的面,让那头大象把烧红的铁丸吃了下去。于是国王就问驯象大师,世上有没有能够降伏内心的人呢?大师说当然有,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密勒日巴尊者成就之后,他的弟子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有些人就开始嫉妒尊者,认为自己学习了多年经论,甚至可以倒背如流,而密勒日巴尊者不过是在骗人而已。为了打败尊者,他们带了五部大论去考较、刁难尊者,让尊者解释因明、戒律等问题。尊者回答说,你们所说的律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彻彻底底调伏内在的野心才是真正的律。

因此,戒能够降伏行为,般若才能降伏心。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