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为乐莫求苦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为乐莫求苦

这句教言的释文是这样的:“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却是:这下他的衣食、财务、法本等终于可以归我所有了!在施主生病或死亡的时候,自己却在盘算:他们一定会来以供养而行善积德,(我便可以从中获利了!);在某位与己相当的修行者离开人世之际,自己也认为:现在就是我一个人有福报了。在敌人死亡的时候也幸灾乐祸的想:他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来祸害我了,这是多么称心如意的事啊!上述诸类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希望他人痛苦的想法,我们务必要斩草除根。”

“乐”是指自己的快乐,“苦”是指他人的痛苦,涵盖了财产、名气、地位、眷属等各个方面。简单地说,这句教言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佛教当然不反对我们追求快乐,但如果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佛教是不赞成的。佛教鼓励我们合理地追求个人快乐,更激励我们要为一切众生谋求快乐。

“为乐莫求苦”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一个富有的功德主病危了,一个不如法的出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可能会这样想:“他的家人肯定会找我帮他念经超度,这个人很富裕,我一定能拿到不少供养……”或许这样想:“我的铃杵用得太久了,已经破损了,那个快死的功德主有一对黄金白银材质的铃杵,说不定会供养给我……”这个出家人不关心他人的死亡,也不关心他人的来世,只考虑自己能得多少供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死亡、痛苦之上,就像天葬场里的秃鹫一样,这就是典型的“为乐求苦”。

普通家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老人长年被疾病折磨,儿女、亲戚都对他漠不关心,老人孤苦无依,等到他临终时,大家才发现他有好几处房产,于是忽然就会冒出一大堆亲人,争着照顾他,实际上大家并不是真的关心老人,心里都在盼着老人早点咽气,自己可以争到一份遗产,这就是“为乐求苦”。这样的家庭纠纷在电视里每天都可以看到。

再比如,假如你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听说总经理病了,你有了升职的机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会很悲痛,但心里会不会偷着乐呢?如果乐了,那就是“为乐求苦”。

我看过一则新闻:两家餐厅彼此竞争,其中一家餐厅派人偷偷在另一家餐厅的饭菜里投放了很多虫子,导致另一家餐厅被投诉,无法经营,这也是“为乐求苦”。

“为乐求苦”还有种种表现,例如在歌唱比赛中,最有实力的歌手忽然嗓子发炎了,排在他后面的歌手就会暗自庆幸;选美比赛中,最漂亮的美女在台上摔倒了,其他选手也许会幸灾乐祸;一个跟你有旧怨的人忽然倒霉了,你就要大吃一顿庆祝一下;金刚师兄中,如果有一个师兄修行特别好、很出风头,其他的师兄就会暗自嫉妒。

这些都是“为乐求苦”,如果我们身上存在这些现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人。

为什么《修心七要》要求我们“为乐莫求苦”?

浅显地说,自己是一个个体,他人是很多生命,是一个人的快乐重要还是很多人的快乐重要?当然是很多人的快乐更重要。那么,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快乐而让很多人痛苦,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所以要“为乐莫求苦”。

进一步来解释,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看,“为乐求苦”的动机一定是自私,无私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而自私是生起菩提心最直接的障碍。有自私的地方,就没有菩提心生起的空间。

为了推翻自私,《修心七要》告诉了我们这个重要的窍诀。没有这样的窍诀,我们即使深深陷于自私之中也无法察觉。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哪怕自己是个相对比较善良的人,内心也一定会偶尔出现“为乐求苦”的念头,这就是自私之心露出了马脚。我们要时刻警惕,及时消灭这种念头。虽然完全做到这句教言会有一定困难,但作为大乘弟子,首先要将此教言牢记于心,然后再慢慢对治,最终一定会成功。

再进一步说,大乘弟子不仅要做到“为乐莫求苦”,更要做到“为他乐求己苦”——为了他人的幸福和成就,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忍受很多痛苦,这才是《修心七要》的真精神!如《修心八颂》所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自他交换也是同样的——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给予一切众生。所以,把“为乐莫求苦”扩展开来,就是《修心七要》的核心——自他交换。这才是大乘行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