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不好强争先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不好强争先

什么是“好强争先”?

比如在赛马场上,每个骑手都想把其他骑手甩在后面,自己夺得第一名,这就是“好强争先”。“好强争先”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名闻和利益,这种观念是凡夫与生俱来的习惯,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整个人生。

当我们还是小孩时,一定会希望得到父母最多的疼爱;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我们都想要;别的小朋友的漂亮衣服我们也想买;别的小同学有了平板电脑,我们也必须让父母给自己买一个;别的同学请了私人老师,我们也要请一位……这都是“好强争先”。

长大以后,对于工作、职位、薪金、遗产等利益,都会去“争先”。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公司之间,时时处处都在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业绩最好,自己的公司利润最高、客户最多。我曾经路过一个餐厅,餐厅门口的服务员满脸堆笑、无比亲切地对我招手,让我误以为她是我的熟人,后来才意识到,她实际上是在招揽顾客,在与旁边的餐厅竞争,希望自家餐厅的顾客最多,旁边的餐厅都快点倒闭,这都是在“争先”。

学佛以后,很多人“好强争先”的心态依然不减。比如大家一起去朝圣的时候,有些师兄希望自己坐最好的座位、最早一个吃饭、住在最好的房间,这些小小的行为都存有“争先”的心态。有些人希望自己在师兄里名气最大,这也属于“好强争先”;还些人学佛以后,并没有想要把出离心修得最好、把菩提心修得最好,而是希望自己的知识比别人多、修法的数量比别人大、闭关的时间比别人长,这都是“好强争先”的现象。

在世俗观念里“好强争先”的心态是正确的,甚至是值得赞许的,但《修心七要》的要求与世俗观念完全背道而驰,要求我们“不好强争先”。

以佛法的观点来说,众生和佛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高更强,是嫉妒、我慢、斤斤计较的心态使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是错误的。以这样的心态闻思、修行、精进,都是颠倒的境界。这种观念务必要转换。

格西班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当他参加一个法会时,施主开始供养大家酸奶,格西班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轮到我的时候酸奶发完了?”他及时发现了自己这个“争先”的念头,于是当施主走到他面前时,他倒扣了自己的碗,说自己已经喝过了。格西班大师就是这么严格训练自己的,我们要向他学习。

《修心七要》为什么要求我们“不好强争先”?

首先,“好强争先”是不明因果的表现。

比如说,若公司赚了很大一笔利润,我们马上希望自己的提成最多,然后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这样的想法和行为都是违背大乘教言的。

属于我们应得的福报,迟早会得到,根本不必去争;不属于我们的福报,争也争不来、抢也抢不到。如果去争、去抢、甚至去贪污,反而会承受恶果。比如有些贪官贪污了好几亿公款,事发后被双规了,关进了监狱,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福报里没有这几个亿,都是在偷窃别人的,偷窃当然要承受被关监狱的恶果。

阿底峡尊者说过:“争和抢,都不会让我们满足,一切得失都是业力的显现。”我们发财了,是源自于过去世的业,比如布施等等;我们贫穷了,还是源自过去世的业,比如偷窃等等。得到是业,失去也是业,业里面有多少就是多少,根本没有必要“好强争先”,要坦然、放松地面对一切得失成败。

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不努力的意思。如果我们听到“一切由业决定”,于是就决定今天不做晚饭了,坐在家里等着业力来给我们送晚饭,这就是理解错误了,我们一定会挨饿的。“不好强争先”的意思是:我们还是要为了晚饭而去努力,但如果因为某些因缘,我们虽然努力了也没有晚饭可吃,这是也不要出去抢别人的晚饭。

另外,对于一位大乘行者来说,不仅不该“好强争先”,还要低调和谦让,要想方设法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别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戈仓巴大师是噶举派的大成就者,他说过一句话:“保持低调,并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他的一生真实做到了这句话,化缘的时候,他总是走在最后一个,从来没有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供养;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斤斤计较、对任何人心生嫉妒;他碰到任何一位施主,只说自己的缺点,从没说过优点。他将一生的修行重点都放在这些地方。

戈仓巴大师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称为密勒日巴第二,他成功的方法并不是守在一个地方闭关,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去接触各种对境来训练菩提心。他做的这几件事我们做得到吗?跟任何人接触,我们能保持低调吗?我们能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为一切众生服务吗?如果想获得戈仓巴大师那样的成就,就要这样去做。只有这样做才能消业、才能积累福德,戈仓巴大师就是这么成就的,并没有依靠神秘的窍决和高深的大法,就是靠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而得成就。

“不好强争先”要发自内心,如果只是表面上很谦让、包容、低调,内心却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获得别人的恭敬,这是虚伪,这与《修心七要》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样还不如去光明磊落地“好强争先”。大乘佛教最反对的就是虚伪。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好强争先”的习气是比较难克服的,做不到的时候也可以观想一下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得到也好,失去也好,第一名也好、倒数第一名也好,都是无常,有什么值得争的?一切万法如幻如梦,梦里面得了第一名又怎么样?还是没有醒嘛!只有觉醒才值得去争,如果总是争梦里的第一,在觉醒这件事情上可能就会排在倒数第一了。这样的观想会很有帮助。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